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对促进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8-04-25 11:40翁月娟
科学与技术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

摘要: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在产教融合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六融合、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定位与轨道交通行业需求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融合、实践课程与企业岗位具体工作相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实训室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融合、创新创业与行业发展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分基本素养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四个阶段,并进行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内容的课程内容改革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段式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首先是应用性,即要培养人才的综合技术技能,为地方建设服务;其次是专业性,加强人才培养对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再次是实践性,将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理论系统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适应行业领域和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生产和教育一体化,通过企业的生产与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进行深度对接,将高等教育、企业生产、学生素质提升和企业的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1]。

长春科技学院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根据地方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设,专业紧贴地方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依据产教融合理论,采用“六融合、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实相融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单一理论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六融合、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将专业定位与轨道交通行业需求相融合、将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融合、将实践课程与企业岗位具体工作相融合、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将实训室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融合、将创新创业与行业发展相融合,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为基础理论学习+基本素养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理论学习+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拓展理论学习+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四个阶段,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区域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从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企业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明确了专业对应的职业大类为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岗位为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设备设计制造人员、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设备安装调试人员、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设备维修维护人员。

1.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技术条件、维护标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设备安装、调试、日常养护、故障处理及检维修等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1)知识要求

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艺术基础,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电路原理基础知识;掌握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系统、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维护等专业知识;掌握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半自动闭塞、自动闭塞的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

具备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和电子产品的辅助设计、检验、调试维护、技术管理能力;具备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具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设计、信号系统开发能力;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以及调度管理能力;能够按照操作规章安装、调试、维修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信号控制设备。

(3)素质要求

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职业意识;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能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

三、构建四段式课程体系

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任职需求细化分析,针对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能力需求设置课程,按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成长规律,构建四段式专业课程体系,即基础理论学习+基本素养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理论学习+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拓展理论学习+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四个阶段,同时突出实践课程体系,按专业见习阶段——专业基础实习阶段——工程实训阶段——就业实习阶段分别对应设置实践课程。

四、改革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传统课程在内容上主要集中体现为过度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性,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适用性及实践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由传统的学科理论型课程向实践技能型课程的转变[2]。

1.课程内容的选择

根据轨道交通行业调研与职业能力分析,选择与社会、市场、生产企业需求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作为最主要课程内容,重点选择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技能作为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的组织

在单门课程内容组织上,按照“以工作为中心”或者“项目任务”形式进行组织,教师在专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做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3.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打破传统课程内容单一的呈现方式,在原来教材呈现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平台、网络传输、实训指导书、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方式进行呈现。

五、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1. 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1)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实训室开展实践研究,开发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设备相结合,进行技术研发,根据企业工作实际中的技术难题进行应用技术研究。

(2)教师不定期下企业实践。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提升实践技能。

2. 引进企业技术能手,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聘请企业内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课教学,定期举行兼职和专职教师研讨会,听取企业人员的教学改革意见,促使学校的教育更能符合行业、市场实际需求。

六、共建实训基地

1.软硬结合,建设实践环境

按照信号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岗位的真实环境和作业流程,布局轨道交通信號与控制专业实训室,在建设轨道交通信号控制实训室、微机联锁实训室等硬件设备的同时,注重开发模拟仿真软件,软硬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校外实训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设备资源和场地资源,将企业的生产部门设立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专业见习、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就业实习等课程教学。

总之,产教融合理论用于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专业建设实践,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突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实践起较强的指导作用,改变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突显了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保证了人才培养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彭梦娇.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 魏登,李凤林. 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重现代职业教育,2017(28)68-69

作者简介:翁月娟(1991.05-),女,汉族,辽宁辽阳人,教师,党员,助教,学士,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研究。

(作者单位:长春科技学院轨道交通系)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产教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