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对金融现象的解释

2018-05-02 05:35崔子航
时代金融 2018年8期
关键词:金融素养高中生

【摘要】金融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高中时期加强学生金融知识的传授,让金融思维早驻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良好的思考方式,对于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判断日常生活中的金融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续的专业教育与实践提供现实的保障。

【关键词】金融素养 高中生 金融现象

近年来,各种媒体频频报道网络诈骗和“校园贷”对高校大学生的伤害,令学校和家长苦不堪言,在痛恨不已的背后折射出家庭乃至社会青少年金融素养的缺失,特别是学生的基本金融思维以及行动力的缺陷,不足以支撑其迈向社会的舞台,进而导致了各种名目的金融诈骗屡试不爽,甚至形成了严重的社会灾难。因此,从人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尽可能早地将金融知识普及到中学,加强中学生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培养其形成浓厚的金融与财经兴趣非常必要。根据我国央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中显示,金融消费者的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0%,金融素养指数得分可以提高1.67%。小学生毕业后继续上初中直至毕业,金融素养得分较之前提高83.5%,初中生升学至高中直至毕业则可以提升55.7%,是提升速度最快的两个时期。因此,报告建议,应考虑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引入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以美国金融体系为特征的西方国家,在经历了百年的金融修炼与文明铸成的过程中,较早地意识到了金融素养和思维的重要性,后天针对于成年人的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更加令世界金融市场所瞠目结舌的是他们成熟而完备的市场体系。这种发达金融市场秩序的遵守和维护者,是由一些在孩提时代就接受金融知识教育的专业人士所构成。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金融发达国家,金融思维从娃娃抓起,以义务教育的方式将金融与财经素养融入到中小学课堂中,并采取适合年龄阶段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直接引导和夯实青少年的金融思维取向。

一、我国高中生金融素养现状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所发布的权威解释,金融素养包括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能够帮助消费者作出适当的金融决策,降低系统性行为偏差,提高金融市场参与度并降低金融风险。由于我国区域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高中生所反映出来的金融素养具有明显的差异,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总体状况优于二三线城市,城市又优于农村,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从我国高中生整体金融素养现状来看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学习金融学知识的兴趣不高

金融学是带领我们走向社会实现个人奋斗目标的阶梯,它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在高中生的眼里,金融学的专业知识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内心里认为那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表现出兴趣不高,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我们并不是专业的金融学人士,不必去掌握那些深奥的理论知识,只要在生活中知晓消费、投资、理财、借贷等金融活动的表现形式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要读懂那些令人晦涩难辩的金融图表和数学模型。

(二)获取金融学专业知识的渠道不专业

我国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上主要精力都在学业方面,其它培养学生素质技能提升的大门都被关闭,学校和家长唯恐正常的文化课学习受到干扰。对在校高中生的调查显示,大约有35%的学生对金融学相关知识不知晓;40%的学生能够粗略地懂得如储蓄、理财、股票、投资和融资、保险等相关知识;约有25%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受访的学生中获取金融学知识的途径不唯一,既有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电视媒体等的宣传,又有手机和互联网的传播,还有自己的兴趣使然去主动学习。学生通过上述媒介获取金融学专业知识是好事,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那些都是消费金融的范畴,缺少基础性原理的支撑。因此,在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加强金融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金融素养刻不容缓。

(三)对当前热点金融现象的反应不敏感

在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些国内外金融创新产品频频出世,在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以后,金融风险开始集中暴露,这些不可化解风险,若仅仅依靠政府的监管和处置,显然不是根治之手段,还是需要消费者依据自身的金融思维对金融现象进行甄别,对每一个阶段出现的政策走向,以及与其相配套的金融衍生品反应迅速,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御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金融中以庞氏骗局和欺诈为特征的风险。

二、高中生视角的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现象

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置身在充满金融的世界里,通过每天学点金融知识,促使自己的金融素养获得提高。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一个富豪级的爸爸,若是凭借妙趣横生的金融学储备,将来也能够做一个聪明的投资理财人。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准确地辨别各种金融现象,下面僅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现象进行分析。

(一)关于“校园贷”的本质

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特点,很多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在密集设计并推出各种信贷的金融方案,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便捷地解决了大学生助学和消费需求,实则是面对赤手空拳和手无寸铁的“靠老一族”大学生来说,无异于赤裸裸的金融掠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社会现象的再思考,例如关于投资理财方面,为什么大学生面临“校园贷”这一畸形的金融工具,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没有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去判断“校园贷”的本质,再加上基本的金融学知识没有掌握,很容易在这场金融乱象中迷失了双眼。例如,一些网贷平台的校园贷宣称月利率为0.98%,不过是玩了个营销把戏,实际上他们大多数的年化借款利率都在15%以上,而且贷款时手续异常简便,只需要身份证明。然而,借款人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发生逾期还款,面临的将是威胁和恐吓,或者是强行向学生收取抵押物和办理信用卡等恶意行为。

