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战略转移的三次会议: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

2018-05-04 10:09
山西青年 2018年8期
关键词:黎平博古李德

郭 旗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长征走向何方?是长征途中不断讨论的议题,首先要能够认识红军在长征前以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方针,之后正确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及其对当时局势的认识。而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是其议题探索的过程,为遵义会议的提供了方向。

以史为鉴,找寻历史真相,我们要从当事人的回忆中辩证地分析历史,用经历着的“回忆”摆事实,为长汀的历史地位添加红色文化。

一、红军陷入长征迷途的历史考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创业,为新中国的建立不断奋斗,由于历史的原因,革命需要克服历史的“束缚”,特别是当时的敌我双方的对比,是如何使红军被迫陷入长征的迷途,显然有其历史发客观性,更有其“人为”主观上的错误思想。

(一)蒋介石的战略调整

国民政府在第四次“围剿”失利之后,蒋介石给其亲信陈诚的信中写到:“这是他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他反思四次围剿失败,总结到靠单纯的军事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是不能够达到其剿灭的目的。

在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强调“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①。为此他聘请德国前国防军总司令塞克特为军事顾问,并且聘请有德、美、英、法、意等国人员组成的军事教官,对其所属各级军官重新进行专门训练。

塞克特作为第五次“围剿”的总参谋长,他制定了针对红军作战的“铁通计划”。与过去是军事计划不同点是:不与红军进行正规的战争,尽量避免与红军野战,着重要国民党军队首先用来进攻江西的中央苏区。他指出:“不要分散兵力,而应从左翼进军,单只是进攻中央苏区,从各方面把他们包围起来。”②蒋介石赞同塞克特的计划,在根据地周围构筑堡垒,建封锁线,步步为营,包围根据地,压缩红军所在区域,逐步向苏区推进的办法,以达到“抽干塘中水,捉住塘中鱼”,将红军围剿在苏区一举消灭。

(二)中央苏区领导层的调整

博古在“三人团”中主要负责政治上的领导③。他的马克思主义语录和革命口号是烂熟于心,可是他对军事不懂,也缺乏自信。但迷信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他精通现代战争和现代化军事技巧,这是保卫苏维埃共和国已经是一项基本战略,只要做好研究在战术和技巧上部署实施防御计划。所以,博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一个不说中国话的德国人。

李德能言善辩、引经据典如凯撒、塔西陀、拿破仑、弗雷德里克大帝、克劳塞维茨和毛奇等人的语录,这样就深得博古的喜欢。在指挥中,他用我方从国民党那里缴获的地图,而这些地图不是完整的,和实地出入很大。这位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军事专家,进行教条式的“用铅笔画的路线”指挥,用所谓“正规式”下达指示和命令,指挥作战,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不是灵活应对。他往往呆在“独立”的小房子里,靠他的翻译伍修权和他人交流。他很少到前线实地调查和战场勘查,更不用说前线指挥。即使他到前线指挥,也只是落实他在“独立房子”做出的铅笔标注,不实地调查研究,对听取前线指挥员的意见不感兴趣,因此,他去过的地方,前线部队倒霉一次。

彭德怀对李德的评述:

“他(李德)严格要求自己,仔细研究各路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他也同样严格地要求红军指挥员,要求他们服从自己的每一项命令,每班每排一枪一炮都必须准确部署在战略地图所指定的位置上,作战指挥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种文学艺术,而对于李德来说则是一种物理科学。”④

伍修权在《我的历程》中写到:

“他(李德)根本不懂得中国的国情,也不认真分析战争的实际情况,只凭他在学院学到的军事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照样搬到我国,搬到苏区,进行瞎指挥。……当时的地图大部分是一些简单的草图,误差较大,不够准确,李德也不问,所以他的指挥往往与前线的实际情况差距很大。”⑤

