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太子詹事仕进途径蠡测

2018-05-02 12:03李福长
唐都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东宫科举太子

李福长, 姚 波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姚波,男,浙江湖洲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唐代官制承上启下,深刻影响着后世。正如明人所说:“盖唐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参领天下之务,今六部虽分,顾犹尚书省之旧,然内阁则隐然中书,通政给事则门下之遗也。其余寺监府院以分众职,品爵勋除以叙群材,尚多唐旧,则居其官考其职,谓无所用于今,可乎?”[1]迄今为止,史学界治唐代官制史者鲜有人关注东宫官制,相关论文仅见赵英华《唐前期东宫官研究(618—713)》[2]及王琪、李文才《试论唐代东宫谏官之职掌及其体系之形成》[3]等寥寥数篇,以太子詹事为考察对象的专题研究未尝一见。有鉴于此,本文依据两《唐书》人物传记做相关统计,试图对唐代詹事官群体的籍贯、出身及仕进途径做专门的梳理,以期补益于唐代官制史研究。

一、唐太子詹事历史沿革

在王位世袭的封建时代,太子作为“国之储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汉代贾谊所说“天下之命悬于太子”[4]。但是,东宫事务冗杂,诸事不可能皆由太子亲力亲为,为太子置僚属是历代的必然选择。先秦虽无太子制度,然三王教世子,必立太傅、少傅以资之。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置詹事一职,秩二千石,掌皇后、皇太子家事。

汉承秦制,置詹事,与二傅(太傅、少傅)分领东宫属官,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属二傅,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属詹事。汉成帝一度罢詹事,东宫属官悉属少傅。曹魏复置詹事,官秩第三品,掌东宫内外众务。西晋时期旋设旋废,屡经改易,所谓“詹事,品第三……局事拟尚书令,位视领、护将军、中书令。长三令、四率、中庶子、庶子、洗马、舍人”[5],不过具文而已。东晋复置,用人渐重,并为南朝沿袭。北魏、北齐亦皆有之,总领东宫内外众务,事无大小皆统之。北周一度置太子宫正、宫尹以代詹事、少詹事之名,但其职一仍其旧,即“掌内外众务,纠弹非违,总判府事”[6]1155。

唐承隋制,太子詹事府置詹事一人,正三品秩。终唐一代,其名称虽有改易,“龙朔二年,改詹事为端尹,詹事府为端尹府,少詹事为少尹;咸亨初,复旧。垂拱元年,又改詹事为宫尹,少詹事为少尹;神龙初,复旧。”[6]1155-1156但其职掌始终如一,“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举其纲纪,而修其职务。少詹事为之贰。凡天子六官之典制,皆视其事而承受之。”[7]1907唐东宫三寺指太子家令寺(掌太子饮膳)、太子率更寺(掌太子礼乐)、太子仆寺(掌太子车马)。十率府系太子警卫部队,分别为太子左右卫率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太子东宫庞大的文武系统皆由詹事统领,其地位炙手可热,故而被后人指为“犹朝廷之尚书也”[8]。

二、唐太子詹事籍贯分布与科举出身

检索两《唐书》人物传记,我们发现了至少80人实任太子詹事(含少詹事)职务的记录。这个数目未必代表唐代太子詹事官的全部,但我们认为对这样一个具有较高地位的职官群体,史书记载遗漏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很大。所以,我们将这80位太子詹事作为一个完整的职官群体进行专题考察,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唐代东宫官制。首先,我们对这80位太子詹事的籍贯进行了统计,按照贞观年间天下十道为单位进行计,则80位太子詹事的籍贯分布如下(比例计算至个位整数):

表1 唐代詹事官籍贯分布简表

观察表1,有唐一代正史所见詹事官的籍贯一目了然。显然,来自关内道、河北道和河南道的詹事官数量最多,其次是河东道、陇右道和江南道,淮南道与山南道各有一位,未见剑南、岭南籍人士担任詹事。陇右道李瓘、李岘二位詹事均系皇族出身,虽著籍陇西成纪,实际上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是在京师,将之视作关内京兆人更为合适。总体上看,唐代詹事官大多出自北方中原地区,尤以京师所在的关内道为最多,这与两京的政治中心地位以及魏晋以来北方多士族的情况有关。

