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营造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氛围

2018-05-05 07:35
中国记者 2018年4期
关键词:扎根舆论监督舆论

□ 本刊特约评论员

■ 王灿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国逐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后,人民群众对更合理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完善的医疗、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文化等美好生活元素的需要也日益强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切呼唤媒体营造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氛围。

以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人民奔向美好生活。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增进各族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与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的新闻工作者需要铭记习近平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将之贯彻到每一篇新闻报道、每一个新闻栏目,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与中国文化融入到字里行间,突出社会主流,弘扬社会正气,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人民向善、向上的正能量。唯有如此,才能以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人民奔向美好生活。

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舆论引导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为民情怀是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深沉底色。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新华社考察时同正在基层采访的记者连线说:“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只有扎根人民生活、扎根实践沃土、扎根基层实际,锤炼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新闻舆论工作者才能不断获得丰富的养分,写出精品力作。今年,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新闻舆论首先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心系人民,讴歌人民,为人民鼓与呼,同时还要走到人民中间去,与人民打成一片,体验人民的喜怒哀乐,让每一篇新闻作品打上深深的人民烙印,这样的新闻人民才想看、才会信,舆论引导才能产生影响力、公信力。

把人民的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检验新闻舆论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闻舆论工作要把人民的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新闻媒介产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人民理应是最终的评审员。只有确立这一标准,才能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统筹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舆论热点引导,构建反映人民心声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习近平强调要尊重新闻规律,按新闻规律办事。新闻媒体要统筹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要正视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回应,态度要真诚,不回避问题,不推脱责任,并切实解决人民遇到的问题与存在的困难,做到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具有包容性的新闻舆论环境,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猜你喜欢
扎根舆论监督舆论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扎根故土 带头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