二、战略转移的迷途

在李德的指挥下,反“围剿”节节失利,从而开始战略大转移。战略转移的方针有“三人团”策划,只是开了两次会议,就决定红军的去向。为了实施其计划,派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来吸引和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而两支军队的指战员是不知道自身的战略意图的。

李德、博古二人出于保密,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只是执行其战略转移的计划,红军的许多高级干部一直蒙在鼓里,而许多高级干部是通过《红色中华》上的《一切为了保护苏维埃!》的文章中,揣测到红军战略转移的。李德还是坚持保守秘密为第一要务的观点,不公布红军转移的具体方向。这样的思想和行为都造成了红军进一步的损失。

三、走出迷途的三次会议

在战略转移,李德再一次犯了军事规律的错误,他采取“搬家式”的转移,根本不顾当时是实地情况,是被国民党军队追着转移,特别是在山间的羊肠小道行军,“搬家式”的方式方法使部队十分狼狈。正如当时的“追剿”总司令何健说:“共产党人数甚多……行动甚缓。我们堵截的部队一定可以如期赶到。”⑥在突出重围后,红军士气低落,这是反“围剿”以来最糟糕的。各级指战员对红军的前途开始担心,必须需要扭转当下的局面。

(一)通道会议

时任总书记的博古面对如此的境况,也是一筹莫展,痛心疾首,他信任的李德同志的苏联经验已经破产。相反,毛泽东时刻关注着红军的动向,了解军情。

时任总政宣传部联络员罗明回议:

“洛甫同志先谈红军通过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是激烈战斗和渡湘江受到严重损失的情况。……他说:现在我们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受到了严重损失,无论如何不能照原计划去湘西与二、六军团回合,因为敌人已调集了三四十万兵力,部署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企图消灭我们。我主张现在应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才能挽救危机,争取主动,开辟北上抗日的道路。”⑦

过湘江之后,“三人团”的权力中心逐渐趋向周恩来,他主张展开会议研究当前问题。所以,通道会议在紧要关头召开,中心议题是红军行军路线和战略方针问题。李德在会议上还是主张其就有的方针,坚决反对毛泽东提出来红军改变战略方向,西进贵州,避实就虚,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同志对毛泽东表示支持,会前同意毛泽东同志意见的政治局委员张张闻天,王稼祥等人,一往如前。这是毛泽东在宁都会议后,他的正确建议第一次被重视,打破了博古、李德的“家长制”领导方式,为纠正“左”倾错误埋下了伏笔,在这之后,毛泽东的建议一次次写入中共中央的决定中。

对于长征途中通道会议的作用,刘伯承这样讲到:“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⑧

(二)黎平会议

在红军夺下黎平后,把湘西的重兵甩开,红军在战略转移的两个月以来迎来第一次休整。中央政治局委员运用这次休整机会,想切底改变博古、李德的战略方针,毛泽东等政治局委员要求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

在黎平会议的中心议题仍然是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问题。这是事关红军的生死存亡,必须在军事上首先纠正。在会议上,毛泽东对敌我形势进行分析后,提出建议:红军要继续向黔西北进军,夺取遵义,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同时,提出让精疲力竭的红军恢复政治工作和树立信心。他严厉谴责了李德、博古对军队的瞎指挥,使部队脱离人民群众。他还批评到在转移中没有把真实情况告知红军指战员,其他委员的意见他们都听不见,这样的做法必须改。

会后公布的《湘江政治部关于“创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训令》中,明确了当前的红军方向,训令号召各级政治机关及政治工作人员:“深入连队中去,依照本部教育材料,参照部队的情绪,对中央决定进行详细的解释工作,回答每个疑问与误解,务使每个红色战士了解我们行动的总方针与当前的任务,了解我们离开中央苏区的长途行军,是有一定的方向与目的地的,了解以胜利的战斗来创造新苏区的任务已紧迫的担负在每个战士的肩头上。”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强调:

“从湘桂黔交界处,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境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循二方面军原路西进渡乌江北上。……军事指挥与以前也不同,接受毛主席的意见,对前方只指出大方向,使能机动。”⑩

