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定型观念构建中的三元动态关系

2018-04-28 00:43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北京100089
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参与者跨文化观念

靳 晟(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北京 100089)

一、会话中的定型观念及其动态性

“定型观念”([英]stereotype)这一概念来源于印刷领域,从20世纪起成为许多学科领域关注的研究对象。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和文化一方面急剧一体化,同时又充满了动荡和冲突,随着中国和德国各方面交往的持续深入,定型观念研究对于中德增强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做出了符合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的巨大贡献,研究集中在定型观念的本质、成因、功能,国家和民族定型观念的特点及对中德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发文化本位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及其弊端等方面。

迄今为止,定型观念研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媒体科学、跨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在这些学科或领域内,学者们对定型看法展开了体现各自特点的研究。以往的定型观念研究多以对他者的刻板印象和以偏概全的负面评价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静态描写,尤其是国内的定型观念研究多从静态角度出发,忽视了定型观念本身所涵盖的意义和建构过程的动态性,导致语言与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剥离。

本文采用Redder的定义,将定型观念看作一种对社会因素的阐释、一种整合的知识结构、认知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中性色彩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定型观念绝不应仅仅被视为简单的偏见或刻板印象,而是应该基于动态篇章观,将定型观念的生产与理解视作一个动态的过程。篇章语言学框架内的动态篇章观以及篇章、人和世界之间的三元互动关系,研究会话参与者在构建定型观念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表达模式及其内在机制。基于动态篇章观可以对定型观念的产生和理解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进而构建一个“定型观念中的会话参与者(人)←口语表达(篇章)的关系→跨文化背景(世界)”模型。

二、动态篇章观及篇章、人和世界的三元互动关系

(一)篇章语言学

由于本文将在动态篇章观视角下的三元互动关系模型中展开,所以首先应对三元互动关系模型及其产生的语言学背景——篇章语言学进行介绍。篇章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逐渐形成,主要进行超句结构的研究,尤其以真实交际活动中的言语为研究对象。[1]篇章可以与诸多相关专业领域结合,因为任何学科的探讨和传授都通过语言来实现,而篇章是真正记录、归纳和传递各种知识的真正媒介,篇章是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主要载体形式。[2]

(二)动态篇章观

任何一个篇章理论都要以一个明确和稳固的篇章概念为前提,应该用一种动态的分析程序来进行篇章分析,因为篇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出现,交际双方在合作的前提下,为了实现某种社会或个人目标而使用一个篇章。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学者钱敏汝首先提出了篇章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并对篇章作了重要定义:篇章囊括人类语言的一切使用形式,是一种有结构、有意图的符号编码和解码创造活动。[3]这一全面的动态篇章观和会话分析的交际互动导向不谋而合,并指出应将交际活动置入包含丰富因素的人类活动的宏框架中考察。本文将篇章语用学视角下的动态篇章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根据动态篇章观,篇章不但是动态的言语交际的呈现形式,而且是语言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它不是一种活动的结果,它自身就是一种活动。[4]日常会话作为一种活动的篇章形式,也包括篇章生产和篇章理解两个环节,只是这两个环节是交替进行的,并嵌入会话参与者的互动关系中。

(三)篇章语用学视角下篇章与人和世界的三元互动关系

篇章语用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篇章、人和世界之间的关联。钱敏汝结合西方语用学的主流思想和中国源远流长的学术观点,集大成于一统,主张不仅应用言语行为理论和其他语用学方法来描写和解释篇章,而且应把篇章置于人类活动的总框架中去观察和探讨。她的这种篇章观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建立了篇章、人和世界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是开放的、动态的、可以随着世界概念的发展和扩大随时增添新的源流。下面笔者梳理一下三个不同视角的关系模式和特点。

1.以人为中心:篇章←人→世界

动态篇章观所蕴含的以人为中心的篇章←人→世界的关系可以用图1[5]来表示。

图1 人作为中心的篇章←人→世界的关系

在图1中,人处于篇章←人→世界互动关系的中心地位。在这一关系中,篇章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只有通过人的使用才能成为不同于语言的言语/话语,篇章只有在引发交际活动时,篇章的语言符号才能成为意义的形式载体[6]。人观察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也同时反映于人的精神世界;人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识都以篇章形式呈现,同时篇章也反作用于人对精神世界的塑造。客观世界在篇章中显现,而篇章也可能改变客观世界。

