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风险及商业银行对策

2018-04-25 03:22单文涛王永青
银行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供应链商业银行

单文涛 王永青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考虑供应链核心企业运行状况,运用自偿性融资信贷模型, 对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的信贷融资服务。与传统金融相比,供应链金融具有授信门槛低、“1+N”运行模式、自偿性和封闭性等特征,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客观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 除了大众化的传统风险外,供应链金融还表现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有风险。只有及时采取妥善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才能降低授信风险,促进银行的发展。本文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研究以及商业银行对策分析具有较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特点和影响因素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

与传统授信业务风险来源不同,对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核心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供应链金融在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时, 不仅要考察授信企业的生产规模、财务状况及信用等级,还要对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商业信誉、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来判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而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授信风险。因此,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处于关键地位,其发展对上下游企业和整个供应链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核心企业在经营上出现问题, 引发风险,那么通过供应链企业间的贸易传递,该风险必然会扩散到与其相关的上下游节点企业,进而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安全造成威胁。

交易合同的欺诈风险。与传统金融不同,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利用自偿性贸易融资信贷模型,在进行风险测评时将重点放在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真实交易情况,考察上下游企业间的贸易合同是否符合银行授信条件,而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信用评级和财务状况。如果从一开始上下游企业间的贸易合同便是虚假的,企业间并不存在交易事实,那么商业银行就面临供应链企业间联合串通的欺诈风险。

缺乏完整的信用体系。由于供应链金融采用自偿性贸易融资信贷模型,对企业授信时要考察其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状况, 是一个封闭的生态圈,因此该业务的正常运转需要供应链企业间稳定的信用关系作为支撑。如果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稳固的信用关系,可能会造成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从而会对银行造成巨大的风险。

相关立法不健全。与其他业务创新一样,随着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其必然面临着相关合同及协议难以实现标准化的难题。但供应链金融业务从兴起发展以来,我国还未建立专门关于此业务的法律法规,也未出台相关的行业性政策指导文件。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现实中存在金融监管赶不上金融创新速度的法律问题,呈现出相关法律滞后、分散、庞杂的等混乱现象,从而阻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

与传统金融相比,供应链金融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和优越性,因而其风险也呈现出与传统融资模式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动态性。动态性本质上是与市场的动态性紧密相连的。随着外界贸易环境不断变化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更新,供应链金融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比以往更加凸显。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维持供应链上企业间贸易关系的稳定,供应链上的企业必须不断调整环境战略和经营决策,因此供应链金融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可传递性。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自偿性的特点,涉及的参与主体较多,且各参与主体形成一个封闭的生态圈。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通过贸易关系紧密联系,因此相互之间的风险也具有极强的关联性。风险可通过企业间的紧密关系沿着供应链在企业之间进行相互传递,呈现出可传递性的特征。

复杂性。供应链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涉及的参与主体较多,行业和领域也较广, 审查流程包括多层次、多环节,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及质量的需求都相对较高,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为供应链金融带来很大的风险,因而其风险防护、排查及控制都比传统金融要复杂,产生的风险必然具有复杂性的特征。

系统性。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主体较多,具有复杂的网络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各参与节点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某个节点的风险可通过供应链传递到其他节点,使风险放大, 危及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因此风险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因素可对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有效分析和识别这些因素,对商业银行规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是指外界的、客观的、不能人为避免的因素,比如地震、台风、战争等。这些因素不仅会给供应链中某个企业造成损失,带来风险, 还可能通过供应链进行传递和扩散,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比如可能会造成供应链中的资金流断裂,使供应链企业无法实现既定的业绩目标与财务目标, 给放贷银行带来巨大风险。

政策及法律因素。商业银行以及企业的经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一旦政策发生改变,比如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则会对供应链企业的资金筹集、投资经营及生产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加大供应链运营风险,进而使放贷银行风险加大。同样,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修订也可能对供应链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 从而危及供应链金融的安全。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用,究其本源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基础力量薄弱、资产规模较小、对自身信用管理不足等造成的。銀行对这样的企业授信和放贷本身就存在巨大风险。

