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父母效能训练,改善家庭亲子关系

2018-05-02 07:40夏勇赵英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

夏勇 赵英淑

〔摘要〕父母效能训练是山东省青岛二十七中学开展家校活动引入的新课题,其目的是让受训的父母掌握沟通的主要核心概念和基本技巧,获得自我的心灵成长,并最终改善亲子关系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父母效能训练;新市民;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9-0068-03

山东省青岛二十七中学地处青岛市区北端城乡接合部,新市民子女占学生总数82%。通过对我校《2016年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及日常教学与学生的互动发现,亲子关系紧张,得分较低。于是我们设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校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低,观念陈旧,工作时间长且压力较大,离婚率高且有一部分孩子被寄养在亲戚或其他长辈家中,这就导致了他们与孩子沟通不够且方法简单,孩子感到厌烦;功利思想严重,过分看重成绩;有的父母缺位,孩子长期得不到关爱,自我放纵或压抑,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父母效能训练是改善亲子关系最有效的方法。

一、父母效能训练的基本理念

父母效能训练的英文简称P.E.T.,就是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Dr. Thomas Gordo)于1962年创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并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以解决家庭冲突,让每个人在冲突中都赢。P.E.T.主要包含四部分的内容: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应对冲突和如何度过无问题区。它强调父母是人而不是神,应该受到训练而非责备,认为父母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来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鼓励父母接受挑战,学习新的家教技巧,以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二、父母效能训练的实施过程

(一)活动人员的确定

通过访谈学生和部分家长,我们发现有的家长意识到孩子慢慢长大的同时自己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希望获得专业的指导,而有的家长观念牢固,不轻易接受他人的相关建议;另外,考虑到课程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参与,而有的家长为生计奔波,无法参与相关活动;还考虑到家长如果获得了技巧,后续是否愿意在家庭中实践。综上三个因素,我们组建团体小组时,采取了自愿的原则,即班主任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发布招募信息,特别是邀请有需求且有成长意愿、有时间且有意识实践的家长参与活动。同时,为了便于家长之间动力成长团体的互动,我们选择了同质性群体,即同一年级的家长,每次8~10人,每周或间周活动一次,每次2小时,大约持续8~10周,以保证活动的成效。

(二)活动内容

在首次团体训练中,我们对父母进行了访谈,发现父母们普遍不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对孩子的评价偏低,而且缺乏成功引导孩子的正面事例体验;对于孩子使用手机和电脑谈之色变,想让孩子与电子产品完全隔绝,一味学习;看不到与孩子出现冲突时的积极意义,容易被负面情绪控制;容易生搬硬套他人成功的教育方法。基于此,我们确定了第一期活动方案(见表1),从情绪唤醒、态度、他人评价和替代性经验等方面来增强父母的效能感,通过父母的改变来改善亲子关系。

在总结第一期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体验活动的部分,并适当地让孩子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又举办了第二期父母效能训练活动(见表2)。

这两期共16次活动,历时一个学年,每一次活动主题的确立都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商讨来决定。我们首先访谈了解家长的需求,然后利用父母效能的核心概念从认知层面对家长进行干预,家长获得相关策略付诸行动进行实践后,我们再反馈调整,帮助家长们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总结,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家的教子方法。

三、父母效能训练的活动模式

经过两期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比较完善的活动流程,即热身活动、主题演练及总结拓展。

(一)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一方面旨在让家长通过体验活动消除彼此的陌生感,快速融入团队,让团体动力发挥最极致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引入当次活动主题,从而让家长明确目标。热身活动关系整个活动的成败,它可以选择的形式多样,如蒙眼跨越障碍物、趣味选择题、呼啦圈竞赛以及冥想等。如第二期活动“如何做好初一学生的家长”,我们选择了蒙眼跨越障碍物这一热身活动,家长的亲身体验就会让他们发散思维思考很多与本主题相关的话题。

(二)主题演练

这一环节是父母效能训练的核心部分,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家长的参与性,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和经验分享等形式,目的是让家长借助亲身体验,激发教养反思,学会自我改变。

以“角色扮演”为例,它是一项改变人的观念行为的有效策略。“亲子冲突发生时”这一活动,为家长们提供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四个冲突情境,分别为:孩子玩手机被禁止时、考试成绩下滑时、外出玩耍被禁止时、交友受到阻碍时,家长们现场演绎,再现了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家长的指责、无奈、发火,孩子的委屈、不满、无望,家长切身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然后找到新的应对策略再进行新一轮的角色扮演,替代性的感受改变了家长的认知。之后的小组讨论分享,家长们看到冲突背后的积极意义,来自他人的评价也有效提高了家长的自我效能。可以说,任何一种参与的形式只要触动了家长,爱子心切的他们就会去寻求积极的改变策略。

