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三问”

2018-04-28 03:04郎友兴
浙江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问三农城乡

□郎友兴

“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三农”问题的升级版。

就全国而言,乡村振兴的关键或许就在于产业振兴;

对于浙江来说,与其说是“乡村振兴”,还不如说是走向新的“繁荣”。

浙江“乡村振兴战略”选择就是要从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走向“差异化发展”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明确指出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三农”问题的升级版,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农业产业、经营制度、土地制度、集体经济、农民就业、乡村治理体系、农村队伍建设等。

中共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概念出现在媒体上的频率非常之高。现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大众几乎都在关注和研究“三农”问题,“三农”逐渐从“发展”话语迅速“政治化”。可以这样预言,乡村将成为新一轮话语体系的对象。此小文将讨论下列三个问题。

乡村是否衰败:乡村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需要对这样的问题作出一个判断,那就是乡村是否衰败、衰退?或者说农村繁荣过吗?这是讨论乡村振兴问题的一个前提,至少是部分的前提。如果不存在衰败,那么,就谈不上振兴的议题了。但是,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这说明这个前提是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化,的确在中国天南地北尤其是西部地区,乡村衰落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有些村落确如鲁迅先生在《故乡》里所描写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既然使用了“振兴”一词,说明乡村曾经存在的辉煌与成就。“曾经存在的辉煌与成就”是过去时,那么现在时就是乡村衰退、乡村衰败,而“振兴”则属于将来时。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乡村在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也留下了数不清的描写乡村优美田园生活的浪漫诗篇。在城镇赚钱后回乡置业曾经也是事业成功的标志,说明了乡村的无穷魅力与吸引力。

但问题是乡村衰退指的是什么?我们先将乡村问题分为“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可以说是农民衰退吗?好像不是,似乎说得通的就是农村、农业方面的衰败。问题在于农业衰退了吗?笔者不清楚,好像不是。有学者说,中国农业现在是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候。因此,只有一个就是农村衰退,那么,农村衰退指什么?一是从内涵上看,是全面性的,还是局部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有些乡村也确在衰败,存在老龄化、空心村、空心屋等现象。二是从区域上看,有些区域似乎不存在衰败的现象,而是别的方面问题,例如,美丽乡村、可持续性发展这类的问题。其实,农村衰落、衰败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衰落了,因为贫苦的农村人可能正在被城镇居民化,或者成为农民工,小农经济的农村已经不存在了。要注意乡村衰退的区域性: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有些地方的乡村的确在衰败,老龄化、空心村、空心屋等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这次提出要“振兴乡村”,正是对这类现实问题的一个回应。因此,讨论“振兴乡村”同样需要有一个分类的概念或理念。不同区域或类型的农村有着不同的振兴内容,重点、方式也面临着不同的困难、挑战。例如,就全国而言,乡村振兴的关键或许就在于产业振兴,因为道理是明显的,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产业振兴对于浙江乡村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浙江乡村振兴的关键或核心因素恐怕不在产业振兴,从浙江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无需特别地去“振兴”。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浙江农村发展而言,与其说是“乡村振兴”,还不如说是走向新的“繁荣”。

图/金川

造成乡村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如经济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政策的角度加以讨论与分析。这里提出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层面的因素,另一个是政治层面的因素。

第一,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间的政策不平衡性。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这个全面综合概念的提出表明以往政策的不平衡性。一个基本的不平衡性就注重农业而忽视了农村。有学者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重农业轻乡村的矫正。农村政策落脚乡村振兴,路径从“城乡统筹”转向“城乡融合”,反映了中央对乡村的再定位,对过去重农业轻乡村的矫正。十九大报告将农业与农村联结起来,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农村衰败显然同农民有关。尽管上面说过,说农民衰退好像说不通,但其实农民的问题是农民的身份问题,因此,乡村衰退同农民的身份有关联,即农民权利的问题。农民的身份主要表现为农民的人身和财产权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这似乎是必然的。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世界性的现象,但是人口的转移并不必然带来乡村的“空心化”、导致乡村的衰败。中国的城市化却导致乡村的衰败,一个原因在于农民的身份,没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缺乏足够的人才,缺乏新型的农民,缺乏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的机制。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重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要说中国的农业有问题也是农民问题,农村的问题也是农民问题。其实,“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利问题。乡村振兴要以尊重农民的权利为基础。这些权利包括农民的平等权、土地财产权、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农民的参政权、农民的自治权、农民的受教育权、农民的健康权、农民的文化权、农民的环境权等等。就振兴乡村战略来说,这些权利中最为重要、根本的就是享受同等的政府服务和社会保障,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这绝不是说我们以往没有任何相关的法律、政策对于这些权利的规定,而是政府、社会长期来对农民权利的漠视,没有平等地关切和尊重农民。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农民土地同地不同价等现象的产生。该到了倡导“农民权利论”并有效地加以兑现之时了。

从差距到差异及其人类文明:乡村振兴何为?

讨论乡村振兴战略,其实需要先问一问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乡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乡村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格局之中?

乡村振兴战略当然是为了让农业更发展、农村更美丽和农民更幸福。这是显然的,不必争论。为何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想必有别的意思,至少有两个方面。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差距走向差异的发展之路。城乡有差别、有差距,当然需要解决,因此有了城乡统筹发展,有了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有了城乡融合的方略。所谓的城乡融合,就是说城市有城市的特点、乡村有乡村的特点,两者并存共荣共生,而不是一方扩张而另一方减少,尤其以减少农村、农民为代价的城市的扩张。近40年来,相比较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国属于追赶型国家,就国内而言,农村则同样属于追赶型区域。所以说,以往农村的发展要解决的是差距问题。但是,城乡各不相同,城乡发展并不等于城乡等同。无论城乡统筹,还是城乡融合,都不是为了消灭农村,或者将乡村建设成为缩小版的城市。现在应该到了“差异化”发展的时候了。

对于浙江来说,“乡村振兴战略”选择就是要从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走向“差异化发展”之路。检视浙江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农村的发展成就巨大,但不得不说的是,也留下了些许遗憾,其中一个就是一些浙江乡村的建设没有地方特色、缺乏个性,如果对照历史,其类同而无个性的情况就更为明显。人们心中的“乡愁”就包括对于传统村落那种自然的富有历史和地方情蕴建设的一种怀念与向往,它其实是对于抹掉乡土特色的发展方式的一种间接批评。对于浙江农村来说,如何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积累、区位、自然条件,以“差异化发展”的理念走出一条不同城市、不同其他乡村的发展道路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择优选择27个镇启动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可以视为浙江乡村走向“差异化发展”之路的战略举措。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特色小镇在建设形态上,力求“精而美”,而不是“大而广”,力求做到“一镇一风格”。浙江的特色小镇跟以往小镇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特色小镇是跟新兴产业相结合。所以,说“差异化发展”并不脱离“产业振兴”的路径。这就是“差异化发展”理念之体现。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保存人类最值得珍惜的一种文明样式。乡村及其乡村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从历史来看,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中最为久远的一种。在现代化尤其工业文明渗透城乡各地及农业、农村受到挤压式的渗透之下,农业文明那种贴近自然、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即所谓文人口中的“乡愁”,是最值得人类珍惜的一种文明样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环境优美的乡村成为了现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生活品质也高于城市。中共十九大报告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九大的总要求之变化,反映出乡村文明的价值定位。

猜你喜欢
三问三农城乡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公文办理须“三问”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指导阅读“三问”
语文备学应做好“三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