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

2018-04-22 06:11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病毒感染干扰素病毒

俞 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上海 201700

EB 病毒(Epstain-Barr virus,EBV,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属于儿科临床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中EB病毒可感染B淋巴细胞以及咽部上皮细胞[1]。由于患儿免疫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症状多不典型,增加了临床漏诊情况的发生[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该药作为抗脱氧核酸人工合成的一种腺嘌呤核苷类注射用抗病毒药,主要是通过结合病毒DNA聚合酶,从而降低其活性,达到抑制病毒DNA合成的目的[3]。然而,单纯的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研究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94例为观察对象。诊断标准[4]:(1)具备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颈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扁桃体肿大以及发热等;(2)抗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阳性或(和)EB病毒DNA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1~8岁,平均(3.28±1.32)岁;病程1~ 9d,平均(4.32±0.32)d。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1~8岁,平均(3.31±1.30)岁;病程1~9d,平均(4.30±0.34)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经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检查等确诊为EB病毒感染;(2)入院前未接受任何相关治疗;(3)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排除以下:(1)合并其他严重感染性疾病者;(2)伴有免疫性疾病者。两组患儿父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予以单磷酸阿糖腺苷(广东先强药业有限公司,H20059896)治疗,使用剂量为5mg/kg,1次/d,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0d。观察组患儿则予以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干扰素治疗,其中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10970070)肌肉注射,使用剂量如下:2岁以下患儿给药剂量5μg/kg,2岁以上患儿给药剂量10μg/kg,1次/d,连续治疗5d后改为1次/2d。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淋巴结缩小或消失时间、扁桃体肿大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疗效判定标准如下[5]:给药3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且肝、淋巴结、脾均明显缩小记为显效;给药5~7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记为有效;给药7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记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免疫功能指标主要包括 CD4+、CD8+、CD4+/CD8+,检测方式如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5mL,以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6]。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发热、鼻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检测,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淋巴结缩小或消失时间、扁桃体肿大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s,d)

组别 n 淋巴结缩小或消失时间 扁桃体肿大消退时间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47 6.56±2.18 6.11±2.03 2.95±1.14 7.34±1.42对照组 47 9.37±2.84 9.15±2.88 5.10±1.77 10.58±2.13 t 5.381 5.915 7.001 8.677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n CD4+(%) CD8+(%)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7 21.43±3.52 42.38±4.12* 31.32±5.93 28.52±5.19 0.88±0.13 1.67±0.49对照组 47 22.01±3.48 35.30±3.66* 30.84±6.01 28.13±5.33 0.90±0.12 1.34±0.41 t 0.803 8.808 0.390 0.359 0.775 3.541 P 0.424 0.000 0.698 0.720 0.440 0.001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发热、鼻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7],首先于人口咽部以及唾腺上皮细胞内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循环中引发全身性感染,可累及消化、血压、呼吸以及中枢神经等相关器官[8]。单磷酸阿糖腺苷为抗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药[9],其药理作用是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使其活性降低而抑制DNA合成[10]。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11-12]。

本研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了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干扰素治疗EB病毒感染患儿的疗效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有关。其中单磷酸阿糖腺苷具有溶解速度较快,起效时间短的优势[13]。而干扰素可通过与干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导致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进一步达到有效抑制病毒RNA与DNA复制的作用[14],两药联合治疗可显著高临床疗效。此外,本文表2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于对照组,这表明了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干扰素治疗EB病毒感染,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其中主要原因可能与干扰有效调节体液免疫以及机体免疫有关,从而有助于增强患儿的抗病毒能力,为临床症状缓解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这提示了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干扰素治疗EB病毒感染,可显著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笔者推测干扰素可能是通过调节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和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15-16],进一步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研究表4结果还显示了两组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发热、鼻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了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干扰素治疗EB病毒感染患儿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显著,疗程短,副作用小,且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其早日康复,可积极推广至临床应用,但由于该研究分析病例仍然较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进一步收集更多的临床病例资料,完善统计学分析。

猜你喜欢
病毒感染干扰素病毒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病毒
感冒病毒大作战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干扰素 你了解吗
病毒,快滚开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感冒病毒
干扰素结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状况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