西藏传统文化及其新时代价值

2018-04-19 08:24郭双节柳杨
法制与社会 2018年7期
关键词:西藏新时代传统文化

郭双节 柳杨

关键词 西藏 传统文化 新时代 价值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藏项目:西藏传统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项目编号:15XZJC840001);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RK20170006)。

作者简介:郭双节,西藏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柳杨,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法学。

中图分类号:D67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107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并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为我们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指明了方向。西藏千年社会发展,谱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散发着独特光辉,吸引我们挖掘其新时代价值,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构成

西藏传统文化是西藏自治区地域内以藏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形态和全部社会生活的结晶。西藏传统文化是本地原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交融的产物,是西藏历史的载体,反映西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包括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通过物质、制度、风俗、观念和行为等模式具体展现出来。

西藏传统文化,是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复合体,典籍、建筑、知识技术、宗教、制度与风俗习惯等因其宗教或世俗色彩,可以划归入这两大类文化。西藏传统文化体系的主体是宗教文化,即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具体而言是苯教和藏传佛教文化。苯教是西藏宗教文化的源头,多神崇拜和巫术是苯教的两大仪轨,藉神启和巫术渗透到藏民族世俗生活的各个角落。藏传佛教在印度和汉地佛教基础上,吸收原始宗教苯教教义,成为引领文化、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主导宗教。世俗文化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谣谚语、神话传说、藏戏歌舞、风俗习惯、节庆礼仪等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实践的结晶,绵延积厚上千年,西藏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在这其中,又蕴含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构成。

西藏传统文化中可以追寻张弛有度、顺势而行的行为准则,奋斗不息、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明礼诚信、团结协作的道德准则,可以说是群体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展示平台,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西藏传统文化的区域特征

西藏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有宗教文化,又包括世俗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这一具有独特风貌的西藏传统文化可以归纳出如下特征:

1.宗教性。西藏传统文化主体是宗教文化,宗教贯穿整个西藏的历史。苯教和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决定性的影响,传统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浓厚的宗教因素,道德、法律、文学、艺术依托宗教发展和繁荣,教育和医疗为藏传佛教寺院和僧侣所掌控。因此,宗教性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特性。

2.世俗性。世俗性是西藏传统文化的又一明显特征,衣食住行与婚丧嫁娶习俗是社会实践的结晶,民谣谚语、神话传说是西藏人对世俗生活的感悟和总结,藏戏歌舞、节庆礼仪是世俗生活的欢庆与珍爱。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世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固定的形式流传至今,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3.道德性。西藏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浓厚的道德性特征。西藏传统道德文化中是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 “五戒”、“十善法”、“十六净法”对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进行了规范,对西藏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十五法典”、 “十六法典”、“十三法典”等法律包含很多道德行为规范,且更具约束力和控制力。历史的积淀和严格的规范,养成了西藏人勤劳、和善、友爱、互助等道德品质,至今仍让人无法忽视。

4.封闭性。西藏传统文化发端于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腹地,据此产生了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心理行为特征和群体意识,形成了独特的雪域文化圈。神山圣湖崇拜与高原地貌紧密相联,自然崇拜、万物有灵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产物,简朴节约的生活方式是匮乏的自然资源使然,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生产方式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天文历算、传统医药学和工艺是藏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劣和封闭导致交通不便和社会的封闭,总体上保持了西藏传统文化的封闭性特征,又塑造了西藏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和保守性。

5.消极性。西藏宗教文化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主体,并制约了世俗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发展和活力,其中蕴含的“乐天知命”、“追求来世”的观念制约了藏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加之西藏文化的封闭性,抑制了西藏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在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受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限制,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几近空白,西藏传统文化呈现很多与时代不相符的内容,拥有极大的消极性。

