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广西留下的红色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

2018-05-01 20:48梁伯豪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广西

本文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xycsw2017018)

【摘 要】 红军长征在广西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财富,其精神内涵是:艰苦奋斗、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依靠人民群众,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时代价值必将推动广西科学发展,必将促进广西社会和谐,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前推进。

【关键词】 红军长征;广西;红色文化

红军在广西境内经历了最悲壮、最关键的一仗——湘江战役。这次战役以极其惨重的代价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湘江封锁线,保障红军主力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红军长征过广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激励着广西各族人民沿着革命、建设的道路不断前进。红军长征在广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形势下广西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长征在广西留下的红色文化

1、湘江战役纪念碑园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境。这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布下第四道封锁线来阻止红军渡江。最终红军以伤亡过半的惨烈代价突破湘江,红军人数由八万多锐减为3万,随后向云贵川挺进,继续北上抗日。所以湘江战役成为红军长征最关键、最悲壮的一战,这次战役改变了红军的进军策略,促使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在老作家魏巍和聂荣臻元帅的建议下,湘江战役纪念碑园于1994年建成,坐南朝北,占地八万平方米,由狮子山顶、门楼、群雕、登山石阶几部分组成。为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湘江战役纪念馆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新圩、脚山铺、光华铺阻击战战场遗址

新圩阻击战战场遗址位于灌阳县新圩乡枫树脚、杨柳井周围,1934年12月27日,红三军第五团、红六军第十八团以及军委炮兵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先后在此地迎击从恭城返回灌阳的敌军。脚山铺阻击战遗址位于全州县才湾镇附近。红一军团以一个师的力量在此地与湘军三个师进行殊死的搏斗,最终以惨重的代价护送中央军委渡江。解放后,当地政府建造脚山铺烈士墓来安放在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光华铺阻击战战场遗址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大垌村黄公路边。1934年11月28日至30日,红军为了掩护中央军委纵队摆脱桂系军队的堵截,安全渡过湘江,在光华铺附近进行了浴血奋战,中央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才完成了掩护任务。建国后,当地人民在黄公路西侧光华铺碗盏岭建起了烈士陵园,以抚慰众多的烈士英灵。

3、遍布各县的红军标语

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揭露国民党的丑恶嘴脸,在桂北各县都留下各种标语,以帮助人们了解红军和认清桂系军阀的本质。1987年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千家吊楼墙发现了18幅由墨笔书写的红军标语,书写了“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反对李宗仁白崇禧压迫瑶民修炮楼”等内容,揭示了国民党企图消灭革命军队的险恶用心、压迫人民的罪恶。此外,在资源县有凤水村红军标语,在龙胜县各族自治县有芙蓉台红军标语、光明岩红军标语。据统计,红军长征过广西共书写了84条标语,大部分至今仍然保存完整。这一系列红军标语都反映了红军力主抗日救国的主张,揭露了国民党打击人民军队、维护独裁统治的反动本质。

4、红军堂、红军楼等以红军命名的场所

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时,在桂北各县都展开过战斗,留下了许多指挥战斗的场所。兴安县界首镇红军堂,1934年11月28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以东遇到国民党军队阻击,朱德总司令就在界首镇三官堂内设立临时指挥所,指挥渡江作战,最终强渡湘江。建国以后当地人民就把三官堂改名为红军堂,以纪念红军勇渡湘江的英勇事迹。桂北各地存在很多与红军相关的场所,如红军楼、红军桥等。红军楼位于平等乡龙坪寨,桂系军阀为了离间红军与当地民众的关系,迫使红军尽快离开龙坪寨,指使特务及地痞故意纵火来污蔑红军。在周恩来同志带领中央红军第一纵队来到龙坪寨后指挥军队救火,随后也严惩了纵火犯,揭穿了敌人的阴谋。后来,周恩来指挥救火的鼓楼就成为红军楼。

二、红军长征在广西留下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1、艰苦奋斗、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在江西、湖南、广东三地设置的封锁线后,11月23日中央红军决定,坚决打击尾追之敌,迅速西进越过湘边界,进入广西,抢渡湘江。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延误了渡江的最佳时机,只能以几万的兵力与国民党3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对抗。面临敌我实力悬殊的围堵阻击,中央红军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积极组织各种阻击战,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行迂回战术,打击敌人。最终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幸的是保护中央军委和红军主力渡过了湘江,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保存了革命的力量,也充分展现了红军艰苦奋斗、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依靠人民群众,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红军经过广西时,广西的地方武装力量比较复杂。这种情况给红军经过广西带来了麻烦,尤其是担心伤病士兵会受到反动民团的袭击。那么,红军要想顺利经过广西就必须争取群众对红军的支持。为此,红军采取了以下两种措施。其一,模范遵守群众纪律。红军经过广西时,特别注意严格执行三大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尊重妇女,买卖公平,损坏东西照赔,处处关心群众疾苦。其二,执行民族政策。红军在突破湘江后,进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颁布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等条令,强调民族平等、做好民族工作,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

三、长征在广西留下的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认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今天来看,长征不仅是简单的军事战略转移,也是一次传播革命文化的生动实践。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期间,不仅促使红军改变了进军方向,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也给广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弘扬长征留下的红色文化,必将推动广西科学发展

红军之所以能在敌众我寡、战略指挥出现错误的情况下依然英勇奋战,把红军主力护送过湘江,靠的是一种艰苦奋斗、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十八大以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交通枢纽,打造开发中南、西南地区的战略支撑点,建立起‘一带一路通道的重要门户”,通过建设“三大定位”,给力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挖掘红军长征留下的红色文化資源,发挥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紧紧抓住扩大开放这一重大举措,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此外,发挥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进一步构建完善我区开放合作新格局,实行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向发达国家开放的“四维支撑”,扩大沿海开放、沿边开放、沿江开放、沿线开放的“四沿联动”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广西发展。

2、弘扬长征留下的红色文化,必将促进广西社会和谐

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时,正是军阀混战,反动民团横行时期,普通民众对军队充满恐惧感,称军队为“兵灾”。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能够顺利通过广西靠的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做好群众工作,在人民支持与拥护下才得以顺利进军。所以,“团结和谐、依靠群众”是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同样也体现着广西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基本特征。红军长征过广西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做到把全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紧密联合。广西区委和政府努力促进就业、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等民生工程,解决与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着力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维护民族团结大局、建设和谐广西奠定物质基础。此外,通过宣传教育来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广西。近年来,广西把增强團结和谐的思想认同,构建和谐广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和谐壮乡、团结进步”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典型来带动开展团结进步活动,营造良好的和谐团结氛围,有力地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3、弘扬长征留下的红色文化,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前推进

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已经认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方针所带来的危害,广大指战员要求改变领导局面,使得毛泽东重新回到了指挥岗位上,为遵义会议后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基础。我们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因为我们党一直秉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管党的重大措施,要求全党要维护党中央权威,拥护党中央的领导,这既是防止“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的现实需要,也是传承长征精神的应有之义。广西党委提出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桂北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思想境界,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传承红军长征在广西留下的优良革命传统,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保持优良作风。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一支不负党的重托、不负群众期待的党员干部队伍,将全区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弘扬长征留下的红色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万纪耀.长征在贵州留下的红色文化内涵和价值[J].中共贵州省党校学报,2014.4.

[2] 刘绍卫.红军长征过广西时的民族政策及历史意义[J].广西地方志,2011.3.

[3] 欧阳淞.红军长征在贵州及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J].中共党史研究,2015.1.

【作者简介】

梁伯豪(1990.8-)男,广西苍梧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广西
和我一起去广西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二)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