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此刻尽力拥抱

2018-05-06 22:50闫晓雨
哲思 2018年2期
关键词:护工姥爷奶奶

◎闫晓雨

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是,如果说有什么在我的生命中接近信仰,那就是爱。

姥爷走的时候,我上三年级,还不是特别懂事的年纪,对待死亡,没什么敬畏心。他去的那晚,我陪在他身边,看着周遭的舅舅姨姨已然是一副临近崩溃的样子,我妈早就在后头泣不成声。听到姥爷迷迷糊糊在喊我的名字,我上前把头贴在他胸前,不敢太用力,怕压到他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器官,“发发……果……在……”可惜还是没有听太清说什么,姥爷就走了。

发发是我的小名,源自我的生日,农历八月初八。后面那些结结巴巴的词汇就听不清楚了,我也不知道姥爷在说什么,疑惑很快被耳边的悲恸声湮没。

那段时间家里来了很多亲戚,人多、热闹、宴席、礼物、关怀,这些充满新鲜因子的事情很快冲淡了我的伤心,短短三五天,我就恢复到了平日里那个野丫头的做派。

在所有亲人都为告别而面带愁容的时候,只有我抱着零食在和邻居的朋友玩耍。直到下葬的前一天,姥姥把我拉到里屋的旧木头柜子前说:“这里面有姥爷给你留的杧果,前几天忙忘了,再不吃就坏了。”

我才想起来,这盒杧果是在姥爷去世前两周一个亲戚探望送来的,在当时的北方小城里是新鲜水果,我没见过,吵闹着要吃,被妈妈恶狠狠的眼神瞪回去了……如今想来,姥爷最后说的那句遗言里的“果”大概就是指这个吧。

姥姥说完后,我抱着那盒已经干瘪了的杧果哇哇大哭。我是从那刻才真真切切体会到,原来一个人不在了,是这样的感觉。就是他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了你,不管你如何呼叫,他都不会再来和你分享了。

时间并不会稀释悲痛,时间只是拉长我们缅怀和难过的长度,是复数,是浸透在往后很多年里,一旦回忆起这个人就本能感受到的隐忍的撕心裂肺。姥爷刚去世那几天我还能吃,能玩,能蹦跶,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发现再也没有人早上6点钟准时起来送我上学了,再也没有人偷偷给我零花钱,再也没有人不论对错地站在身后给我撑腰了。

如果可以,我真的很想回到姥爷去世之前的那段日子。没有什么其他的心愿,我就想和他一起,把那盒杧果吃完。

我曾经在一个群里分享过和姥爷的这段回忆。当时群里有个小伙伴外号叫“嘻哈”,他听完这些,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小学时,他的奶奶得了一种严重的结石病,整个人瘦骨嶙峋的,被病痛抽离走丰盈和活力的躯体孱弱至极。家人带着奶奶四处求医问药,想尽了法子,中医西医的建议都听过都尝试过,却总不见好转。后来没有办法,只能暂时把奶奶送回老家休养,请专门的护工照顾奶奶。

当时嘻哈还在北京上小学,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学习很紧张。虽然忧心奶奶的身体,但总是要参加完考试才能去奶奶家。那段时间,奶奶的病情在调理之下也逐渐恢复了很多。有天,向来虚弱的奶奶突然发现自己可以下地行走了,不用人搀扶,脚步也很稳当。爱孙心切的奶奶当时就给嘻哈家打了电话说“我身体好了很多,想去看看你们”,言语之间满是恳切和欢喜。

接电话的人恰好是刚刚放学的嘻哈,他顾虑到奶奶的身体素质以及长途跋涉可能带来的冲击,说:“你生病了,就不用过来看我们了。”

其实嘻哈的原意是:等过段时间,我考完试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你呀。

有些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尤其当对方是你的亲人、身患重病的老人,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原本就要比正常人敏感许多。谁都没有想到,电话那边的奶奶竟然误以为这是孙子对她的一种“嫌弃”,连和自己一起短暂地生活几天都是负担。“觉得自己拖累了孙子一家人。”这是嘻哈奶奶和护工说的原话。

没过几天,奶奶去世的消息传来了,嘻哈一家人带着思念与伤痛,迅速赶回老家。在奶奶去世的床前,护工对他们说了奶奶最后的遗憾是没能去见孙子一面。

真正的别离,往往毫无预兆。

若有朝一日,命运判还我还归本乡,能够穿越过这尘土飞扬的日子去见你,哪怕仅仅一面,我也不惜赌上所有。

一夜之间推倒的南墙砸到孩童香醇的梦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案例见得太多了,但真正临到自己头上,方能鲜活体会。嘻哈没有想到自己随便的一句话,竟成为奶奶临终的“心病”。时光不停更迭,往后的很多年里,嘻哈只要一想到奶奶是带着对自己的误解离开尘世的,就觉得特别难过。

如果可以,他真的很想回到奶奶去世之前的那个暑假,在接到奶奶的电话之后就立刻买票去看奶奶。

八九韶华,人间野旅。你是赶路人,亦是归家客。

这世上不知有多少人是带着遗憾尘霜满面闭上眼睛的。有时候会觉得,我们真正对待自己爱的人,不应该是在离开之后才懂得以悲壮的姿势拖延度日,而是应该尽力抓紧时间的扳手,让那扇门开的空档久一点,再久一点。失去一个人的痛苦是混合在生活里的,无形无色,外面的人都看不出。

前段时间我去看了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讲述的是男主角“李”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亲眼看着女儿在火灾中去世之后的生活。他从老家曼彻斯特去了波士顿,做一名社区修理工,之后又因为哥哥的去世而不得不重回故乡,面对接下来的后事,以及那个“是否要被自己接管抚养”的侄子。

生命中真正的刮痕往往无迹可寻。影片沉默,阴郁,最后也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来,李始终没能从对自己孩子的愧疚和忐忑中走出来,但面对漫长的人生,似乎仍然有股力量推着他往前走。

当时看完这部电影,网络上各种高深的解读层出不穷。从教育角度、人文角度、心理学角度等,但我只有一个强烈感觉:“不希望大家带着遗憾和亲人分开。”

一个人离开了最爱自己的人,自然就会长大。目睹至亲死亡的感觉是索然,连疲乏都没有动力,顷刻别离,幡然醒悟,比起这样决绝又残忍的长大方式,我宁愿你永远都做个被爱的痴傻儿。

与其来日带着遗憾懊悔度日,不如此刻尽力拥抱。

猜你喜欢
护工姥爷奶奶
北京护工故事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肩膀上的爱
奶奶驾到
我想你了!姥爷
两个护工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