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将屡创新高

2018-04-25 06:09郭枫
中国对外贸易 2018年4期
关键词:金额跨境一带

文|本刊记者 郭枫

【编者按】

日前,胡润百富与DealGlobe易界共同发布的《2018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在经历了2016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的突飞猛进之后,2017年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并购活动来说是呈现回归态势的一年。

根据白皮书研究统计发现,2017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宗数和交易金额层面都较2016年有明显的降低。2017年共有400宗跨境并购交易,其中312宗披露金额,总额达1,480亿美元。其中交易数量较2016年的407宗下降了1.72%,总金额较2016年的2,060亿美元下降了28.16%。

胡润百富董事长、首席调研员胡润表示,从2017年中国企业参与的跨境并购细分行业来看,医疗健康领域表现强势,交易总金额较2016年同期上涨超过40%。TMT(Technology Media Telecom 科技、媒体、通信)行业与2016年同期相比,交易总金额下降超过30%,这也许是国内区块链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企业对海外跨境并购举起观望大旗。2017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国家分布上,欧洲及美洲市场较往年同期均有下降,而亚太新兴市场吸引了较多的中国买家,发生在亚太的交易数较2016年涨幅超过20%。

对此,易界创始人兼CEO冯林认为,这是从非理性向理性回归的一种表现。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2017年的跨境并购市场,那就是“变化”。首先是监管环境的变化,监管机构对于“非理性”海外投资的遏制,的确使得一批非理性中国买家远离了这个市场。其次是“由买到卖”,例如海航、万达、复星等过去几年最活跃的买家,出于战略调整或者降低负债率等因素的考虑,纷纷在2017年里选择抛售手中的部分海外资产。再者,是中国企业们对于海外并购战略思维的变化,以前是看到海外标的就想上,而现在买家们更多从企业整体战略、业务协同、投后整合等角度,更为谨慎地评估和进行海外并购决策。还有更多变化体现在交易发生的地区、行业、买家的组成、大型交易的减少等等。

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单笔交易金额上涨,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平均单笔交易金额为8.15亿美元,较2016年和2015年分别上涨163.2%和162.2%。表明中国企业与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投资的标的价值逐年增高。白皮书显示,未来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民企有望在海外并购交易中继续领跑,而国企的角色定位将逐渐从“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更加注重战略布局。通过国企的大型项目为先导,民企项目随后跟进,从而形成“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共进格局。

01 2017年中企跨境并购回落新兴产业更受资本关注

回顾过去几年的数据,2016年的跨境并购井喷之势是由多种因素推动而成的,这其中包括中国化工发起的430亿美元的巨型交易,以及较为宽松的国内外监管环境等等。2017年的跨境并购市场出现回落属于正常的表现,也在预期之内。即便如此,较2015年的历史数据相比,2017年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交易数量仍然上升了10.19%,交易总额上升68.77%。

前十大跨境并购交易集中在制造业和能源领域

在所有披露交易价值的交易中,交易额最高的并购案例为由厚朴、高瓴资本、中银集团、万科集团和普洛斯管理层组成的中国财团以约160亿美元收购亚洲最大的物流地产巨头普洛斯(GLP)的交易。

2017年披露交易金额的前十大交易来自万科财团、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信能源公司、滴滴出行(作为机构之一参与Uber融资)、中国远洋海运财团、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财团、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财团、高瓴资本财团、中国国家电力投资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其中中投参与两笔交易分别为收购LogiCor Europe Limited和Equis Energy。

前十大交易金额总计782.7亿美元,占2017年交易总金额的53.24%。前十大交易金额较2016年前十大交易的1,102亿美元金额下降28.9%,但如果排除2016年中国化工与先正达这宗历史罕见的巨型交易后,2016年前十大交易金额总计684.78亿美元,2017年前十大交易金额较2016年则上升了14.3%。

2017年前十大交易细分行业中制造业类和能源矿业类交易各占5宗和3宗,其中制造业交易金额占前十大交易金额的59%,而2016年前十大交易中交易在制造业、能源矿业、TMT和消费零售的分布均比较平均。由此可见,在《指导意见》的约束下,2016年和2017年的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的行业冷热度泾渭分明。

此外,多家机构以组成财团的形式参与并购的案例,这种情况占到了2017年十大交易的一半,彰显出财团形式在参与并购,尤其是大型交易时的优势作用。

非理性海外并购得到一定遏制

2017年前十大交易充分反映了去年以来至今年中国跨境并购的大趋势,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监管层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方向,促进企业合理有序开展境外投资活动,防范和应对境外投资风险,推动境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与投资目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国内企业的一系列外汇管制政策的出台,无疑是2017年国内企业出海并购活动出现下滑的最大因素。此外,国内监管机构力求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和金融市场的有序稳定,国内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中性偏紧,资本市场的融资遇冷也从宏观层面让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活动放缓。从年头到年尾,上至国务院及各大部委,下至省、市各厅局,各类红头文件、窗口指导意见陆续出台,而最终目的则是严控非理性的海外投资,这使得整个一年的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回归到了理性的状态。外部环境的变化事实上并没有改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长期需求。

