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小场曲子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2018-04-25 09:57李珈锐邓丹妍杨梅
今传媒 2018年3期
关键词:传播现状分析

李珈锐 邓丹妍 杨梅

摘 要:陕西,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丰厚,长期以来,被人们冠以“音乐宝库、戏剧之乡”的称谓。本文以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小场曲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提取研究对象的特征个性。基于传播学视域下,以“活态保护”理論为支撑,总结分析出“小场曲子”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保护策略,从而为陕西地方戏剧戏曲乃至全国戏剧戏曲音乐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创新思路。

关键词:小场曲子;合阳县;现状分析;活态保护;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053-03

一、小场曲子传播系统现状

本文所研究的小场曲子说唱剧种与它所处的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本文提到的小场曲子传播系统,简而言之,就是借用生态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化现象即戏曲类演出的传播系统,连同戏剧内部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文化特征及文化传播模式的来源。

(一)影响和制约小场曲子发展的因素

1.内部因素

首先,小场曲子班社构成较为简单。

班社原有12位演出艺人。其中,40岁以上的女性演员有4人,70岁以上的老人有3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2人,2018年班社中的一位主要负责编曲的老艺人去世;在这些老艺人中间,有3位为党员,6人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中出身曲子世家的老艺人李高太为班社的编剧、作曲、导演,在陕西省第六届渭南市第三届小戏小品展演中荣获优秀作曲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在2016年群众文化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志愿者等。

据了解,小场曲子班社内部活动基金每次从演出经费中抽取百分之五,而每次演出平均到每个演员手中的报酬最多为一百元。有时为公益演出,完全不能依靠戏金来养家糊口。更无法和一些专业的剧团相比较,从演出报酬到个人生活收支对现状的妥协严重阻碍着演出的进行。

其次,特定的剧场规模以及硬件条件支撑着相应戏剧表演样式的存在和发展。

在合阳县高池村,村委会有专门为小场曲子排练及表演所修建的活动室,老艺人们在里面召开例会或进行剧目编排。如遇到过年、大型节庆日等,活动室门前的空地也会成为小场曲子的表演场地,空间虽然狭小,甚至还有些简陋但也符合曲剧演艺的特点。

小场曲子传承人李高太介绍:伴奏的乐队分为文武两场,文乐队三弦领头,平音板胡随后,加上二胡与扬琴,武场没有鼓板之类,用四页瓦打节奏,加上梆子、撞铃,还有一只平常家里用的五寸青瓷碟子,伴奏乐队准备到位后,就可以开工念曲子了。

最后,小场曲子全凭老艺人学来的心传口授,慢慢地就形成了“念曲子”的习惯,也就形成了风格独具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其表演形式随意,具有强烈的教化功能。艺人们在表演中全身心投入,不要求有舞台场面,更不需要固定的演出场所,场间地头,院落巷道,大树下的小块场地就可以随时演出。它也不需要特定的人物化妆,即兴就可以随时演唱。原生态的“地摊子”说唱形式,边敲边唱,简单方便,极具风格特色。

2.外部因素

首先,小场曲子班社及剧目本身作为特殊的“传播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使得它与别类戏剧有所区别。

合阳县古称“有莘国”,位于秦晋豫交汇处。高池村位于合阳县东南25公里处,属合阳县黑池镇管辖,黑池镇相传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笔之处。2013年,黑池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中,传播者的社会环境、所处的组织及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在传播系统中极为重要。厚重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文风为小场曲子的孕育提供了发展、创造的条件。

其次,小场曲子班社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和相关研究人员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起初,小场曲子经合阳县文化站帮助,成功抢救,并申请至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近年来,老艺人们所手写整理的剧本与调式全部都已被保护在合阳县文化站非遗股中,2017年8月,渭南市政府发文公布了渭南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高池小场曲子七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列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当中。

2016年7月17日,“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考察团高度评价合阳民间文化,小场曲子进行表演。据老艺人们回忆,平日里,县政府、市政府的领导也曾举办专家会来村中实地考察和慰问,班社在一年当中所进行的演出有将近一半是当地政府举办。

随着信息爆炸、信息社会的发展,再加之商业化经济的冲击,传统的地方草台班子或者班社急需拥有专业行家、学者进行指导改进,更符合现实场景需要还有人们对艺术各方面的审美以及欣赏的需求。自2015年至今,当地民俗专家顾问史耀增先生曾多次与老艺人进行交流。从曲子调式到剧本保护,从市场推广到申请非遗项目,小场曲子班社在史先生的帮助下越来越正规化。此外,在2016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月红等人对高池小场曲子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采访。在县文体广电局的安排配合下,自此小场曲子也第一次进入了高校的民间音乐考察课题范畴中。