2.以篇章为中心:人←篇章→世界

动态篇章观所蕴含的以篇章为中心的人←篇章→世界的关系可以用图2[7]来表示。

图2 篇章作为中心的篇章←人→世界的关系

为实现交际意图,人构建一个语法衔接和语义连贯的篇章;一个语言符号连续体只有在具有意图性这一基本特征时,才可能成为一个篇章,也才能履行它的交际功能。[8]意图性也决定着篇章的结构、内容和范围。客观世界是人的意图形成的来源,人同时也通过非言语行为作用于客观世界。

3.以世界为中心:人←世界→篇章

动态篇章观蕴含的以世界为中心的人←世界→篇章的关系可以用图3[9]来表示。

图3 世界作为中心的人←世界→篇章的关系

如图3所示,钱敏汝提出的动态篇章观包含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世界由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构成,篇章生产者与篇章之间、篇章接受者与篇章之间、篇章生产者与篇章接受者之间均存在互动关系。“人1”与“篇章”之间体现了篇章生产者和篇章的互动过程,为符号编码创造活动。[10]第二个层面是“人2”与“篇章”之间的互动过程,为符号解码创造活动。第三个层面是“人1”与“人2”之间的互动过程,为篇章生产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交际双方作为两种文化的代表,在交际中体现为会话参与者之间的互动,由此产生了篇章与人、人与篇章、世界与人、人与世界、篇章与世界、世界与篇章、人与人之间的七种互动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本文的研究语料取自于日常聊天,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必然也有其交际目的,因此定型表达也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交际活动。下面,笔者将在三元互动关系模型中,对定型观念的语言表达进行考察。

三、定型观念中蕴含的篇章、人和世界的三元互动关系

本文的研究语料取自于中国人和德国人的日常聊天,选自中德跨文化日常交际口语语料库。该语料库中的语料由笔者通过田野研究获得,并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自建了国内第一个该种类型的语料库,总计时长38小时。会话参与者限定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德国人,笔者以参与式观察者的身份参与会话,会话用德语进行,但允许自然的语码转换。下面,笔者将运用上一部分中提到的理论,将视角的动态性置于人、篇章、世界的互动关系框架下,结合论文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并构建定型观念中蕴含的篇章、人和世界的三元互动关系模型。下面选取语料库中的一个片段,会话参与者为汉学专业的德国学生H和德语文学专业的中国学生Z,J为参与式观察者,即研究者本人。语料是一切会话研究经验性分析的基础,所以首先对所选语料进行转写和序列分析。本文将原德语语料的转写*转写规则:/.../代表会话重叠,abc代表重音音节,*代表短暂的停顿,**代表较长的停顿,(--)代表延长音,(3.5)代表停顿3.5秒,↑代表上升语调,↓代表下降语调。进行了翻译处理,如下。

H:但是(0.3)这是一种偏见*我有的*以前有的↑

就像许多德国人有的那样↑我认为

原因首先是*很多事情人们不了解 *

J:嗯↑

H:呃*偏见经常是这样的-

但是↑关于是否拥抱这一点*

在德国拥抱是一种*嗯*亲密的欢迎↑

人们很经常做的*

在朋友间或家人之间*经常有的*

那*在中国人们不拥抱↓

但这并不代表(0.2)人们不真诚*

或者[比较冷漠]

Z:[是这样的]

H:这仅仅是*有别的表达形式

J:嗯

H: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当有人看到*没有人拥抱

然后认为*噢--*他们一点都不真诚↓

这是错的↓人们只是用别的方式表示

接下来将结合三元互动关系模型和会话分析,对所转写的语料进行序列分析和三元互动关系分析。

(一)人作为中心的篇章(口语篇章)←人(会话参与者)→世界(跨文化情境)的关系

在上文所举的示例中,会话参与者H具有两年以上在国外的跨文化生活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异文化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过程,而不是武断地概括。他身处跨文化的情境中,因此打破了固有的定型观念并形成了新的定型观念,表现在语言层面有以下结构和步骤:(1)对旧的定型观念下定义;(2)将问题普遍化;(3)将德国和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作比较;(4)用自身经历消解旧的定型观念;(5)重新定义问题。基于钱敏汝的三元互动关系模型,我们可以构建出以下定型观念中会话参与者作为中心的篇章←人→世界的关系模型,并解释定型观念语言表达层面所蕴含的认知机制。