沿着时间与空间做进一步的推演,我们发现两者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度。初唐、盛唐和中唐时期的詹事基本来自关内、河北、河南、河东、江南四地。其中,江南道四位詹事均出现在初唐时期,这与江南曾为南朝故地有关,毕竟这里是六朝以来的文采风流之地。可是,随着唐朝统治秩序的稳固,特别是长安、洛阳成为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后,南方的江南道日渐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再无人充任太子詹事一职。晚唐时期,太子詹事几乎尽为关内人士,这与晚唐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不无关系。唐末朝廷式微,天子政令难出宫门,加之地方节帅着力延揽人才,朝廷选官路径变窄,詹事一职难以从京都以外的地方选拔,故而出现了晚唐太子詹事皆由关内人士担任的情形。

隋唐是科举的时代,文官无不讲究科举出身,太子詹事也不例外。我们在检索两《唐书》的过程中,统计出31位詹事官有科举入仕的记录,比例为39%。具体的科目出身见表2所示。

表2 唐代詹事官科举出身简表

表2显示,由科举入仕的詹事官中进士比例高达55%,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数字,说明进士出身是唐代选拔詹事官的重要指标,足见太子詹事的选拔非常注重文学才能。统计中,我们还发现詹事官科举出身的科目在不同时期有所偏重。从总体趋势上看,科举入仕的詹事官比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统计显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时期科举出身的詹事官比例分别为33%、50%、33.3%、57.1%。从具体的科举科目上看,进士科的比重日益增大。初唐和盛唐时期明经、制举尚能与进士分庭抗礼,中唐以后进士科几乎占据了垄断的地位,明经与制举出身者在担任詹事官的选拔中已经没有竞争力可言,如晚唐时期4名科举入仕的詹事官悉数为进士出身。统计显示,进士科出身的詹事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时期占科举出身者的比例分别是36.4%、25%、87.5%、100%。由于科举出身日益受到重视,士族子弟普遍期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出身,于是唐代有科举出身记录的詹事官中士族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再以家世出身而言,统计显示31位科举出身的詹事中有18人为士族子弟。他们分别是陆余庆、来济、崔神庆、祝钦明、姚珽、崔湜、陆象先、元澹、毕构、王晙、孙逖、崔圆、王缙、杨凭、李建、崔鄯、韦贯之、柳公权等。对坐拥大量政治资源的士族子弟而言,入仕的途径广泛,可是要获得詹事这样的高级职位就不那么容易了,到后来是否具有科举出身便显得异常的重要。

在唐代的詹事官中,即使其非科甲出身,大多也都有极高的文化水平。如裴矩在北齐即以博学闻名,又撰有《西域图记》等书[7]2406;于志宁“以承乾数亏礼数,志在匡救,撰《谏苑》二十卷讽之”[7]2694;柳冲亦博学闻名,与刘知幾等同撰《姓族系录》二百卷等[7]4972。在詹事官选任问题上,唐人对才学非常的重视,科举即是检验才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唐代太子詹事迁入、迁出途径

尽管唐代詹事多有良好的出身,但要取得顶端的东宫职位也非易事,需要长时间的仕途历练。太子詹事官居三品,是令人羡慕的“清要”之职。统计显示,唐代詹事迁入职位呈现多样化的情形。57位有迁入记录的詹事官的迁入职位分布(见表3)。

表3 唐代詹事官迁入职位简表

由表3可知,唐代詹事官的来源以四品以上的高级职位为主,且呈现分散化的特点,遍布中央的三省、六部、五监九寺、东宫、御史台等重要机构。但凡高级的中央及地方清要职官都有机会担任詹事,东宫属官优势更为明显。在出任詹事的中央文官中,宰相、六部尚书及九卿各占三分之一。即使是其他文官也无一不在“清官”之列,如中书舍人、散骑常侍等。迁任詹事的东宫属官以品秩较高的太子宾客、左右庶子为主,地方官则以刺史为主,王翃更以京兆尹迁入詹事。由此可见,被人视为“处调护之地”的詹事官通常情况下非“清官”不授。

如果说迁入职位反映的是唐代詹事官的选任,那么迁出职位则反映了詹事官的仕途前景。根据我们对两《唐书》62位詹事官迁出记录的统计,得出结论如表4。

表4 唐代詹事官迁出职位简表

据表4可知,唐代詹事官迁出职位仍然是以中央文官、东宫官和地方刺史官为主。中央官以充任宰相和六部九卿为主,地方官以刺史为主,无不在“清望官”之列。即便改任其他中央或地方职官,也都同属“清望官”,官品上没有太大的落差。总体而言,唐代詹事官的仕途出路较好,多数情况下或优游终生,或执掌枢机,或节制一镇,或为一军统帅。唐人重京官轻外官,但凡迁转为地方官者毫无疑问带有贬谪的意味。

