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环境、社会关系资本与“小银行优势”发挥

2018-04-25 00:32胡国晖教授
财会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银企信贷高管

胡国晖(教授),赵 乐

一、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瓶颈,除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外,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中小企业的融资频率高、成本高、风险高,银行对其放贷意愿不强。“小银行优势”假说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与中小银行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Banerjee,1994;Berger、Udell,1995)。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林毅夫,2001;李志赟,2002)。

在政策层面上,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结合在一起。随着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实现了增量改革与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从48.35亿元增加到120.56亿元,实现了年均20%的增幅;营业网点数从12.99万个扩张到15.26万个,年均增速为3.27%。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仍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缺口,信贷约束问题十分突出。据《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40.23%的受访中小企业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73.53%的中小企业认为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外部扩张的资金需求,67.52%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较难,上述比例均显著高于大型企业。

在中小金融机构已获得较快发展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信贷状况并未随之明显改善,说明“小银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从中小银行获取信贷支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较难通过财务报表、资产支持等正式机制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替代机制来缓解银企之间的信任缺失问题。“小银行优势”的基础,实际就是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形成的一套信任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小银行收集、传递、利用中小企业信贷信息,尤其是“软信息”的优势。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关系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具备一定社会关系资本,如银企关系资本和政企关系资本,更容易获得中小银行的信任。此外,企业所处信用环境也可能提供一种信任机制,通过影响中小银行对区域整体的信用评价,间接影响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意愿。由此,本文将聚焦银企、政企关系资本以及信用环境,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小企业获得中小银行信贷支持情况的影响效果和机制,揭示影响中小银行发挥“小银行优势”以支持中小企业信贷的关键因素,为促进中小企业信贷状况改善和“小银行优势”发挥提供一定借鉴。

二、理论分析及假设

(一)“小银行优势”的理论分析

对于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小银行优势”理论指出: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缺乏充足可靠的财务信息等信贷“硬信息”,因此在信贷申请过程中,更多地依赖难以量化的“软信息”。而中小银行在收集、传递、利用中小企业信贷“软信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中小银行通常依托于当地企业,相关业务具有区域性和针对性,这有助于加强其与当地中小企业的联系。因此,相比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更能充分掌握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其二,由于中小银行的层级结构相对简单,信贷决策链条短,中小企业模糊化、隐含化的信贷“软信息”能更好地被传递和利用(Berger、Udell,2002)。而大型银行由于层级结构复杂、信贷决策链条长,基层信贷人员收集的中小企业的“软信息”要经过多重层级才能传递给上层决策人员,导致“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张剑等,2011;秦捷、钟田丽,2011)。其三,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成本相对较低。大型银行复杂的层级结构增加了上层决策人员对基层信贷人员的监督成本。随着大型银行信贷决策的分权化,信息收集和传递成本逐步降低,但代理成本会上升,使得大型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总成本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时,地缘优势能降低其信息收集和传递成本,简单的层级结构能降低代理成本,其信贷服务成本要比大型银行低(张捷,2002;张剑等,2011)。

近年来,“小银行优势”理论遭到较多质疑。如De La Torre等(2010)指出,大型银行市场份额提升时,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提高,贷款成本降低。他们认为大型银行可以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多样化产品等,在中小企业信贷中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随着信贷技术的改善,大型银行处理“软信息”的劣势逐渐被弱化,使得中小银行的信息和成本优势相对减弱(Udell,2008;李华民等,2014)。在现实中,部分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经营策略等与大型银行趋同,并不注重发挥自身的“小银行优势”,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积极性不高。这意味着“小银行优势”的发挥具有复杂性,需要结合其他重要因素予以考察。

(二)社会关系资本及其作用

国内外许多文献分析了社会关系资本在企业获取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Shane、Cable,2002;Jun等,2010),论证了中小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本是影响关系信贷的重要因素。如Shane、Cable(2002)指出,社会关系能缓解企业与投资者、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风险,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从而缓解企业的融资困境。Jun等(2010)以我国中小企业为例,分析了中小企业建立社会关联对企业负债的影响,得出了社会关系资本的形成能促进企业短期负债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关系资本起到隐性的贷款保证作用的结论。徐娟(2013)进一步指出,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资本,不仅能促进企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大,还有助于优化企业信贷期限结构,缓解民营中小企业的所有制歧视和融资困境问题。