根据白皮书显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需求以及对海外优质品牌和技术引用的需求并没有被改变,并且会长期存在,这将是未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发展的源动力。上市公司对于市值增值的需求也依旧存在,但是原来那种简单粗暴的交易逻辑,只看被并购标的公司的财务情况,不看具体业务协同性的并购已经很难对市值产生正面影响。从资本市场到上市公司,将更为谨慎地评估并购标的和自身战略发展的相关性,优质资产将更为稀缺。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的完善依然是企业进行并购的重要一环,并且将会继续推动海外并购交易的活跃程度。而监管层面,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明晰化,企业将更加明确如何避免踩到监管红线,进行理性投资。

并购聚焦五大热点行业

制造业:通过并购,中企吸收先进技术并实现产能升级

2017年,制造业共发生114起交易,总值达604.21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下降16.1%,较2015年上升168.6%,占2017年跨境并购总金额的41%。

2017年制造业交易主要集中于工业产品服务、汽车制造和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最大金额的交易来自由万科集团、厚朴、高瓴资本、中银集团和普洛斯管理层组成的中国财团以3.38新加坡元每股的价格收购亚洲最大的物流地产巨头普洛斯(GLP),交易总额约为160亿美元。

除交通运输业交易数量较2016年增长70%外,其他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0%,工业自动化和工业产品服务同比均增长20%。其中工业自动化业成为2017年的亮点行业,中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完成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产能升级以促进自身发展,其中埃斯顿完成多笔收购,包括斥资1550万英镑收购TRIO100%股权,将TRIO的运动控制器与现有交流伺服产品进行互补,2017年4月宣布以900万美元收购美国高科技公司Barrett Technology30%股权,拓展基于核心功能部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微型伺服系统领域等。

TMT:加大对传统产业布局,巨头BAT将在全球并购市场扮演重要角色

2017年,TMT行业共发生83起交易,总值达276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下降34.6%,较2015年上升125.1%,占2017年跨境并购总金额的19%。

2017年TMT行业交易主要集中于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和半导体细分行业。TMT行业最大金额的交易来自软银与滴滴出行共同完成对Uber的交易,该交易的总价值接近90亿美元,其中包括对Uber直接注资12.5亿美元。通过此交易,软银、滴滴牵头的财团共计获得Uber17.5%的股权。而金额第二的交易同样来自软银集团和滴滴出行领投的对新加坡打车软件Grab的20亿美元融资的交易。国内企业今年纷纷投资共享平台,看准出行市场对传统汽车行业布局的改变。前五大交易中,腾讯投资印度打车应用巨头Ola运营母公司ANITechnologies亦是瞄准共享出行服务领域。此外腾讯在2017年TMT行业五大并购中还占据其他两席,分别布局社交传媒和互联网电商,可见互联网巨头此番进军全球的野心不小。

工业4.0的发展离不开TMT行业集成和创新的动力。通过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TMT行业将通过此次全球并购浪潮逐步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整合。在这其中,巨头企业BAT将在全球并购市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医疗健康:中国医药流通领域迎来发展新高潮

2017年,医疗健康行业共发生48宗交易,总金额达88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上涨44.7%,较2015年上涨127%,占2017年跨境并购总金额的6%。

2017年医疗健康行业细分行业按披露的交易宗数排序依次为医疗服务、制药和生物科技业。交易金额最大的交易来自科瑞集团以近13亿美元收购德国血浆产品制造商Biotest。由于血浆制品可以被携带到任何的地方,主机呈现出全球化特征。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血浆资源,提供更安全的血浆制品,相关企业的全球化整合也越来越明显。科瑞此次收购有利于公司在血浆行业的利益增长。

由于2017年总体趋严的跨境并购监管政策并没有影响到医疗健康行业,部分企业转而将医疗健康行业作为转型目标。同时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正迎来新一轮产业集中发展高潮,特别是在行业政策层面,以缩短药品供应链和降低患者负担为宗旨的“两票制”和取消以药品加成为公立医院收入来源的“零差率”等多项改革的全面落地,对药品流通企业的网络规模、营运效率、资金实力和物流配送等综合能力提出了大跨度的升级要求,引发原有行业经营模式的深度变革,催化和加速了行业整合。

消费零售:传统零售企业面临电商巨大冲击

2017年,消费零售行业共发生57宗交易,总金额达126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下降39.2%,较2015年下降6.7%,占2017年跨境并购总金额的9%。

2017年消费零售行业交易依次分布于其他消费业27宗、休闲业16宗和零售业5宗。交易金额最大的交易来自鼎晖以约55亿美元收购百丽。此次收购暴露出消费零售市场的整体现状,有评论说:“随着电商冲击,实体零售尤其是百货商场的吸客能力急剧下降,国外鞋业品牌加速到华布局,百丽这样的老牌鞋企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方面,在百货门店中投入的巨额成本,很难转换成对等的销售额。另一方面,其原先的目标人群是20多岁到40多岁的女性,定位过于宽泛,已经渐渐难以满足追求个性和需求更细分的年轻客户。在国外快时尚鞋企和国内电商定制等的夹击下,百丽等老牌零售商渐渐走向衰落,而并购资本能否赋予其新生值得关注。