综合史料记载,唐代詹事官的迁转途径呈现出某些特定的规律。初唐时期,詹事官多数在宰相、六部九寺、东宫官和地方官之间迁转;盛唐时期,詹事官和地方官互迁的情况较多。中唐时期詹事主要在武将、地方官和使职之间流转,晚唐詹事和使职的互迁尤为明显,这与当时藩镇势力的增强不无关系。詹事与地方官的互迁在整个唐代都是存在的,且始终居于比较重要的一个位置。但地方官迁任詹事主要是作为晋升的一个台阶或者是朝廷对老臣的一种恩遇,而詹事官外放地方更多的则是因为宦海失意。中唐时期迁转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詹事官与宰相、六部九卿、其他文官等中央要职互迁的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变化。中央要职迁任詹事官的情况在整个唐代始终存在,尤其是宰相充任詹事官的情况在唐代的各个时期始终不曾中断。但詹事官改充中央要职的情况,则主要发生在初唐时期。盛唐开始,詹事官拜相的情况已经极少,充任六部九卿的情况也已非常罕见。据此而言,虽然詹事官的政治前景在多数情况下仍是看好的,但是毫无疑问詹事官的受重视程度实际上是在下降的。

从詹事官的仕途终点来看,初唐时期的詹事官半数以上最终都能进入朝廷中枢机构或者执掌一州政令,甚至有五人最终拜相,在詹事任上结束政治生涯的还是少数。盛唐时期,最终登上相位的仅一人,而且近半数的詹事官只能在任上终老。政治前景似乎比较暗淡。这应该与这一时期皇帝强势而东宫储位相对稳定有关(53年中只有4任太子,李瑛居东宫长达22年之久)。到了中晚唐,詹事官最终拜相的情况极为少见,但仍有不小的机会能够成为地方主官或一镇节帅。

四、唐代太子詹事的散、爵和赠官

唐制“凡九品已上职事,皆带散位,谓之本品。职事则随才录用,或从闲入剧,或去高就卑,迁从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一切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7]1785。散官、爵位以及职官品秩共同承担“辩贵贱、叙劳能”的作用,以求“任群材、治百事”[9]1181。因此虽然上文基于职事官对太子詹事迁转所作的分析已足以说明詹事官在唐代的重要地位,但散、爵情况作为评价官员的重要标准也不能不加以论述。需要说明的是唐代“以时考核而升降”的除了品官、爵位、散官外,还有勋官。“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阶爵之外,更为节级。”[9]1807但由于授勋过滥,以致于“据令乃与公卿齐班,论实在于胥吏之下”[9]1808,已全然失去了实际意义,故不予讨论。

唐代的太子詹事中在位期间散官可考的有19人。秩最高为开府仪同三司,但吴溆、吴凑兄弟为外戚当作他论。其余人中有光禄大夫5人(窦轨、裴矩、李勣、崔敦礼、钟绍京),金紫光禄大夫4人(张亮、高履行、张廷珪、王翃),银青光禄大夫8人(宇文节、来济、姚珽、陆象先、徐坚、李尚隐、郭晞、韦琮)。任职詹事期间已经拥有爵位的有39人,其中郡王1人(符璘),国公14人(窦轨、宇文士及、窦琎、房玄龄、张亮、李勣、高履行、豆卢钦望、祝钦明、武懿宗、陆象先、钟绍京、段怀简、李岘),郡公9人(韦师实、苏珦、姚珽、徐坚、王晙、郭曜、王用、吴溆、吴凑),县公7人(裴矩、于志宁、崔敦礼、宇文节、韦琨、窦怀贞、卢齐卿)、侯1人(来济)。散官可考的詹事其本品至少是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约半数的詹事官在任职时已经是有爵位的贵族,且其中32人的爵位都在三品以上。这都足以作为唐人重视詹事官的证据。

