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的阅读

2018-04-29 00:44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18年23期
关键词:草堂传记杜甫

【技法指津】

考查“传记”,主要考查我们筛选、整合、归纳、概括、探究等能力。我们一定要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要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文章时善于从文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传主的情感,追寻传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同时,我们还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

一、整体感知,勾画要点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它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阅读时,首先要注重勾画,要把显示传主生平重要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时间、地点,重点勾画出来,这样就能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其次,要关注选材,因为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大凡那些对表达中心有用的、与主题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都是主要内容;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材料,就是次要内容。因此,我们对文中的主要内容要多加关注。最后,要关注细节描写。因为作者一般都会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展现传主的情感特征,使传主的形象丰满而鲜活。除此之外,还需要特别留意一些侧面描写,这些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其实对刻画传主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还原形象,判断分析

通过重点勾画,把握好文章的思路后,就可以解题了。传记的解题一般遵循“还原”的原则(探究题除外)。如归纳传主形象(性格特征)时,可以从事件(细节描写)中概括,可以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了解,也可以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把握;还可以从引用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探究形象。

解答手法题时,首先必须明确传记的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传记分两类,一类是自传,指文本以當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叙述时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另一类是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它能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还要了解传记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传记的表现手法,有首尾照应、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巧用修辞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话,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了解这些手法之后,才能判断分析,正确作答。

三、条分缕析,整理答案

解答探究题时,应像写一篇小的议论文一样,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论述。而且我们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结合文中的事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再次表明观点。答题思路可以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首先观点一定要明白无误,旗帜鲜明,因为这是第一个得分点。接着要恰当地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地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时还要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杜甫传(节选)

◎冯 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悬殊呀!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3.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記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猜你喜欢
草堂传记杜甫
草堂旧事
草堂诗歌奖在杜甫草堂颁奖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杜甫改诗
薪草堂由来
杜甫与五柳鱼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