三、西藏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西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西藏人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是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是西藏地方社会的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宗旨,积极提取西藏传统文化中新的与时代发展契合的因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1.弘扬新时代道德规范。西藏传统道德文化是宗教道德文化与世俗道德文化共同构建的道德文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藏传佛教戒律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世俗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伦理道德教化的内容,如孝敬父母、言行和睦、勤奋谦虚等。无处不在的道德教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道德观念,因与宗教戒律、社会法律法规、生产生活习俗、民族传统文化等融混掺杂 ,在社会禁忌和公众压力作用下,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实践性,深深影响着西藏公众的观念和行为。当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道德标准建设,将道德融入生产生活实践,纳入法律法规范畴,从个人、家庭、社会等不同层次加以规范,开展实践,逐渐将道德内化为克己观念和行为准则。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西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绿色文化,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认为人与自然一体,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崇拜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万物有灵确保了对自然万物的保护,生产生活实践以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为前提,可以说西藏的发展是在对自然保护基础上的共同发展,这与绿色发展和十九大报告所倡导的和谐共生一致。在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积蓄日久的今天,藏民族这种與自然万物平等共生,小心翼翼对待自然环境的思想和行为确实值得我们借鉴,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3.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西藏传统文化是倡导和谐、平和的文化,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平和。藏族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世俗善法十六条中就有“不说离间语;不说粗恶不敬语;不说闲言废语;尊敬显贵及长辈;对有恩者报恩;不欺骗人”等规定,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则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尊敬显贵及长辈;帮助邻里乡亲;说话诚实谨慎;对亲戚朋友要亲善守信用;学好人,持贤德;对有恩之人,要进行报答”等,构成了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具有积极作用。西藏传统文化中的平和思维,与十九大构建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是一致的,与将这种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加以普及,从中汲取积极因素,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培育新时代集体主义观念。西藏传统文化的群体,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以群体为先、个人为后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原始社会,西藏人以部落为单位,形成了以部落制为基础的群体意识,塑造了藏族人有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传统。西藏人热爱和捍卫自己的群体,藏族谚语“故乡虽坏,毕生在此度过”、“就算故乡是猪圈,也就像那无量宫” 表达了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集体协作、“巴谐”、“锅庄”等集体歌舞,在集体活动中强化了西藏人的归属感。这种集体主义和集体意识是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培育,强化民族团结和群体意识,并催生集体责任感。

5.构建新时代公平正义情怀。在西藏社会,正义是对个人和社会提出的要求和准则。藏传佛教“六道轮回”、“慈悲行善”都是对“善”的追求,反映了正直、诚实、正派等朴素的道德规范,公正成为最基本的做人标准。《格萨尔王传》吟唱了格萨尔王带领人民战胜困难,追求光明的正义的民族史诗。“善”是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和衡量,也是自己的行为选择。追求正义的品德,在西藏的诗歌、传说中屡见不鲜,藏传佛教的教义中广有提及,追求正义,也是新时代对国家和社会的新要求,我们要加强公平正义情怀的建设,同时通过有效社会治理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6.形成自律自觉地行为准则。主张止恶扬善的藏传佛教戒律,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塑造了藏民族对严于律己、自利利他的行为准则。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的佛教诸多节律,一方面强化了道德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塑造了主体的自觉性,对弥补律法的不足,促进社会的团结安定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这种自我约束、主体自觉地自律自觉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通过自律自觉的约束,将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升华为社会大众的行为准则,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结语

西藏的传统文化得益于西藏独特自然环境的滋养和沉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道德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性平和、公平正义、集体主义是其本质追求,并在今天依然散发着光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期,面对文化自信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发掘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获取心灵的净化、道德的涵养、精神的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对待西藏传统文化,要坚持扬弃的态度,既要继承和发展其中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积极因素,又要摒弃其消极成分,使西藏传统文化得以科学的传承,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

注释:

熊坤新.藏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纵向发展观.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1-15.

李玉华、叶明、王永和.藏族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辨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92-94.

参考资料:

[1]谢热.传统与变迁 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

[2]乔根锁.西藏的文化与宗教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佟锦华.藏族传统文化概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

[4]米玛桑珠编.西藏概述.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4.

[5]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6]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下.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西藏新时代传统文化
都是西藏的“错”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