唐人对詹事官的重视,不仅仅表现在生前,还表现在身后。在身故以后追封可考的詹事官计有36人,其中追封为三师三公的有5人(房玄龄、李勣、豆卢钦望、李元谅、张正甫),追封为三省长官的有7人(陆象先、毕构、王晙、孙逖、董重质、李祐、吴凑),追封为六部尚书的有8人(窦琎、元澹、郭晞、张廷珪、王翃、崔鄯、李藩、王用),追封为地方长官的有10人(窦轨、裴矩、宇文士及、张行成、于志宁、崔敦礼、来济、韦琨[10]、崔神庆、苏珦),追赠东宫三师三少的有5人(徐坚、钟绍京、郭曜、崔圆、吴溆),另有李纲追封为从一品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只有裴矩、来济追赠为从三品之上州刺史,在官品上是下降的。除了赠官以外,部分詹事官还得到了更多的殊荣。李纲等19人获得了美谥;房玄龄等6人或陪葬皇陵或配享太庙等。身后哀荣最高的当属李勣和张行成无疑。李勣死后,“帝为之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曰贞武,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令司平太常伯杨昉摄同文正卿监护。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诏百官送至故城西北,所筑坟一准卫、霍故事,象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光宅元年,诏勣配享高宗庙庭。”[7]2488张行成身后,“高宗哭之甚哀,辍朝三日,令九品已上就第哭。比敛,中使三至,赐内衣服,令尚宫宿于家,以视殡敛。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所司备礼册命,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赐东园秘器,谥曰定。弘道元年,诏以行成配享高宗庙庭。”[7]2705这样的礼遇在任何时候都是罕见的。当然,身后事是人一生的总体评价,并不是对某一阶段的评价。但是如此多的詹事官在身后得到高品秩的追封和其他殊遇,仍能表明詹事官地位的清贵。

通过对太子詹事的散官、爵位和赠官等的分析,可以看出,唐代詹事官备受朝廷所重,身份崇高。但若将各个时段分开比较就会发现不同时期的情况迥然不同。从散官来看,其中11人的任职时间都在初唐,而且钟绍京任职詹事是在初唐之末(先天年间),如此则光禄大夫几乎全在初唐,而中晚唐仅见两名银青光禄大夫(郭晞、韦琮)。从爵位来看,中晚唐近一百五十年间仅出了王用、吴溆、吴凑三位郡公。赠官的分布相对比较均衡,除资料严重不足的晚唐以外,没有出现无人被追封的情况。但从数量上看,初唐和盛唐占了绝对多数。获得美谥的全部集中在初唐和盛唐,得以陪葬皇陵或配享庙庭的也都在这两个时期。中唐时期在葬礼上得到特殊待遇的有三人,但其殊遇最盛的吴溆也不过“赐其家实封二百户,一子五品正员官,敕收城日葬事官给”[7]4746而已,与此前皇帝举哀、中使三至的盛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中晚唐时期虽然散官、爵位以及赠官等可考的人数较少,不过分布如此悬殊,仍足以佐证前文所述唐代詹事官虽受到重视,但其受重视程度江河日下的判断。

根据上述关于太子詹事的籍贯、科举出身、迁转职位以及散官、爵位、赠官等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唐一代詹事官群体的仕进路径。作为朝廷优闲之官,多数詹事来自北方诗礼繁华的形势之家,优越的家世条件,使他们在科举时代已经来临的新时期依然能够保持过去门阀时代的政治文化优势,他们中的多数经历了苦读诗书而金榜题名,历经宦海驰骋,多次迁转后进入了受时人尊重的“清官”之列,甚至位列端揆。出于辅助储君的需要,他们被任命为主掌东宫三寺十率府政令的最高行政主官。这一职位极受唐人重视,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受重视程度逐步下降,但这并不能抹杀其清贵的地位。此后,如果年事已高,詹事将在东宫优游终年。如果精力尚存,还有机会成为枢机要员或主政地方。正常情况下,在宦海浮沉几十年后,他们的政治生涯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为数不少的詹事官都会在身后享尽哀荣。

参考文献:

[1]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521.

[2] 赵英华.唐前期东宫官研究(公元618年—713年)[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3] 王琪,李文才.试论唐代东宫谏官之职掌及其体系之形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11.

[4] 班固.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728.

[5] 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662.

[6] 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9:2728.

[9]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 陈思.宝刻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2.

猜你喜欢
东宫科举太子
明代东宫教育述论
太子洗马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从土地神角色看双红堂本《东宫扫雪》的独特性
辽代东宫官制的特点
《西宫太子东宫妃》民间封面设计大赛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