从图4可以看出,口头篇章在引发交际活动时,交际者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产生了定型表达的口头篇章,反过来对交际者理解不同文化产生反作用。交际者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识以口头篇章形式呈现,同时篇章也反作用于人对精神世界的塑造。交际者身处跨文化的交际情境中,受其制约,同时这些交际情境的出现也是交际双方精神世界的物质显现。客观世界在篇章中显现,而篇章也可能改变客观世界。中国、德国两种文化视角的耦合同时也是两种(或几种)不同视角的耦合,在本例中,会话参与者Z也具有在德国学习、生活三年以上的经历,他提出反对“中国人不热情、不真诚,因为他们见面时不拥抱”这一定型观念。这种定型观念是经历了至少两种文化的视角融合之后看问题,充分体现了会话参与者和世界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里的世界是他所处的中国环境,这一现实世界对他的定型观念表达及视角耦合都产生了交互影响。

图4 定型观念中交际者作为中心的篇章←人→世界的关系

(二)篇章作为中心的人(会话参与者)←篇章(口头篇章)→世界(跨文化情境)的关系

在以口头篇章为中心的三元关系中,篇章处于中心地位,交际的意图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5 定型观念中篇章作为中心的人←篇章→世界的关系

在本例中,H和Z的交际意图是为了表达他们对于人们行为习惯的理解。为实现这一交际意图,会话参与者构建一个语法衔接和语义连贯的口头篇章,表现在例子中就是定型观念的表达,它是定型观念生产者和接受者意图的桥梁。而这种意图形成的渊源根植于世界中,篇章只是载体,定型表达与世界之间相互影响。根据钱敏汝的人←篇章→世界的关系框架,我们可以构建出定型观念中篇章作为中心的人(会话参与者)←篇章(口头篇章)→世界(跨文化情境)框架(见图5),略有不同的是,定型观念的构建是会话参与者共同完成的,同时进行着篇章生产和篇章接受两项活动。Z在消解旧定型观念并构建新定型观念的过程中,运用了记忆中存储的知识,推断他的观点和意图,同时也结合了自己的意图理解篇章并作出回应。

(三)世界作为中心的人(会话参与者)←世界(跨文化情境)→篇章(口语篇章)的关系

在本例中,Z对于H所表达的定型观念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将语言信息简单地传送到他的大脑认知部分,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具有建设性的活动。两个会话参与者结合交际中话语本身所包含的知识,以及他们的认知系统中所存储的多种知识来再现对方所表述的事与物。但是,不同的会话参与者在理解定型表达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再构建过程可能达到不同的结果,因为所有篇章接受者大脑中的知识体系并非都是一样的,因此,对于定型表达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也会衍生出或顺利、或出现交际障碍的跨文化交际场景。[11]在本例中,H和Z的沟通十分顺畅,两人发表看法,不断加深和扩展对方的观点,两种视角相遇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于两种文化视角的全新的第三种视角,是一个关于定型表达的成功交际典范。

由此可见,篇章生产与理解的动态性直接影响了交际结果的多样性。这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体现在定型观念的生产过程中,交际一方期待自己的言语可以被另一会话参与者所理解,他会在生产篇章的最初阶段对交际对象的身份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做出判断,并据此在篇章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修辞策略;另一方面,在定型观念的理解过程中,另一会话参与者会对篇章多层面、多维度的结构中所体现的定型观念生产者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尽力领会。

四、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篇章语用学的视角可以为定型观念的生产与理解提供恰当的理论支持。定型观念绝不等同于负面的偏见,其本身是一种具有跨文化特点的、有一定交际目的的语言信息和符号代码,在这一过程中,定型观念的生产与理解充分体现了动态篇章观。定型观念的表达是一种有意识的编码创造活动,在其过程中不断发展具体的表达模式和修辞策略,而另一交际者对于定型表达的理解并不是简单地接收信息,而是一种复杂的、建设性的活动。对定型表达的理解和做出的反应是一种即时、动态的抉择。因此,可以在会话参与者作为中心的口头篇章←会话参与者→世界的三元互动关系模型中,解释定型观念的动态进程所蕴含的认知机制。

[1]唐进伦.德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7.

[2][3][4][5][6][7][8][9][10][11]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83.224.325.328.329.330.331.331.260.269.

猜你喜欢
参与者跨文化观念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的新观念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健康观念治疗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