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H型钢表面红锈分析

2018-05-02 00:54丁朝晖吴湄庄吴保桥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轧件氧化铁腹板

彭 林,黄 琦,夏 勐,丁朝晖,吴湄庄,吴保桥

(马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 安徽马鞍山 243000)

热轧H型钢表面形成的红锈(主要成分是Fe2O3)对其外观和使用造成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产品表面红锈主要是由于坯料除鳞不净,在后续轧制过程中进一步氧化形成的一种表面缺陷,通常沿轧制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国内外已对热轧H型钢表面氧化铁皮的结构、生成规律和去除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集中在实验室研究,且侧重于微观结构分析[1]-[3]。

现以热轧H型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热轧H型钢表面红锈情况,为改善产品表面锈蚀做好现场数据积累。

1 试验方法

现选择同规格Q235B进行不同终轧温度的对比,选择Q235B和Q345B钢种进行化学成分的对比。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氧化铁皮表面生长形貌分析

图1所示的是轧件的原始形貌,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轧件翼缘氧化铁皮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

图1 轧件原始形貌

图2中显示的为热轧H型钢表面红色和青色部位氧化铁皮截面的形貌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红色部位氧化铁皮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与基体结合不紧密,局部区域的氧化铁皮破碎,呈现大颗粒特征,平均厚度约为31 μm。青色部位氧化铁皮与基体结合较紧密,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氧化铁皮不呈现破碎状,致密性较好,平均厚度约为15μ m。

图2 不同部位表面氧化铁皮厚度

图3对热轧H型钢表面红色和青色部位氧化铁皮进行了能谱分析,通过能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红色区域氧含量较高,主要氧化物为Fe2O3(呈现红色)。青色区域氧含量较低,主要氧化物为FeO和Fe3O4的混合物(呈现青色)。

图3 不同部位表面氧化铁皮能谱分析

2.2 终轧温度

选取了熔炼化学成分接近的2个批号Q235B热轧H型钢,相关数据见表1,由表可知,1号轧件的终轧翼缘温度均值较2号的低约30℃,腹板温度接近。

表1 选取的Q235B主要化学成分和终轧温度

图4中(a)、(c)为1号轧件表面红锈分布情况,(b)、(d)为2号轧件表面红锈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可知,2号轧件的翼缘和腹板表面红锈区域较1号的小,2号轧件的翼缘端部的红锈颜色均较深,其他红锈区域颜色也无明显差异。

图5所示为轧制过程中表面红锈形成机理示意图。粗轧阶段的温度较高,处于FeO的高温塑性区,表面形成的氧化铁皮能够与轧件一道进行塑性变形而不破碎,通过阻碍O2-和Fe2+在锈层内的运动,阻止基体被进一步氧化。精轧阶段温度较低,温度已降至FeO脆性区,在轧制变形过程中,表面氧化铁皮易破碎,在后续的冷却过程中与空气接触,氧化层中部区域形成Fe3O4,最外层与空气接触充分形成Fe2O3,呈现红色锈层。因此,随着终轧温度升高,氧化铁皮破碎概率和程度降低,使得上冷床的轧件表面红锈区域缩小。

热轧H型钢翼缘端部散热快,轧制过程中温降块,该区域的FeO锈层在精轧阶段破碎程度大,锈层中Fe2O3占比较大,造成红锈集中在翼缘端部;内圆角附近的散热条件差,温度较高,整个翼缘的温度由中间向两端降低,锈层中Fe2O3占比随之增加,造成越靠近端部红锈颜色越深。腹板内圆角部位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残留冷却水,加速了锈蚀过程,造成腹板圆角的红锈区域明显多于中部,且呈通条带状。

(a)、(c),T=935 ℃~950 ℃;(b)、(d),T=960 ℃~980℃图4 不同终轧温度下的表面红锈分布

图5 红色氧化铁皮形成机理示意图

2.3 化学成分

研究表明,对于以C、Si、Mn、P、S为主要成分的Q235B和Q345B钢,C和Mn主要影响强度和淬透性,对氧化铁皮形貌无影响;S为影响热脆的有害元素,含量较低;P只有与Cu配合才能影响氧化铁皮结构,在含量较低时仅对冷脆性有较大影响。因此,主要针对Si含量对表面红锈的影响进行探讨。

本次选取了同规格Q235B和Q345B热轧H型钢,其中C、P、S含量接近,Q235B的Si和Mn含量明显低于Q345B,翼缘和腹板的终轧温度无明显差距,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选取的Q235B和Q345B主要化学成分和终轧温度

图6 (a)、(c)为Q235B轧件表面红锈分布情况,(b)、(d)为Q345B轧件表面红锈分布情况。由图可知,Q235B和Q345B的表面红锈区域分布一致;相比而言,Q345B在每个区域的红锈面积均较大,腹板的差距不明显。

有研究表明,Si主要改变高温氧化过程中氧化铁皮与钢基体之间界面的结构,进而影响轧制过程中的除鳞效果[4]。如图7所示,如Si含量较高,坯料加热过程中,在氧化铁皮和钢基体的界面易出现硅的富集,形成铁橄榄石,即Fe2SiO4。铁橄榄石层通常沿着基体或氧化铁皮的晶界生长,钉扎作用使得氧化铁皮和钢基体结合牢固。相比而言,较高Si含量的Q345B轧件除鳞效果不佳,轧件表面残留较多的氧化铁皮(主要为FeO),在随后的轧制过程中,残留的氧化铁皮破碎并与空气充分接触氧化形成Fe2O3,导致表面红锈区域增大。

(a)、(c),0.14%Si; (b)、(d),0.27%Si图6 不同Si含量下H型钢表面红色锈蚀分布

图7 红色氧化铁皮的产生机理

3 小结

(1)热轧H型钢表面红锈主要集中在翼缘端部和腹板内圆角。

(2)终轧温度提高和Si含量降低有助于缩小热轧H型钢表面红锈区域。

[1] 夏茂森,关小军,蒋善玉. 耐大气腐蚀钢及表面稳定化处理的研究综述[J].山东冶金,2007,29(2):4-10

[2] 董汉君,陈家光,穆海玲,等. 卷取后热轧带钢氧化铁皮显微分析[J].中国冶金,2007,17(10):40-44

[3] Sun Wei-hua, Tieu A K. Oxide scale growth of low-carbon steel at high temperature[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4,156(15):1300-1306

[4] 王松涛,李敏,朱立新,张文能. Si含量对热轧板卷表面红色氧化铁皮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技术,2011,40(16):50-52

猜你喜欢
轧件氧化铁腹板
腹板开口对复合材料梁腹板剪切承载性能的影响
TA15钛合金不等厚L型材热轧有限元模拟
腹板弯折角对波形钢腹板钢-混组合简支箱梁桥体外预应力施加效率的影响
纳米氧化铁的制备及形貌分析
电工用铜线坯SCR连轧变形过程分析
楔横轧多楔成形铝合金连杆的数值模拟
浅析轧件在开坯机孔型中稳定性控制
基于三维有限元的箱梁腹板剪力分配规律分析*
热轧条状氧化铁皮成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浅析邯钢中板表面氧化铁皮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