最后,小场曲子演出方式与现代舞台的不契合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当地老艺人介绍,班社演员们均无专业艺术背景,本是自娱自乐的“地摊式”表演被搬上舞台,达不到现代舞台要求的夸张表情与动作标准,与现今大型舞台的表演形式略有冲突。

(二)演出内容及创作

演出内容即小场曲子表演时所念唱词或曲调,它作为传播过程中的讯息内容。这样的”讯息“作为它与受众互动的介质主要有文字、图片、音视频、以及现场声等。小场曲子表演作为现场观看感极强的艺术形式,与受众的互动过程也为它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1.剧本题材、曲调、音乐风格

小场曲子原有72大调,36小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剧本失传,经过当地民间老艺人的回忆与整理,现有18本剧目,14~15个大调,30多种小调。这些剧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多是表演某一生活片段或场景,唱词占比很大,按照其表现内容,分为以下几类:历史剧,例如《吕家正赶斋》、《奉琴》、《摔琴》、《全家福》、《卖苗郎》、《鞭打芦花》、《秦琼关镇》、《林英哭五更》、《古城会》、《五更鸟》;民间戏,如:《戏秋千》、《打脏》、《吃醋》、《说媒》、《寡妇耕田》;神话题材类,如:《大赐福》、《韩相子拜寿》;即兴发挥剧目:《会友》。这些剧目以强烈的戏剧效果吸引着观众,其精彩、接地气的情节完成了“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的场景体现。它彰显的是处世哲学、道德观念;展示的是普通百姓平凡的生活;蕴藏着丰富的共识态度与大众体验,是传统的道德立场与民间情感的相互融合,因此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小场曲子多表现高亢、悲壮、激越的哭唱声,又或为表现动听、抒情、欢快委婉的音乐风格。让人听后荡气回肠,这些曲牌与唱词密切结合,用于表现剧目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它以情定调,转换自如,优美动听,尤其是全体艺人配唱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产生一种浑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2.新剧目创作

小场曲子的基本特征具有表现形式多样,雅俗共赏、一曲多用的功能,刚柔并济的风格,对于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美学史,戏曲音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班社老艺人们自编自导的现代剧目:《黄河魂》、《洽川颂》在多地演出,均有良好的反响效果。

特别是在为西安康辉国际旅行社分社启动仪式、陕西雨阳商贸有限公司开年推荐会的表演中,老艺人们根据公司展演内容,以台词结合调式的方法,新编了多首曲目。新的融合样态也初具规模,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跟紧现代化的步伐,超越了覆盖范围狭小的地域文化限制并赶上社会现代化进程。

3.演出类型

2015年6月,小场曲子在当地老艺人李高太的组织筹建下,经当地文化部门的帮助,直到2017年年底,近两年已有近40场的演出活动。其一是村庄中平日里的红白喜事、庆生做寿、祈雨敬神等,例如高池村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的“古赛”习俗。其二是当地政府组织举办的文艺演出及比赛,例如陕西省第六届渭南市第三届小戏小品展演等。其三,许多大型企业也向这一抢救出的民间“曲子”抛出了橄榄枝,例如陕西雨阳商贸有限公司开年推荐会等。大型的演出活动为小场曲子增添了知名度,在扩大自身戏曲影响力的同时,吸引了更大的观众群。

(三)演出市场环境状况及社会需求

在传播过程与传播系统研究当中,关于受众反馈或效果分析是传播者在反思其传播讯息最主要的渠道。小场曲子要想實现自身创新发展,必须看重受众反馈与市场接受的饱和程度,才会再让这一化石级剧种焕发新生。

1.受众类型

从小场曲子近年来的展演活动中笔者可以总结出,其受众主要为以下三类:一是当地的村民群众,二是组织展演活动的政府机关公务员以及相关文化保护事业的工作人员,三是邀请小场曲子班社演出企业的工作人员。观众流量与上座率也根据演出场合和情境的不同均有变化,同时小场曲子是附近村镇乃至合阳县现存唯一的此类戏曲艺术,其珍贵性以及濒危性不言而喻。

2.现代传媒技术对小场曲子的传播

传播媒介是传播的重要环节。回顾戏剧戏曲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中国戏剧的传播影响。2016年9月23日,渭南日报对小场曲子进行了一半副版面的专题报道,介绍了小场曲子的起源与现状,使得更多观众发现并了解这一戏曲。

随着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广播媒体传递信息快速及时的优势特点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可听性因素结合成为可能。广播具有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使用资源耗费较少、接受方便的特点。2018年3月,渭南市广播电台对小场曲子进行了精品专题报道。

