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影理论下罗曼·波兰斯基电影风格浅析

2018-04-22 01:24曾慧楠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
关键词:罗曼

曾慧楠

摘    要: 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位享譽国际的电影大师,他的电影不仅获奖无数,而且广受观众好评,在商业类型化程度颇高的基础之上,又难得地保留着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波兰斯基创作的影片虽然类型多样,但每部影片都饱含着波兰斯基独特鲜明的风格,将波兰斯基的电影放置于作者电影理论视域之下去分析和解读,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影片的逻辑与框架,形式与风格。文章从主题分析、叙事结构、电影语言三方面,来分析波兰斯基电影的叙事风格。

关键词: 罗曼·波兰斯基    作者电影    电影风格

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位出色的国际电影大师,他的电影获奖无数且广受观众好评,并且商业类型化的程度颇高。他拍摄的电影虽类型多样,但同样拥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通过对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分析,不难发现波兰斯基的电影也是“作者电影”。

最早的“作者电影”这一概念来自法国导演阿斯特吕克在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一文,他提出了如今令很多电影从业者烂熟于心的观点: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在银幕上进行“写作”。[1]这一概念理论被后来的电影导演特吕弗进一步明确化,特吕弗认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影片应当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发表导演自己对生活的看法。[2]随着特吕弗、安德烈巴赞等电影理论家、导演的大力倡导,电影作者的概念在法国新浪潮运动中进一步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壮大。

从罗曼·波兰斯基在波兰编导短片开始,到如今已有六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个人集编剧、导演、制作于一身,才华横溢。他所拍摄的电影类型多种多样,有充满惊悚意味的《罗斯玛丽的婴儿》,也有对文学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苔丝》《麦克白》,有成为影史经典的“新黑色电影”《唐人街》,还有优秀的传记片《钢琴师》等作品,都拥有着波兰斯基式的个人风格和印记。

虽然没有像一些作者电影理论的极端拥护者所认为的那样,作者电影导演拍摄的所有影片都只是在重复一个主题。但波兰斯基的电影都表达了导演个人的价值观,有独属于自己的电影特色和风格。他的电影在风格上,总是幽暗的影调、低调的布光、缓慢的节奏;叙事上,不刻板的叙事结构、开放的、暧昧的结局;主题上,对阴暗深刻人性的表达、对孤独隔绝的摹写、对暴力的展现等特点几乎贯穿了他在各个时期的电影创作,上述特点无疑符合巴赞、特吕弗等人对作者电影的定义,将他的电影放置在作者电影理论下去分析,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电影的风格和魅力。

一、波兰斯基电影主题的分析

观众常常对波兰斯基的电影留有这样的印象:压抑、怀疑、孤独、暴力,导演波兰斯基也被业界称作“罪恶大师”,这些标签和印象的由来,自然是由波兰斯基电影一贯的主题传达给观众的。

波兰斯基电影的第一个主要主题,就是表现主体的孤独与不稳定性。波兰斯基所关注的这些人物,他们大多处在挣扎的边缘状态,要么是剧中主角,要么便是一小群特定的人被整个社会所孤立、隔绝出去。比如说:有的是电影中的角色全部都被限制在船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电影《水中刀》就讲述了一对夫妇开游艇去度假,被年轻人拦住去路,搭他们的便车后,在船上所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苦月亮》同样也是发生在船上的关于两对夫妇之间的爱恨纠缠。在《罗斯玛丽的婴儿》、《怪房客》、《厌恶》这三部影片当中,电影故事都在被隔绝出去的公寓里面展开。在电影《怪房客》当中,新来的房客塔尔科夫斯基只身到巴黎居住以后,被周围的房客所排挤和孤立,因此逐渐产生了精神问题,最后被这一群怪房客引向毁灭的终点。而《不道德的审判》也讲述了三个主角在一个近乎于与世隔绝的房子里远离了现代的文明世界,当受害者发现邻居就是迫害者以后,联合自己的丈夫对邻居进行暴力审判。同样蕴含这些充满孤独感和隔绝感的电影还有《死胡同》、《亡命夜巴黎》等等。从上述所列举的多部影片来看,波兰斯基一直致力于描绘和刻画这些人物在情感边缘的挣扎、迷失、痛苦、他们试图逃离、试图打破这种孤独和被隔离的状态。

