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丁克

2018-04-26 18:49吴筱羽
南方周末 2018-04-26
关键词:丁克屏蔽情商

吴筱羽

在哪里丁克都不容易。决定丁克的,以为自己的选择就可以坚持到底?到头来,似乎怎么也脱不开“自私、浅薄、自我中心”的指责

我父母很有意思,催婚使命完成时,明明同意我不生娃的,但不出半年,就开始一脸严厉地恳谈,终于发展到在我的朋友圈发出长长的评论。更让人不胜其烦的,还有发动全家亲戚不分时地场合,不管见面还是微信,总要来劝上几句,每每不忘补上一句行话,“他们也是为你好”。 我翻个白眼,不得不狠心屏蔽了他们。

好在,周围朋友都说:我早就屏蔽爸妈了。“恼羞并存”的感受,这才缓解。

这个世界上,开心生二胎的那一半人,如何能理解连一个都不想生的丁克?

对,我是丁克。丁克作为一个概念和现象早已不新奇,但在中国社会,时至今日仍是极小众。环顾四周,我的微信有超过1000个联系人,截至目前,真正丁克的除了我就只有一个。反倒是二孩家庭数目极为可观,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真的指日可待。这还是在“一线城市”广州。

糟糕的是,没有多少人真的相信,成为丁克,是深思熟虑之后理性的选择。即便是在美国,已有超过18%的女性年过四十仍未生育,但谈及原因,她们往往以“比起带孩子我宁愿多熬夜”“我更愿意享受奢侈的假期”来搪塞过去,显示丁克依然是种禁忌。《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梅根·道姆认为:“似乎在这件事上,承认自己自私或者生活铺张,比强调它不适合自己,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来得容易。”

看吧,在哪里丁克都不容易。决定丁克的,以为自己的选择就可以坚持到底?到头来,似乎怎么也脱不开“自私、浅薄、自我中心”的指责。

我为什么丁克,并且相信自己能坚持到底?这是基于个人情况的理性选择。

我对孩子并无特殊的喜好。虽然看着可爱的宝宝也会玩上几分钟,但耐心也仅限那几分钟而已。对我来说,一个孩子的可爱,和一只宠物的可爱并无多大差异,但其维持可爱的阶段却要短很多,同时需要付出的成本极其巨大。

你以为能获得回报?我不是付出要讲回报的那种人。何况,生了娃,并不代表老了会有人照顾你。

更何况,我还相信基因和遗传,例如长相很一般的父母难以生出天仙女儿,情商低的原生家庭难以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再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大概是很难养育一个要么美若天仙,要么身心健康正能量的后代了。我人生中为此走过的弯路、经历过的挫折、上过的无聊课程、相信过的谎言,都让我一点都不想生个孩子出来,让他再重新经历一遍。

还有,城市养娃的巨大成本也削弱着我的生育欲。请千万别相信佛系养娃,那些领着孩子在云南放养的父母,总有一天要把他送回城市上学。那些信奉快乐自然成长的家长,总有一天也会把孩子送进学而思并陪着一起上奥数。太多人在子女的某一教育阶段发生前,都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在现实面前轻易缴械,同时既没预料到上一期早教班的两万块,也没预料到上市中心幼儿园一年要好几万块,更别提后面的学位、优质民办中学。每一样,都是惊人的开销。

一个不生娃的人,却如此熟稔养娃的种种,只因目睹身边的人一个个踩进同样的坑,绝无落空,哪怕是生活里最佛系的那一个。

要想做那个绝不轻易缴械的人,最彻底的做法就是杜绝它发生的可能。听上去决绝又难办,不过,如果能幸运地找到一个志趣相投、连生育观都一致的人生伴侣,对抗全世界的难度也会有所降低。

这并不容易,但值得一试。

然而那么多说要丁克的人,为什么最后都放弃了?在我看来,除了自己其实并没有坚决的选择,年纪大了羡慕别人有孩子之外,80后与父母之间独特的关系,也奠定了相处基调。

大多数的80后,在勤奋的父母庇佑下长大。例如,赶上房价飞涨的这一代人,几乎没人不需要父母资助,独力在城市置业。现实的方便和好处之下,每一次抱怨都会换来“不知感恩”的指责。于是我们每每抱怨受控,却又每每在博弈中落败,更严重的,择偶、结婚、生子,都成了与原生家庭的利益交换。

最后,诚如《人民日报》文章《“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以绽放》中所写,“消除偏见,理解差异,应是社会的信念”。按我理解,只要不损害他人,你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且不会为此承受莫名的压力与指责,更无需羞于向人解释。具体到我,也不再需要特地写这篇文章。

(作者系媒体人)

猜你喜欢
丁克屏蔽情商
朋友圈被屏蔽,十二星座怎么看
画与话
屏蔽
情商到底是什么
有趣的“影子戏”
如何屏蔽
屏蔽
二则
“情商”的表象与影响
我们所期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