企业的一个重要关系资本就是银企关系资本。Boot(2000)从银企之间信息交换的角度指出,在非市场化背景下,银企关系有助于银行获得与企业信贷相关的“软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并强化银行对企业的监督效果,进而提高银行信贷支持程度。Adam、Ferreira(2007)指出,具有金融背景的企业高管作为银企之间沟通的桥梁,有助于银企之间形成隐性的合作关系,能为企业融资提供专业知识和指导意见,加快企业信贷进程,从而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林毅夫等(2001)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进行分析,指出在我国法律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通过长期合作而形成的信息优势,有助于加强借贷双方的合作关系,从而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规模。秦捷、钟田丽(2011)对“小银行优势”进行了实证检验,指出从中小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的企业,为其提供贷款的银行数目较少,主要依靠银企之间的稳定关系传递企业的声誉信息,进而缓解企业的融资困境。

企业另一个重要的关系资本就是政企关系资本。Fisman(2001)认为,企业的政企关系具有极大的价值,企业可以通过政企关联来获得政策支持和稀缺的资源。Faccio等(2006)针对来自35个国家的450家存在政治关联的公司,研究了政治关联对政府援助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政治关联的企业不仅面临较小的融资约束,而且在其陷入财务困境时政府会更倾向给予金融扶持。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政府在信贷资源配置中仍有较大的影响。罗党论、甄丽明(2008)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使得企业具有较好的声誉,银行认为其违约风险较小,从而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更高;在金融发展水平越低的区域,政治关联对企业信贷的影响就越显著。余明桂、潘红波(2010)进一步证实,拥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相对于非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能够获得期限更长、优惠条件更多的银行贷款。史建平(2015)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经理人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其所在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动力来源,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主要动力是响应政府的号召,中小企业信贷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政策扶持;而商业银行更重视风险较低、受国家产业扶持、行业相对成熟的大中型企业。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银企关系的维护或聘用有银行背景的员工为企业高管,或借助政治关联、股权联系等形成的政企关系,有助于中小银行筛选和甄别具有发展潜力和信誉良好的企业,以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和事后监督成本,充分发挥“小银行优势”,从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程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银企关系资本通过刺激“小银行优势”的发挥,促进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H2:政企关系资本能促进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小银行优势”能更好地发挥。

(三)信用环境与中小企业信贷

“小银行优势”的发挥还依托于经济主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小银行优势”发挥的前提条件(Presbitero、Zazzaro,2011)。银企间的信贷交易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信贷合约的合理性,还取决于银行对企业的信任程度。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相对缺乏主动维护自身信用的意识,不重视财务信息、企业信誉等的信号作用,不仅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还加深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不信任(凌江怀等,2016)。我国各地区之间信用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在信用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由于缺乏合同执行约束和保障机制,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使得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中小企业归为高风险对象,导致其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钱先航,2013;郭丽婷,2014)。

与大企业相比,恶劣的信用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的负面影响更大(钱先航等,2013)。中小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关系型信贷技术,而“软信息”的可信度受到信用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信用环境不佳的地区,“小银行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贷更容易遭到拒绝。同时考虑到:在信用环境良好的地区,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的预期较低,中小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取金融资源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导致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本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降低;而在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企业受到恶劣信用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得企业不得不更依赖社会关系资本来促进中小银行信息和代理成本优势的发挥,从而获得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信贷资金。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改善中小企业所处商业信用环境能促进中小银行为其提供信贷支持。

H4:中小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本与所处商业信用环境在促进其获得中小银行的信贷支持方面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