(三)总结拓展

活动结束时,我们和家長一起回顾本次主题的要点和技巧并布置当次主题的作业,活动后及时通过微信群发送资料来拓宽家长的视野,巩固当次活动的学习效果。作业是为了鼓励家长把握教育契机,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场景中进行探索实践,及时对所学的沟通技巧进行巩固,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改进。如“亲子盲行”活动后,除了学生和家长面对面的团体分享,我们的作业是家长在父母效能训练微信群里写下活动的感悟,梳理自我、巩固活动效果从而提升自我,并带着感受去生活中实践。

四、父母效能训练的活动效果

在实践中,父母效能训练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家长们积极主动参与每次活动,学生们监督提醒家长参与活动并一起参与体验式活动。

1.家长的转变

典型的表现为与孩子沟通的深度和广度加大,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交流多由封闭式提问转向了开放式提问,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可以说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的转变,由片面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向注重教育孩子正确做人的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的转变,弥补了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空缺,为实现学生多元立体教育奠定了基础。如:李某的妈妈只有小学文化,在参加父母效能团体训练之前,她整天拿着小杆在孩子背后监督写作业,孩子要是有不会的题,望子成龙心切的她就想教训孩子。当我们在团体中分享了换位体验的观念后,回家她当起了写作业的孩子,让爱人拿着杆子在后边,她深深体会到了那种不会做题还要被恐吓的感觉。从此之后,她收起了杆子,给了孩子更多的空间,她几次要求丈夫也来参加课程,但均被拒绝,她为此苦恼过,但团体成员鼓励她以自己的成长和變化来影响家人。在她的影响下,丈夫阅读起学校为团体训练的家长购买的成长书籍,一家人的几次矛盾都在幽默中轻松化解。

2.学生的成长

据受训父母的孩子反映,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以前增多,而且亲子沟通的形式多样化了,亲子关系有较大的改善,父母由以前老师们的助手和学习监督者变为他们成长的支持者和榜样,特别是给予孩子的信任增多了,唤起了孩子的自主意识,他们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改善了学习的品质也增强了担当意识。例如:王某的妈妈来团体训练之前,因为孩子成绩退步打过孩子,但是发现不起作用,反而使女儿拒绝与她交流。参加父母效能活动之后,她心态放平,从以前的看重成绩到现在的看中女儿的成长,放宽了对女儿的要求,女儿每天都会主动回家和她交流学校发生的事情,遇到困惑也乐意寻求妈妈的帮助,亲子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改善。另外,学习的主动性也加强了,初二的检测成绩从级部的30名第一次进入了前10名,全家人格外高兴。

3.社会影响力

自开展活动以来,“名师进校,助力中考”和“心理训练营帮家长读懂孩子”分别被城市信报报道。活动在家长中良好的口碑引起了周边兄弟学校的关注,大家也纷纷参与研讨交流,并将好的做法带回学校实践。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尝试变传统的说教家长会为体验式家长会,深受欢迎。

五、父母效能训练的活动建议

第一,父母效能训练前期单纯地依靠P.E.T.理论和技巧来支撑,显得过于单薄,可以引入STEP、正面管教和萨提亚沟通模式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整合为比较全面的父母效能团体训练知识体系。

第二,父母效能训练由西方国家引入,西方相对民主型家长居多,东方多是权威型家长,可能会引发价值观的冲突,增加父母效能训练实施的难度,影响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开展父母团体效能训练时要综合考虑国情和文化背景,最好能整合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

第三,团体动力的营造关系到整个父母效能团体训练的成败。团体动力发挥功效,需要安全和轻松的氛围,但是个别家长早年的负面成长经历和其他的负面情绪可能带入团体,所以针对个别成员要进行干预,以保证活动成效。还要清楚家长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以便开展训练活动能有的放矢。团体形成之后可以发挥很好的功效,比如做得好的家长的可以提供经验来影响其他家长,要充分放大这种效应。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戈登.父母效能训练实践篇[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2]袁萍华.父母效能训练(P.E.T.)的心理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咸金花.父母团体训练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改变之效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十七中学,青岛,266043)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
我好想逃离
班级原创心理剧《爸爸,你在哪儿》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早年经历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留守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傅雷家书》
社会工作介入再婚者家庭危机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