小场曲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仅仅是从文字或者声音获得艺术体验是没有灵魂的、不完整的。视听艺术的呈现、画面感的情节冲突显然比单薄的文字与声音强大的多。渭南市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特别是陕西农村网也对此进行了视频报道与采访。

随着小场曲子被成功抢救以来越来越多的演出,在现代传媒技术的推动下,小场曲子将会为更多的人所知。

二、合阳小场曲子的困境分析

小场曲子历经时代的更迭与岁月的流逝,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从自身到外部环境都出现了不利于小场曲子传承发展的各项因素,也由此形成小场曲子的传承保护困境。

(一)小场曲子发展的内部不利因素

1.小场曲子的专业化困境

小场曲子作为眉户戏的DNA,保留着15大调、30小调,与原初的72大调、36小调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但目前整理创作的主体仍然是小场曲子的班社核心成员,成员们没有接受过音乐戏剧的教育,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因而在小场曲子的创作方面难以避免出现一定的局限性,极不利于小场曲子适应市场化需求,扩大受众范围,提高文化吸引力。

小场曲子的传承人成立了小场曲子的班社作为演出的基本组织,集创作演出一体,但是班社成员的主业多为务农,演出创作只是闲暇时期的兴趣爱好,并不是固定的市场化专业化的演出组织形式。

2.小场曲子的传承困境

传统戏剧或戏曲演出人才的培养大多是以师徒教授,重视流派的技术的形成风格。这也是传统戏曲艺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环境中能够辨别派别风貌,能够传承和发展的核心。2018年2月,班社中一位负责编曲和弹奏三弦的,名叫“李庆太”的老艺人意外去世,他在世时曾对比小场曲子与眉户戏的不同之处,深入研究总结出小场曲子在眉胡戏里所没有的唱腔与老艺人们至今还保留的唱法。因这位老艺人的意外离世,小场曲子班社面临着三弦乐器无人演奏的发展问题。

合阳县高池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几乎占到了整个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镇化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地方戏剧在农村的阵营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不为人知晓。首先,大量年轻人涌入城镇后,农村留守人员多为妇女、老人、儿童,显然这些人难以挑起演出或学习从未接触过的戏剧的重任,这无疑造成了民间剧团传承人的断代;其次,即便是有意愿接触小场曲子的人,大多都有田间农活的忙碌,应接不暇,这就形成了潜在接受者的断代;最后,年轻人们进城接受了一些新的观念,离开家乡后,对包括戏剧在内的家乡民间艺术根本没有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老艺人们那样的热爱、眷恋之情,因此青年人中间很少有铁杆戏迷,这就造成了观众群体的断代。近两年,黑池镇富礼坊小学曾邀请班社主要创作人员李高太前去学艺班任教,随后也再无音讯,再加之高池村无小学开设,小场曲子所面临的传承人困境愈显突出。

(二)小场曲子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

1.市场需求的极速变化

如今市场经济的极速发展,年轻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消费主体,而小场曲子的原生态的曲风,偏于方言的演唱方式,简朴的演奏形式,仪式感不强的演出模式等都使得小场曲子难以博得年轻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2.政府的扶持力度深度不足

小场曲子目前虽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的一定扶持,但是扶持的力度和深度都有所不足。在政府的扶持力度上,对于小场曲子的传承创作方面缺乏专业指导,缺乏更多的物质支持。在政府的扶持深度上,政府在小场曲子的市场化专业化方面缺乏系统的持续的指导和帮助。小场曲子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是进一步的传承与保护,但以传承人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完成市场化道路。

三、结 语

据小场曲子传承人李高太介绍,目前小场曲子的演出活动和知名度已经有了很大提升,班社在下一步主要考虑在2018年以后申请“传承人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次完善班社内部资料继续申请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两个非常重要的主体:一是传承主体,二是保护主体。在传承主体方面,小场曲子的创作首先应当保留其原生态曲风,整理原有的曲调剧本。其次要结合社会发展、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新时代的创作。再次,可以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从而博取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小场曲子的保护主体主要为小场曲子班社和政府。首先,班社本身需要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转变,走艺术专业化、组织专业化道路。其次,政府的相关文化部门,需要系统的进行小场曲子的扶持,针对小场曲子本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进行小场曲子的博物馆化,活态保护的选择,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持续跟进小场曲子的传承与保护。只要根据小场曲子的特點,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信其保护与发展一定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维民.常德地区戏曲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2] 孙祯蔚.北京戏曲演出生态现状研究(1978-2017)[D].中国戏曲学院,2017.

[3] 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56-86.

[4] 黄高才.陕西文化概观(地域文化系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2-223.

[5] 隋丽娜.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化生态学视角[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147.

[6] 阎成功.陕西风情[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277-321.

[7] 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论文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364-383.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传播现状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