波兰斯基第二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展现暴力的当代社会。我们能在电影《两个男人和一个衣柜》当中看到非常直白地呈现的暴力场面。电影讲述了两个男人飘洋过海,想卖掉一个衣柜但被整个所城市驱逐的故事,在电影里观众看到两个男人抬着衣柜在街头饭店、咖啡馆街道上受到人们的排斥、殴打和驱赶。他的新黑色电影《唐人街》当中,出现了黑道势力人员,拿刀划开侦探杰克的鼻子以阻止他探案调查,在电影结尾,女主角莫莲最后在街头被枪击穿眼睛,命丧当场,这其中所展示的暴力场面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当然,这一暴力的主题并非是单纯的为了暴力而暴力,而是与电影中的孤立主题相联系起来的。这些人总是在努力尝试打破隔离与外界交流。

有外国学者如麦卡蒂就认为,这些孤立的个人、小群体在努力和这些暴力、邪恶的力量做斗争,也同时也在和他们的天性做斗争,这种复杂的主题表达进一步深化了波兰斯基的电影主题表达。[3]这个主题则集中体现在波兰斯基的电影《罗斯玛丽的婴儿》当中。在电影里,作为母亲的罗斯玛丽恐惧这个魔鬼一般的孩子,但是她却因为母亲对孩子天生的爱,因为这种自然天性而不得不忍受这个邪恶的孩子,这是一个母亲在和她的天性做斗争。[4]然而,这场斗争是否胜利,波兰斯基并没有告诉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见波兰斯基一贯的创作态度,他的带有怀疑、否定和悲观的艺术创作意识。

二、波兰斯基电影叙事结构的分析

在电影作品的创作上,波兰斯基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他的电影虽然在大多数都按照传统戏剧规则来进行电影叙事,追求电影的观赏性和戏剧性,但让他从来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从他的多部电影中都不难看出,他热衷于对多种电影拍摄手法进行带有现代化意味的创新[5],尤其是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波兰斯基本人也非常清楚电影需要提供给观众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这也使得他的电影在叙事结构的把握上呈现出了属于导演个人表达的特点。

波兰斯基的许多影片作品都采用了一种开放的叙事结构,他对电影故事的叙述并不会一五一十地交代,而是存在一定的留白,从而使观众拥有大量可以进行想象和填补的空间。比如,电影《水中刀》里的青年学生为什么要以谎言来伪装自己?他为什么会抗拒中年夫妇的营救?还有《唐人街》中,多次被警察和侦探杰克描述的,那混乱、可怕、令人迷失和堕落的唐人街到底是什么样的?影片《不道德的审判》的结尾场景唤起了观众的期待,那么审判到底有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杀戮》里面两对夫妇共处一室,围绕两家孩子打斗受伤的事件,展开了一场争吵,但是电影从开始到结束也并未展现两个小男孩斗殴的真相,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了双方家长的这一场语言暴力呢?被悬置的真相不禁让观众陷入思考。惊悚片《罗斯玛丽的婴儿》当中,主人公怀着恐惧与歇斯底里生下了邪恶的后代,母性的本能让罗斯玛丽尝试去接受这个没有瞳孔的、邪恶的孩子,似乎与恐惧达成了和解,罗斯玛丽唱起了摇篮曲,但是,谁能保证在这一首曲子结束之后,她会不会崩溃掉,选择杀掉这個魔鬼的孩子呢?影片就在这种充满另一种可能的暧昧叙述中结束了。波兰斯基就是通过这种暗示、隐喻、开放性的结构,让整部电影充满悬疑感,造成剧情的多重可能性、意义的不确定性。那些在电影里没有得到展示的情节、线索、场景就有了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引导着观众参与到这几十分钟里的故事去,进行一场智力和情感的狂欢,填补着电影文本中被导演刻意屏蔽的场景和真相。

波兰斯基电影的开放性叙事结构无疑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想象和探索的余地,给予了电影多种解读的可能性,留下诸多疑问和争议,使电影有着被观众长久讨论的可能,让影片有成为电影史上经典的可能。