李维汉作为当时的中革军委的委员,他对黎平会议的认识是:

“我认为长征改道是从通道会议开始酝酿,而黎平会议最后决定的。这个决定非常重要,它既使红军避敌重兵,免遭灭顶之灾,又能放开自己的手脚,打运动战,主动消灭敌人。……黎平会议后,部队实行整编。……过湘江时,已把笨重的印刷机等丢掉了。这时比以前轻装多了,主动多了。”○11

黎平会议的意义在于指明了长征转移的方向,挽救了红军。但领导问题没有解决,红军难于彻底由被动到主动。这也为猴场会议的继续对领导问题进行斗争埋下了伏笔。

(三)猴场会议

为了克服博古、李德在指挥上的错误,落实通道会议提出、黎平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民主大会,使更多的中央领导认识到博古、李德二人的错误方针,毛泽东毅然决然对二人的战略进行反驳,坚持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上提出的意见。中央政治局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制定《关于渡过乌江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第一,明确了当前是中心任务。“立刻准备在川黔边广大地区内转入反攻,主要是和蒋介石主力部队(如薛岳的第二兵团)或其他部队作战,首先消灭他的一部,来彻底粉碎五次‘围剿’,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是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12

第二,树立红军信心,做好宣传,凝聚力量。“在全体红色指战员中间进行广大的深入的宣传鼓动,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战斗情绪,坚强他们作战的意志与胜利的信心。”○12

第三,遵循军事规律,适应战场环境,党指挥枪。“必须尽量利用我们所争取的时间,使部队得到短期的休息,并进行整顿补充的工作。特别加强在连队中的政治工作,在从实战斗连的原则之下,应缩编我们的部队,军委纵队必须缩小,以适应新的作战环境”○12

第四,广泛动员,争取群众支持,站稳根基。“必须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来开始我们的赤化工作,争取广大群众到苏维埃的旗帜下,坚决消灭当地贵州军队与地方武装。武装当地群众,扩大红军,搜集资料,建立政权,扩大我们的活动地区。”○12

第五,党内民主作风建设,一改过去博古、李德的家长制。“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12

第六,确保中央领导与指挥各路红军。“责成书记处与军委保持同二、六军团与四方而军的密切的通讯联络,加强对于他们政治上与军事上的领导。”○12

四、三次会议的意义

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其重大意

义却不能忽视。正是这三场会议,使得毛泽东所提的意见被与会者的大多数赞同,而且会议所做出的决定基本上是以毛泽东的意见为依据。这说明,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已经逐步被广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所认识和接受。这三场会议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以及中国革命的命运,为光辉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 释:

①“七分政治”:蒋介石制定了“剿共临时施政纲要”,保证其政策执行到位,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重视地方保安队作用,改革地方各种机关,增强特务活动.“三分军事”:蒋介石亲自到江西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不仅训练自己的亲信,而且训练一些地方军官,保证其队伍的“纯洁性”.

②金紫光,靳思彤.伟大的长征(第2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45.

③李德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与王明是校友,在学校深得米夫的赏识,从而在与王明一同进入中央领导层.

④彭德怀.彭德怀自述.国际文化出版,2009:188.

⑤伍修权.我的历程:1908—1949.解放军出版社,1984:71-72.

⑥刘华清.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6.

⑦关于通道转兵一些情况的回忆.中共党史资料,1984(1).

⑧刘伯承.回顾长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75.5.

⑨刘华清.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50.

⑩在延安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节录).党史通讯,1985(1).

猜你喜欢
黎平博古李德
荡秋千
试论中国陶艺“博古藏今”之图式——以姚永康捏塑《世纪娃》为例证
Mobility matrix of a weakly coupled parallel multi-DIM isolator based on axial force solution①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形意怀思古——浅谈紫砂作品“博古瓶”的创作
生机盎然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黎平美食
百节之旅 跟着节日游黎平
侗都黎平 颐养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