信息不对称因素。在供应链中,贸易关系是联系上下游企业的纽带,企业之间并没有协议约束,因此供应链的组织结构是相对松散的。随着供应链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供应链中企业间信息传递失误的风险也不断加大,信息不对称程度也会更高,这样会导致供应链企业在市场需求和产品生产上产生分歧,在经营中遭受损失。银行受供应链企业不对称信息的影响,无法做出准确的贷前审批判断决策, 从而给银行带来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原则

自偿性原则。供应链金融涉及的参与主体较多、网络结构复杂,具有自偿性和封闭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该业务具有与传统金融不同的风险。在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灵活运用短期金融产品、单笔授信、封闭贷款等方法为授信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服务,通过“借一笔——完一单——还一笔”的自贷自偿模式,切实化解供应链金融的运营风险。

整体目标一致原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资源及可承受风险的范围内开展业务,通过对风险与收益的分析与评估,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努力实现最大化的银行收益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上述目标相兼容,要认真评估该业务的收益风险比,制定与风险管理整体目标相一致的风险管理政策,才能更好地推进、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工作。

全面风险管理相兼容原则。供应链金融只是银行众多业务的一种,其风险管理也只是银行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 应通盘考虑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遇到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建立包括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监控在内的详尽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制定专门的风险管理规定,设定专门的风险测量方法,建立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及评审体系,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垂直化管理,切实规避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对策

与传统金融相比,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动态性、可传递性和复杂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对供应链风险的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想避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阻止其风险的扩散,则必须要遵守风险管理的原则,建立及时、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采用更为严格的主体准入制度和更为专业的技术手段来防范和控制风险。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信用法制环境。政府部门应本着与国际接轨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指出各参与方的权利及义务,实现合同及协议的统一与规范,为供应链金融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外部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企业及个人的征信系统、金融监管系统的建设,为供应链金融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生态圈,减少对银行依法维权的行政干预,从而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及损失。

构建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共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在平台上其他参与主体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银行提供政策向导、信息查询、法律咨询、投诉监督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与指导,提高各主体的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供应链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实现对供应链实施动态监管,保证资金的安全和收益,减少由于银行与供应链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传递风险。除此以外,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该平台可以降低彼此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自身及整个供应链的资本优化,巩固其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稳定性,降低运营风险,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由于供应链金融具有不同于其他金融业务的特殊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更加科学的管理程序,通过在流程和技术手段上的创新来简化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流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完善金融服务。银行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帮助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实现自动化支付, 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整合, 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资金的使用效率,规避非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对供应链客户的信息管理,完善融资操作平台,实现贷前审批、贷中监控、贷后管理的一元化操作。

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供应链金融具有多层次、多节点的特点, 各节点及环节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任何失误或风险都有可能通过供应链的传递进行扩散和放大,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动荡影响。因此,银行内部应本着审慎性、全面性、有效性和及时性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内控及应急处理机制,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从本源上减少因违规操作产生的风险。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训练和演习,在风险发生后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和解决,从而保证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性。此外,应建立规范的动态监管机制,使远程监控与现场监控相互协调与配合,强化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协同运作,及时关注仓储品市场的变化趋势, 对供应链价格及趋势有准确的判断及分析。银行应依托自身優势,根据供应链的结构及其所处环境具体分析其可能的潜在风险,同时通过多种风险控制工具和手段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监测和控制,进而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及防护机制,以最优的组合、最小的成本对风险进行规避,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授信风险。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其他业务相比审查范围较广,审查流程较长,涉及从业人员较多,因此更需要一支专业素质及综合实力强大的人才队伍。银行部门可通过人才引进、在职培训、学习实践等一系列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快建立一支能够全面覆盖前台、中台、后台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减少因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同时, 还要注意积累在实务操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人才队伍及财务支出允许的情况下,安排专门人员关注并分析市场动态, 积累市场经验,逐步培养专业的风控人才队伍,从而提高银行风险识别、防范和管理能力。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业务, 可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同运作,实现“三流合一”,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还能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供应链金融具有自偿性和封闭性等特点,从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且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使商业银行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供应链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防范研究
试论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