三、波兰斯基电影电影语言的分析

出于对商业市场的考虑,波兰斯基的影片许多都是高度类型化的商业片,满足戏剧的情节性和观赏性。在电影语言方面,要画面精美,构图得当,剪辑流畅,节奏适当,情节设计极富吸引力,就算是在这种中规中矩模式化的传统标准之下,波兰斯基仍然能够找准自己的风格定位,发挥出主动性,将电影打上特别的烙印。

在电影影调的设置上,一部影片的影调基本上暗示了一部电影的情绪基调,与电影内容相结合,往往能够表达影片的重要情感倾向。[6]波兰斯基的电影,就偏爱一种阴郁幽暗的电影影调。电影《水中刀》里面,表面上,这对中产阶级的夫妇非常幸福,生活富裕,有时间外出休闲度假,按照常规方式应当采用明亮高调的影调,但是波兰斯基采用了黑白的处理,让电影里面的天空呈现阴霾灰暗的景象,这就奠下了影片的基调,暗示了夫妇二人后来的遭遇,预示夫妻之间关系的疏离。《罗斯玛丽的婴儿》里面,阴霾的天空,公寓里昏暗的光线,结合极富古典气息的家具,即使看上去非常平凡正常的场景,都营造出了一种诡异压抑的氛围,为罗斯玛丽后来遭受的恐惧与折磨埋下伏笔。影片《唐人街》里面,多次出现的阴暗、压抑的夜晚场景,幽蓝昏暗的夜色,低调子的电影布光,使整部电影充满悬疑气氛,结合电影故事里杰克探案过程的发现和推导错误,一步一步引导着观众处于不自觉的紧张之中。这种阴暗压抑的影调风格和波兰斯基的电影剧情层层累积、紧密结合,更好地表现出电影的主题。

音乐作为电影语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在电影中起到渲染烘托环境氛围,表达人物情绪状态,深化电影主题等等的作用。[7]在电影的音乐使用上,波兰斯基使用的电影配乐大多数都是充满忧伤、苍凉、忧郁的基调,帮助电影进行人物情绪刻画,情节氛围的营造,配合压抑阴暗的画面,表达人物在困境中的绝望和挣扎。在经典影片《唐人街》中,观众听到的忧伤哀婉的萨克斯音乐则映衬了剧中人物悲惨的命运。《钢琴师》当中忧伤的钢琴乐曲尽显人物命运的苍凉,展现了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惋惜人物被压抑的命运。《水中刀》里面蓝调音乐的使用,契合着剧情中夫妇与青年男子纠缠交错的命运。总的来说,波兰斯基电影中的配乐基本上是忧郁悲伤的,表达出他认为世界充满怀疑、否定、孤独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的情感倾向。

作者导演会拥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往往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相关。[8]比如,著名的作者导演特吕弗的许多影片在展现女性的美丽与性感时,总会刻意拍摄和描摹女性纤细、光滑的小腿,这是源自于导演童年时期对成人世界的好奇、母亲的眷恋与仰望。母亲每晚归来时经过他床边的小腿,是属于成人世界的诱惑和欲望,成年后的特吕弗关于女性的构建和想象都源自于他对母亲的童年印象。同样,波兰斯基的作品主题也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是相契合的,犹太人的身份、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游荡,波兰斯基一生漂泊流离,在大多时候都处于一种“异乡人”的状态,对于自己的情感归属、文化认同感到困惑和矛盾,作品里面所呈现的孤独、疏离、迷茫在很多时候也是导演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9]

波兰斯基的传奇经历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他的电影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又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作者电影导演。在作者电影理论视域的分析下,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波兰斯基的电影主题和电影风格,理解和体味导演的情感表达,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电影深藏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郑雅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7.

[2]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

[3][4][美]弗里德曼.黑色幽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5][法]罗曼·波兰斯基.罗曼·波兰斯基谈电影[J].石泉,译.世界电影,2004(01).

[6][7][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8][美]克里斯托弗·桑德福.波兰斯基传[M].周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秦喜清.罗曼·波兰斯基:漂泊者的想象世界[J].当代电影,2016(4).

猜你喜欢
罗曼
想象的空间与经验的几何
你到底错在哪儿
你到底错在哪儿
你到底错在哪儿
永恒的纪念与景仰
——罗曼·罗兰纪念专辑简介
最后一颗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