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的教学设计的反思

2018-04-23 01:09闫朝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城市热岛归属感

闫朝爱

摘 要 反思不仅仅是对某课或某单元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反馈等

关键词 归属感 知情共振 系统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1新课导入:音画地理-月牙泉MV暖场引入问题

本环节设计思路:

(1)复习回顾“逆温”的“功过”, 引出“冷岛效应”的概念;(2)通过学生协作画图对“冷岛效应” 进行环流分析,为热岛效应打下伏笔。从生活实际和有趣直观图入手对比,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感性认识,探究新知。

反思:

(1)引入新课时,应该这样承接:城市热岛与冷岛效应是不是原理相近呢?然后引出城市热岛的课题。

(2)对比不足,应该强调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不如干旱地区的沙漠与绿洲水体间的热力差异那么明显,干旱地区的沙漠面积巨大,热气流十分强大,故水体绿洲可能出现冷岛效应。 故城市郊區的冷岛效应不如干旱地区的沙-绿间明显。

2用比较法引出“城市热岛”,体现“对比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素养

本环节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教师展示“海(湖)滨城市热岛效应”,引出“热力环流现象叠加”,学生经过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兴趣,进入深度思考探究模式。

反思:

通过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的白天热力环流图对比时,两张PPT应该同窗出现,这样学生在进行对比时,思路呈现会自然而清晰,城市化后,由于城市吸热快,增温明显,致使温差增加,环流加强,得出“湖风加大”的结论。

但遗憾的是,上课过中没有实现同窗对比效应,学生的思维模式没有被很好的引导和整合。另外,没有强调依据由于湖面和岸上的“温差加大”,推理出环流加强,湖风加大。致使学生推理不彻底,造成“夹生饭”,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成就感归属洼地”,疑惑增多。

3用层层推理,点燃学生的逻辑链条,体现地理学科“理科性”的思维习惯

本环节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城市化后的湖(海)风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合作推理。

发现问题,依据比热容的原理分析, 夜晚湖岸因城市化,晚上冷的快,温差因更大,环流应该更强, 陆风和白天的湖风一样,应该更大。但实际情况是变弱了,也就是说,温差减少了,这是为什么?

然后承接:难道是夜晚时,城市依然起到增温的作用?

反思:

要和学生讲清楚推理过程:

(1)为热容的问题,导致城市降温快;

(2)因为城市上空更多的杂质、污染物,保温作用比郊区更强。

二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陆岸会降温慢一些,这样就减少了温差,故可能使陆风变小。 由此引出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

4提供图片信息,启发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学会质疑,教师提供“疑似”结论,激发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本环节设计思路:

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每个小组分别从“从地面覆盖物、大气环境、人为热量”三个方面比较出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从而得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应用图片材料信息得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人为废热的排放;借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教师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并且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电子板上画出城市热岛环流,得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问题,得出原因,借此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把基础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会总结,教师提供“碎片知识”,激发学生整理总结归纳。

反思:

(1)在讲述纬度高的地区排放废热多的原因时,应该强调:可将纬度高的城市的太阳净辐射,理解为被消弱后的太阳辐射,效果要更好。 因为这样可以直接和纬度高的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低这个推理相链接。 讲课时用的是地面净辐射的知识原理,学生理解起来不太直接,也有些难以理解。

(2)要和学生讲清楚,即便是东北的城市同其郊区相比,也会有热岛效应,减少净辐射都可以减少热岛效应。 即不论是是白天还是夜晚,一般大多数时间,城市比郊区都热。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推理:

小组探究后得出下图中的第3点和第4点。

继续引发学生探究——带着问题结束新课新授部分,进入小结。

课堂小结……

5纵观全课,总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原则”方面还需深度反思和改进

5.1“知情共振原则”的落实

本人上课的特点是“知情共振”,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坦白地说他们对课本上直接交待的的理论大多不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激情。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眼神,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显然,这节课和学生的情感互动不够,激情投入不足,以后要潜心研究怎样让“原理课”和“情知共振”相结合,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激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中。

5.2“探究协作原则”应用仓促而随意

“情—知式探究式小组互助学习”目的是小组协作探究。关键是哪些需要集体探究?哪些需要差异性分组探究?哪些知识点需要个体探究?怎样抛弃“假探究”?“无效或低效探究”?……对这些,显然本课课前设计不周。

5.3“系统整合原则”因时间把控不力,没有体现

要善于将现阶段学习的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组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发展。可惜由于时间不足,没有形成。

“人是大自然里最弱的一根芦苇,但是它是根会思考的芦苇”。

旦旦为之,终日成骐骥;反思着,快乐着。

猜你喜欢
城市热岛归属感
典型气象条件下城市热岛效应逐时变化特征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热岛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止勘集团工会: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基于Modis数据的山东省夏季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分析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死海不“死”等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归属感调查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夏季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变异研究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