三、实证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筛选

本文选取2011~2015年中小板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高管特征数据库、企业股权性质数据库以及银行贷款数据库等。本文选择中小板企业为研究样本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上市公司经审计而披露的数据与抽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相比更加客观可靠;另一方面,以中小板企业为样本研究的结论基本符合我国国情(郭丽婷,2014),相关结论能适度延伸到一般中小企业(姚耀军,2015)。

为了确保研究数据的完整性、适用性,需对初步选取的样本数据进行适度筛选:①剔除样本数据中带有∗ST的公司;②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③剔除没有披露银行贷款数据的企业,以及借款金额、贷款银行不明确的数据;④根据《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剔除中小板上市企业中规模偏大的企业。经过筛选,本次实证分析最终获得243个样本。数据的预处理工作都在Excel 2003中进行,模型的回归分析在STATA 11.2中进行。考虑到极端值的可能影响,本文对连续变量进行1%的Winsorize处理。

(二)指标设定

1.被解释变量:信贷支持度(SMBF)。中小企业的规模大小、财务制度完善程度、银企和政企关系深度、所处金融环境等差异,会导致不同中小企业获得的中小银行信贷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以单个中小企业从中小银行获得的信贷额度占全体样本企业从中小银行获得的平均信贷规模的比例来描述中小银行对某个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程度,将其定义为“信贷支持度”。SMBF等于某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贷款额与平均贷款额的比值。平均贷款额是指,某一年度所有样本中小企业在当年获得的中小银行贷款总额除以样本企业总数。信贷支持度越高,反映中小银行为该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意愿越强,说明“小银行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解释变量:银企关系资本变量。本文用两个指标来代替银企关系资本变量:①银企关系持续时间(BER)。企业从成立之日起,通过银行办理存贷款业务、代发职工薪酬、票据汇兑等来与银行保持信息交流,使得银企关系持续时间与企业经营年限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郭田勇,2006)。因此本文采用企业经营年限作为银企关系持续时间(BER)的替代变量,并定义BER为各个中小板企业成立日到样本对应年度末的总天数除以365。②高管金融背景(FB)。企业高管的金融背景有助于银企关系的形成,根据高管特征数据库,如果企业高管曾在或者正在监管机构、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任职,则设定虚拟变量FB为1;若企业高管无相应金融背景,则设定FB为0。

3.解释变量:政企关系资本变量。本文用两个指标来代替政企关系资本变量:①高管政治背景(PB)。企业现任的高管曾任或正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在党政机关任职的,被认为有政治关联(PC),并设定PC为1,无政治关联的PC为0。同时依次对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含以下)赋予不同的政治关联强度(PCS)5、4、3、2、1,则PC×PCS反映高管不同强度的政治背景。如果同一企业存在多个有政治背景的高管,本文取每个企业PC×PCS的最大值为该企业最终的政治背景PB。②股权性质(EN)。根据企业股权性质数据库对企业股权性质的划分,当中小企业为国企时,本文设定虚拟变量EN为1;而当企业为私营或者外资企业时,则设定EN为0。

4.解释变量:信用环境指数(CEI)。本文采用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课题组发布的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该指数从信用投放、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政府信用监管等七个维度综合反映企业注册地所在城市的信用环境。CEI的取值区间为[0,100],CEI指数越大,表示城市的信用环境越好。该指标2014年的数据未披露,本文借鉴学者钱先航(2013)对缺失数据的处理方式,以各城市2013年和2015年的CEI指数平均值来弥补缺失数据。

5.控制变量。虽然企业财务因素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但银行审批贷款时非常重视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了保证实证研究的严谨性,引入以下财务指标作为控制变量:①营业收入(INCOME)取对数,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该年度经营成果;②利息保障倍数(ICR),反映企业偿债能力;③固定资产比例(FIXED),反映企业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比例;④资产报酬率(ROA),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考虑到企业以过去年度财务信息等申请银行贷款,本文采用相应指标上一年度的数据作为控制变量(郭田勇,2006)。另外,引入年度虚拟变量(YEAR)控制未知的随年度变化的因素。

(三)模型设定

设定如下模型(1)~(4):