(二)网约车的盈利模式分析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约车也像我们在京东、淘宝购物模式一样,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乘车方式。每一家公司在推出网约车之初,都是以单一的品种和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各平台在竞争中不断采用的“充值返赠”做法,让消费者一段时间内着实有了“获得感”。天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和永远的低价格,这些网约车平台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进行着创新,一方面,将租车类别按照价格高低分成了若干种类,使消费者所支出的资金大都高于了普通的出租车;另一方面,极致地发挥着平台的金融集聚功能,不间断地使用消费者的“预支付”进行融资,以维持着资金链的稳固,为平台带来潜在的巨大收益。国内某较为知名的打车软件,从成立之初即热衷于进行这种“充值返赠”式的融资活动,最后导致了某一环节的资金链断裂,出现了司机佣金无法及时兑付而基本退出服務的窘况,也直接带来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三)微信和支付宝盈利的金融学解释

无论使用微信还是支付宝进行消费支付,都需要将自己的银行卡与其进行绑定,或者是微信的“零钱”必须有足够的可支付资金。现在无论你走到大街小巷的任何一个可供消费场所,如农贸市场、商超、餐饮、交通等都可以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支付进行交易。扫码支付过程中,微信和支付宝的金融功能类似于发卡行和清算行的角色,两大支付平台直接与各大商业银行直连,通过支付宝发生的银行间交易不需要银联的清算。可以看出,微信和支付宝平台目前所进行的交易量远远超于某一商业银行,另外,我们每次进行扫码支付时也没有看到他们收取手续费啊,那么他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不会知道,其实微信和支付宝的巨大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服务手续费用。主要包括各线上商家所支付的技术服务费、以及支付宝收付款、转账超过一定限度后所需支付的费用。在支付宝和微信金融功能推出之初,所使用的服务基本上免费,但是随着网络购物人数的增加,以及用户的习惯基本养成后,免费服务都变成了有偿服务,这也是大势所趋,扫码支付基本上覆盖了小额零售商户。

2.沉淀的利息收入。消费者在使用微信和支付宝进行消费或转账时,由于出现资金交易的不对称,会使消费者所支付的资金暂时滞存于微信和支付宝的金融平台里,这部分资金的利息收入归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有,这些巨额的利息收入直接构成了微信和支付宝的收入来源。

3.开展类银行的金融增值服务。主要依托网商银行开展存贷款业务,以及各种形式的理财和保险网上销售业务,例如你在支付宝中办理存贷款业务时,平台将吸收来的存款再转贷给有资金需求的顾客,或者将一些溢出资金转投其它领域获取收益。

4.对B2C交易中的公司收费。在微信和支付宝中都开展了生活服务项目,包括水电费、电视费、物业及供热费等B2C服务项目都可以在系统中实现,这样平台会通过结算系统与相对应的服务归属单位进行核算。

5.各种广告收入。在微信和支付宝界面植入了对应的广告,这些广告一般都与平台的服务项目直接相关,包括横幅、插页等广告项目,以此获取相应的收入。

6.大数据营销服务。微信和支付宝通过培养消费者习惯和适应网络支付的方式,数据轨迹将清晰地记录下你的姓名、职业、习惯性的消费方式等,然后再进行分类和评估,最后将适合你的生活必需品和金融产品推送给你,发挥数据银行的作用。

三、结论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金融学的影子,每一件事情都能够运用金融学的原理来解释,大到GDP是什么?为什么CPI上涨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自贸区、欧元区是怎么回事?加息与通货膨胀有什么必然联系等。小到让你钱包变得更瘪的“货币幻觉”如何形成的?储蓄和理财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可以看出,金融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技巧的学问,高中生读懂金融学、运用金融学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高中阶段即具备了一定的金融素养,在此基础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初见端倪,未来必将更加适应岗位及专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肖经建.消费者金融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清华金融评论.2014(12).

[2]孙忠.提高国民金融素养,中小学何为[J].人民教育.2016(11).

[3]王宇熹,杨少华.金融素养理论研究新进展[J].上海金融.2014(03).

[4]彭友.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的途径探讨[J].时代金融.2016(12).

[5]徐雅萍.美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促进金融成功”[J].西部金融.2013(10).

作者简介:崔子航(2000-),汉族,哈尔滨人,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中三年级16班学生。

猜你喜欢
金融素养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金融素养与风险认知对投资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金融素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