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桃文化的时候,说的是什么?

2018-04-27 02:09
旅游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郁垒桃木桃符

中国人是一个爱桃的民族,古往今来,人们在桃身上寄予了种种美好想象: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桃枝木用于驱邪求吉;桃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隐含着长寿、健康、生育的寓意。

桃树的花叶、枝木、子果都烛照着中国民俗文化的光芒,其中表现的生命意识,致密地渗透在中国桃文化的纹理中,可以说桃文化一直关照着中国人的生命意识。但若让人细细说说桃文化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恐怕不少人会一时哑言了。那么当我们说桃文化的时候,说的是到底是什么?

桃的多义象征,多到你想不到

首先,“桃”被认为是“福寿”的象征。例如:年画中的老寿星,总是右手拿拐杖,左手捧仙桃。因此,人们在给老人祝寿时,桃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礼品。

其次,“桃”被认为是“喜庆”的象征。例如:王母娘娘的瑶池盛会,就是以“蟠桃”为主的喜宴。因此,人们每逢喜庆活动时,“四喜果盘”中,总要有一盘鲜桃。

再次,“桃”被认为是“仁义”的象征。例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在桃园进行的。因此,人们就把“桃”当成了“仁义”的见证物。

还有,“桃”被认为是“美好”的象征。例如:在形容女人漂亮时,称其是“人面桃花”;在形容地方美好时,称其是“世外桃源”。

另外,“桃”被认为是“驱邪”的法物。例如:在逢年过节时,人们喜欢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因此,才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名句。为了“消灾避难”人们还喜欢用“桃木”做成刀剑,悬在厅堂檐下,挂于项间胸前。同时,“桃”还被认为是“保健”食品。例如:俗语說“桃养人,杏害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当然,“桃”也有其负面的说法,例如:在说起不正常男女关系时,人们常称其是“桃色新闻”或“桃色案件”。无论怎样说,“桃文化”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应在扬弃的基础上得到继续和发展。

桃木辟邪的由来,都是神话惹的祸

桃花美丽,因而与爱情相联,桃果美味,因而与健康长寿相联,那么桃木辟邪的缘由又有何而来呢?

追溯这个缘由,那可要从人类诞生之初的远古时代说起。在远古的年代,我国先民就创造了一则神话,名叫夸父追日。在这则神话里,桃是人们的救命之神。据《山海经》记载:“夸父追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里“邓林”指的是就是桃林,这也是史料中最早赋予桃特殊地位的神话。因为是夸父手杖所化,因而桃木也便具有了某种不可言说的神力。

《淮南子·诠言》记载“羿死于桃桔。”东汉许慎注:“桔,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这里讲的是《孟子》中“逢蒙学射于羿”的传说。羿以善射闻名,逢蒙拜师学艺,学成后恩将仇报,从师身后下毒手,举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猛砸。羿死后做了阅领万鬼的官。桃木棒连统领众鬼的羿都能杀,所以众鬼皆怕。

另外,《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记载着桃木能发挥神秘力量的一件事:“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其藏之也,黑牡柜,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也。”这段话是说:古人冬天把冰块藏在深山大谷的冰窖里,藏冰时,要用黑色雄性生畜和黑黍祭祀寒之神,而取冰使用时,则要用桃木做的弓和棘制的箭进行除灾的仪式。

《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故压伏邪气。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做桃木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至今,这个风俗还能看到。山东一带至今还是用桃枝驱鬼,用桃核雕制儿童护身符。

当然,还有其它的传说:商朝后期殷纣王被狐狸精迷惑,朝纲衰败,后有云中子特制一把桃木剑,悬挂朝阁,使狐狸精不敢近前;三国时期的曹操,因疑心太重,落下头疼病,久治不愈,后经军师提议,在中原精选优质桃木,制成一把桃木剑,悬挂室内,头痛之症,不治全愈,后来南征北战,建立了霸业。后人便将桃木看作英雄的化身,所以相信桃木能制鬼辟邪。

桃符与春联,因辟邪而衍生的文化符号

桃木能制鬼辟邪,还有另一则神话传说为证,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古代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在许多文入学士的笔下多有记载。自居易《白礼六帖》:“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桃”。古代春节期间人们挂桃符的盛况可见一斑。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春节贴春联也成为了一种士族习俗。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忽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流传至今。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猜你喜欢
郁垒桃木桃符
桃符的传说
桃符的传说
卧佛
论门神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巧手雕出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