本文设定回归模型(1)以考察H1银企关系资本变量:银企关系持续时间(BER)和企业高管金融背景(FB)对中小企业获得中小银行“信贷支持度”的影响;设定模型(2)以检验H2政企关系变量:企业高管政治背景(PB)和企业的股权性质(EN)对中小企业获得中小银行信贷支持度的影响;设定模型(3)以检验H3:中小企业所处的信用环境对其信贷支持度的影响;设定模型(4)以检验H4:中小企业社会关系与信用环境对“信贷支持度”的替代作用。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列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数据显示,中小板上市企业获得中小银行的“信贷支持度”平均值为1.93,且方差较大,反映了中小企业获取中小银行信贷的能力受其自身素质、银企和政企关系、信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较大差异。样本企业与银行建立银企关系的平均年限约为12年,且不同企业的银企关系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大约30%的中小板上市企业中有高管人员曾在或者正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任职,股权为国有性质的企业占比较少,中小企业的政企关系总体差异较大。此外,信用环境指数CEI的方差较大,反映我国城市之间信用环境发展不平衡。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单变量对比分析

表2给出了国有和非国有中小企业、有金融背景和无金融背景的中小企业获得中小银行信贷的单变量对比分析结果。表2的结果显示,对于中小板上市企业而言,其股权性质是否为国有,并不显著影响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度”的均值,可以预测回归结果中被解释变量EN可能不会显著影响中小企业获得中小银行信贷的能力;而具有金融背景的中小板企业,其“信贷支持度”显著大于没有金融背景的企业。比较EN和FB两个变量的因素分析结果,可以预测银企关系会强于政企关系的影响。

表2 单变量对比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从“小银行优势”假说的视角研究社会关系资本及信用环境如何影响中小企业获得中小银行信贷的能力,为了突出中小企业信贷与中小银行的关联性特点,在回归分析中加入了中小企业从所有银行获取信贷的“信贷支持度”(以BF表示),用于与来自于中小银行的“信贷支持度”(SMBF)进行对比。与SMBF的定义方式类似,BF等于某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额与平均贷款额的比值。此处的平均贷款额是指,某一年度所有样本中小企业在当年获得的全部银行贷款额总数除以样本企业总数。以SMBF和BF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形成回归结果①~④以及⑤~⑧,如表3所示。

1.银企关系资本效应。回归结果①显示,反映中小企业的银企关系持续时间的指标BER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说明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通过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有助于提高信贷支持度,促进“小银行优势”发挥,从而支持H1。同时,企业高管的金融背景FB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具有金融背景的企业高管强化银企关系,有助于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促进中小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也支持H1。另外,被解释变量为BF的回归结果⑤显示了相似的效应,即与银行形成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包括大型银行在内的银行整体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度。

2.政企关系资本效应。回归结果②显示,政治背景PB对“信贷支持度”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政治关联的建立能提高中小企业获取中小银行信贷的能力,从而支持了H2。同时回归结果⑥显示,相比于中小银行信贷而言,中小企业的政治背景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其获得大型银行信贷的可能性,即中小企业的政治关联更有助于其获取大银行的信贷。对于解释变量EN,回归模型②显示,国有中小企业并不会比非国有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中小银行信贷,与H2不符。对比回归结果⑥,EN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说明相比于非国有中小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来自银行整体的信贷支持度较高。这说明中小企业的国有属性并没有促进其获得中小银行信贷,但可能促进其获取大银行的信贷。

3.银企、政企关系资本作用的差异。通过对比回归结果①和②的银企关系持续时间BER、金融背景FB和政治背景PB可以发现,在BER、FB和PB的系数均满足显著性要求的前提下,BER的系数和FB的系数均比PB的系数大。这意味着,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本如银企、政企关系,均有助于弥补正式信任机制的缺陷,促进“小银行优势”的发挥,以提高中小企业获得中小银行信贷的能力。但相比建立政企关系,建立稳定持久的银企关系的作用更直接有效。

