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支架

2018-04-19 10:44张云秀
考试周刊 2018年40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高中信息技术

摘要:学习支架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模式,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由教师逐渐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作用,提高学生接收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了几点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来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按照使用目的来看,可以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当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他们搭建出适合的学习支架,从而促进他们高效率地完成意义建构,进一步内化知识、深化思维。

一、 接收支架,整理信息

接受支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们梳理、筛选、组织和记录信息,提高他们搜集与发现信息的效率。教师在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展开教学时,可以通过打比方的策略,为学生们搭建快速接受与理解信息的接受支架,通过将抽象化为形象、将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们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学生们难以理解域名和IP地址的关系,经常将这两者混淆。发现这一问题后,笔者及时给学生们搭建了适合的接受支架,帮助他们整理信息。笔者向学生们讲到:“大家有没有观察到,成年人在乘坐火车、飞机时,都必须要凭借身份证验证身份。身份证号和人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人不可能有两个身份证号,一个身份证号也不可能同时属于两个人,一个人可以凭借他的身份证号被找到。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找人时喊的是这个人的姓名,这是因为身份证号太难记了。网络中的计算机也是一样,有着唯一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是一个数字序列,记住它很不容易。因此在被人访问时也需要一个比较好记的‘姓名,也就是域名。唯一不同的是,域名是唯一的,但是姓名并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打比方,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了域名和IP地址之间的联系。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搭建接受支架,有效帮助学生们整理了信息,理解了域名与IP地址的概念与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转换支架,建构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者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教师应当注重提供充分资源,引导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形成知识体系。转换支架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们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概念框架、流程图等方法,为学生搭建帮助知识形成联系的脚手架。

比如笔者在对《网络技术应用》的相关内容展开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们建构搜索引擎的概念,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大家了转换支架。首先笔者向学生们提问道:“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老师问你四川省有哪些地方比较好玩或者哪些美食特别好吃,你可以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得出一个比较好的回答呢?”随后学生们一一发表自己的见解,包括问同学、看论坛、用百度搜索、直接访问旅游类的网站等等。随后笔者画出了下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引出了搜索引擎的概念:“相信大家都有网络搜索的体验,这种能够自动从因特网上搜集信息,然后经过一定整理后提供给用户查询的系统就叫作搜索引擎,例如百度、谷歌、搜狐等。大家能说一说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吗?”学生们都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随后笔者分别引入了元搜索、目录搜索和关键字搜索的概念,促进他们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比如笔者向学生们讲道:“你们在用百度搜索老师提出的上述问题时,只需要输入四个字‘四川美食,就会出来很多相关的检索结果供你浏览,这种搜索方法就叫作关键字搜索。”在学生们对搜索引擎有了一定的理解后,笔者向他们分析如下的思维导图,思考一下各自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学生们通过交流与讨论,得出了目录搜索与关键字搜索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目录搜索适用于比较宽泛的问题,而关键字搜索适用于比较具体的问题。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搭建帮助学生们学习的转换支架,促进他们将实际的体验内化为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高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 输出支架,主动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为学生们搭建输出支架,引导他们将学到的和理解到的知识转化可见的事物,比如电子文档、电子表格、程序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比如笔者在对《图像的加工与处理》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通过搭建输出支架引导学生们利用Photoshop对图片进行了处理。首先笔者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PS的半成品,并对他们讲道:“小明想要制作一个精美的台历,然而在利用PS处理时,图像的色阶、文字等内容的设计非常不美观,现在请同学们帮助小明进行图片的调整与改进,设计出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台历,大家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学生们进行制作过程中,成功利用各种工具对图片进行了的加工与处理,完成了图像大小、色调、文字等的修改,并加入了一定的特效,有效提高了PS技术操作的熟练度。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为学生们搭建输出支架,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能,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搭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有利于帮助他们深刻理解知识,从而促进他们高效率地达成认知目标,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而言之,教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当善于洞察学生们“最近发展区”的动态变化,为他们搭建出科学合理地学习支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辛艾桐.学习支架在学习支持中的作用探究——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4).

[2]强奕岚.例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支架的设计[J].中小学电教,2011(03).

作者简介:张云秀,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高中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