能源矿业:为满足中国能源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撑

2017年,能源矿业共发生50起交易,总金额达286.8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下降30.4%,较2015年上涨81.8%,占2017年跨境并购总金额的19%。

2017年中国企业在能源矿业交易主要集中于能源业和矿业,两者均有20宗交易。能源矿业最大的交易金额来自华信能源以80.39亿美元购俄罗斯国家石油14.16%股权。中国华信欲通过此合作进一步巩固在油气领域的地位,同时着力推动俄石油与中国市场的联动合作,为满足中国能源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撑。

02 “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提供新机遇

资料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涵盖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一带一路”将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到2030年,中国以外地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投资总额预计将达约5.1万亿美元,尤其涉及到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大规模投资,通过建设现代化公路、港口和铁路网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往来,这将占到投资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能源领域吸引到的投资额预计将排在第二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屡创新高。2017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投资并购交易54宗,占全年交易的18.2%,交易宗数较2016年和2015年分别下降56.5%和23.9%,但披露的交易金额方面,2017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投资并购交易金额达375.3亿美元,占全年披露交易金额的24.2%,较2016年和2015年披露的交易金额分别上涨24.9%和91.5%。

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并没有占据主体地位,自2015年国有企业的并购数量一直落后于民营企业。随着国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示范效应开始显现,以及国家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专项规划和支持政策相继落地,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热情也逐渐高涨。2015年至2017年中国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的交易中民企始终占据主要位置,2017年民企参与交易占63%,联合体亦成为近年来出海实施并购的主要方式,在“一带一路”中交易占22.1%。较2016年和2015年分别上涨13%和8%。而国企交易占比为13%,较2016年和2015年分别下降6.7%和1.1%。

2017年国企纷纷采用联合财团的方式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并购活动中,由于国企从事的往往是投资规模较大的重点项目,采用联合体的方式有利于融资。2017年联合体完成的几大交易中都有国企的身影,包括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和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Charoen PokphandGroup中标Kyauk Pyu港项目;美国私募股权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收购新加坡可再生能源巨头Equis等。

未来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民企有望在海外并购交易中继续领跑,而国企的角色定位将逐渐从“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更加注重战略布局。通过国企的大型项目为先导,民企项目随后跟进,从而形成“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共进格局。

03 2018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继续平稳增长

回归理性 平稳增长

从2016年的大热到2017年的降温,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活动回归理性。宏观层面来说,中国延续着既定的全球化战略,中国也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因此,就中国企业自身战略而言,参与全球市场的价值链和自身产业升级的需求也将促使其更多地实施对境外优质资产的并购,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不会停止,只会继续。

从监管层面来看,发改委于2017年12月26日适时颁布的《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新规顺应了潮流。从事前监管变为事中和事后监管,一方面扩大了监管范围,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府审批流程的便利和确定性,优化明显,这也使得未来的海外并购活动监管政策更为明晰化。白皮书显示,在诸多刚需和有利因素的共同推动下,经过2017年的调整之年,2018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市场将迎来回暖的过程,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以技术和产业升级为驱动的跨境并购交易仍将会得到大力支持。

积极审慎 明确监管

2017年以来,随着中国企业对外非理性投资的泡沫逐步挤出,诸多用来遏制盲目投资的临时性措施也将逐步退出,进而转为更理性的长期制度化建设。展望2018年,监管层面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指导方针中积极审慎或许会更加常态化。监管部门在战略上将会“积极”鼓励那些战略明确,坚持发展主业的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以此来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配置资源,力争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在具体监管上会用审慎的态度对各类跨境并购投资进行合规性考核,进一步遏制非理性的盲目并购行为。

“一带一路”带来新机

2018年,可以预见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将继续保持旺盛,包括物流,工业园区建设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能源、矿产、农业相关的资源类投资将会覆盖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主要投资领域。而希望在高科技、医疗、工业、高端零售及服务行业有所建树的中国企业,则依然会将并购的目光更多投向欧美发达国家,来寻找更多适合其并购需求的优质标的。同时鉴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这一国家战略上,会更积极地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这一类型的中国企业跨境投资将会在审批流程上变得更便捷,更灵活。

成熟理性 更具自信

根据白皮书,很多中国企业家正是在2016年第一次接触和尝试海外并购,那个时候很多中国买家在国际谈判桌上缺少经验、不熟悉交易流程,也缺乏明确的战略思考,更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投后整合的问题。而两年过去了,经过许多交易的锤炼,无数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不少中国企业家在国际并购交易谈判中变得越来越成熟自信,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已经了解了如与老外打交道的门道、交易流程、相关法律法规等等,也体现在他们对于自身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和对标的本身的理性评估。

从这个角度出发,过去的2017年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不只是让非理性跨境并购变少了,更让理性的中国买家变多了。未来,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市场将会更加理性地成长,也更值得关注。

猜你喜欢
金额跨境一带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一带一路”我的梦
跨境外币清算:从“走出去”到“连起来”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立案
成交金额前10名营业部买入的前3只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