4.信用环境效应。回归结果③中,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与中小企业的SMBF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正相关,支持了H3。根据回归结果⑦,信用环境的优化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银行整体信贷可得性。CEI的系数显著为正,反映了在信用环境不佳的地区,企业信用意识相对薄弱,企业违约风险以及银行的监督成本相对较高,使得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度”较低。

5.银企、政企关系资本以及信用环境的替代效应。回归结果④的BER、FB、PB、EN、CEI等重要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性和正负性与回归结果①~③基本一致,说明上述回归的结果具有稳健性。比较回归结果①~④,在同时考虑银企关系、政企关系和信用环境指数时,各主要解释变量的系数相对较小,而只存在银企关系或政企关系或良好的信用环境时,各主要解释变量的系数较高。该回归结果表明,银企、政企关系和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信贷支持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作用,从而支持H4。也就是说,在信用环境不佳的地区,企业的银企、政企关系资本对“信贷支持度”的作用相对增强。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讨了中小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本及其所处信用环境对其获得中小银行信贷支持度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社会关系资本有助于中小银行发挥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度提升。其中,稳定的银企关系及中小企业高管金融背景,能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收集成本;而高管政治背景能为企业提供良好声誉和隐性担保,降低中小企业的信贷违约风险和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从而促进“小银行优势”发挥,提高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度。

表3模型回归结果

2.政治关联对“小银行优势”的促进作用不如银企关系显著,并且产权差异对提高信贷支持度的作用也不显著,表明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之间建立稳定密切的关系,能更直接有效地促进中小银行发挥优势。

3.在商业信用环境不佳的地区,中小企业获得的中小银行信贷支持度显著下降,意味着恶劣的信用环境使得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成本上升,“小银行优势”作用受到抑制。

4.在信用环境不佳的地区,中小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本对提升信贷支持度的作用更为明显,意味着社会关系资本传递了企业的声誉信号,弥补了信用环境劣势造成的不足,进而促进“小银行优势”的发挥。

(二)建议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小银行优势”的信任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促进中小银行充分发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预期功能,缓解中小企业信贷困境。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

1.中小企业应重视与银行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选聘有金融背景的人士为企业高管,并适度寻求政治关联。同时,中小企业应改善信息披露质量,增强信用意识,共同维护区域信用环境,以有效缓解信任缺失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2.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其应不断审视自身的相对优势以明确市场定位,通过专业化、特色化服务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竞争力。积极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努力挖掘资质较好的中小企业客户,与之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同时利用并改进关系型信贷技术,综合企业的“硬信息”和“软信息”,定制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在兼顾“三性”原则基础上做出合理的信贷决策。

3.政府部门应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改善区域的信用环境水平,同时给予中小企业适度的政策扶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和生存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BergerA.N., UdellG.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1995(3).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

张剑,姜涛,谢欣.信息透明度与中小企业贷款行为分析——对“小银行优势”的检验[J].天府新论,2011(4).

秦捷,钟田丽.“小银行优势”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实证检验——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预测,2011(1).

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信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

李华民,吴非,陈哲诗.谁为中小企业融资?——基于信息处理能力跨期演化视角[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5).

Shane S.,Cable D..Network Ties,Reputation,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J].Management Science,2002(3).

许娟.民营企业社会资本与银行贷款可得性研究[J].商业时代,2013(19).

Boot A.W..Relationship Banking What do We Know?[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0(1).

Adam R.,Ferreira D..A Theory of Friendly Board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7(1).

罗党论,甄丽明.民营控制、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J].金融研究,2008(12).

史建平.中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Presbitero A.F.,Zazzaro A..Competition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Friends or Foes?[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1(3).

凌江怀,匡亚文.信用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3).

钱先航,曹春方.信用环境影响银行贷款组合吗——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3(4).

姚耀军,董钢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缓解:金融发展水平重要抑或金融机构重要?——来自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5(4).

猜你喜欢
银企信贷高管
晋源区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邢台银行银企对账管理办法
山西农谷举行政银企专场对接会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情系中小企业 实现银企双赢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