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

2018-05-06 18:07陈立鹏黄卉
文教资料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师素养新课程改革

陈立鹏 黄卉

摘 要: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给中学历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适应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成长为以良好师德为前提,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具备历史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中学历史教师 教师素养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挑战。要适应这些挑战,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素养,具体来说是要形成以良好师德为前提,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具备良好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素养。

一、良好的师德是前提

良好的师德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养,也是成为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的前提。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公开场合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名好的教师固然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但若无良好的师德作为支撑,必然无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甚至可能给教育事业带来危害。毫无疑问,当前绝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但某些教师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身上承担的教书育人的使命,引发了教师行业的危机。

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受到世人认可的良好的师德素养,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要素:

一是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言行在学生的成长中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学生成长的模范。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遵纪守法,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灵,做一名学生信赖、家长放心的师德高尚的人。

二是积极献身历史教育事业。历史教师的工作首先是一份职业,然后才是一门专业。对于不少老师来说,历史教师这份工作无非就是一份工资,一个饭碗。对此,我们无可厚非,也无从指责。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没有一份工作是天然存在、亘古不变的,如果我们不充分地从学理上剖析清楚这份工作的内容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合理性就会消失,该工作也会消亡[1]。历史教师要投身历史教育事业,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尽管在很多时候,“历史”这一科目在中学不受重视,甚至某些历史教师常常以此自嘲,认为自己在做无用功。其实,该科目具有其他科目不能替代的教育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自暴自弃,要在历史教育事业中建功立业,实现作为。

三是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很多时候,因为教学和升学的压力,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光顾着以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成绩,只顾教學生各种的应试技巧,忽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认真把握学生的成长需求,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考核,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以生为本”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意味着师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的思想,甚至可以从学生的思想中找到成长的智慧。当前很多历史事件或问题,可能并没有明确的论述,或者还没有达成共识,对此教师的讲述或者观点可能会存在偏颇或者不当之处,学生的看法或者论断未必没有可取之处,这要求教师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指出教师的不足,只要言之有理,师生就应该心平气和相处。很多时候,教师应该放下身段,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二、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基础

要圆满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历史学专业功底,这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赵亚夫教授曾提出,如果一个教师只理会他教的课本,教学生应付考试,而不谙熟学科的精髓,就势必不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因此,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2]。

毋庸讳言,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都经过专业的培养,经过多年的锻炼,早已对日常的教学内容熟稔于心,但一些老师还是用老一套的方法上课。不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能在教育教学中浅尝辄止。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仅仅通过几本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理解历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深化历史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夯实专业功底。

要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是要有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大学历史教科书为基础,在熟悉中外发展的历史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处理好日常的历史教学。当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还在不断修订,我们应该根据最新的教学内容不断阅读,扩大知识面,如此方能在新课改中游刃有余。同时,中学历史教师还要经常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也许有人会说,当前的历史研究日新月异,任何人都没办法捕捉前沿动态。平心而论,中学历史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成为一名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但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眼光,从他人的研究中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为不断改进教学提供素材和借鉴。更关键的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任何人的专业功底或知识水平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哪怕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完全通晓古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各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希望教师能够及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有所作为,这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迎难而上,紧跟时代脉搏,主动学习,成为受社会和学生欢迎的合格的教师。

三、历史教学和研究能力是保障

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过硬的历史教学和研究能力是保障。首先要熟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3]。中学历史教育的任务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历史人才,而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服务。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掌握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日常的教育教学便不会跑偏和变味。

其次要吃透中学历史教科书。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素材,但这并不能否定教材在开展教学中的重要性。事实上,教材研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吃透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任何教师都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中学一线教师来说,要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当务之急是要转变以往的教材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从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之前,这一时期的教材观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其绝对服从。因此,教师上课使用的素材基本上就是教科书,这种处理方式即是“教教材”。随着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对教学过程诸要素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对教材的看法和态度不断发生变化,逐步摒弃将教材视为“事实性知识”的观念,认为教材是可以不断生成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资源的理念。基于这种视角,教材既是完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和学生的学习材料,又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和師生进行对话的“话题”[4]。新课程改革所引发的教材观的讨论和转变,对于历史教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实现教材观的超越实属迫在眉睫。因此,即使经过多轮的循环教学,中学历史教师仍旧不能忽视历史教科书,反而要虚心认真开展研究,为以后顺利开展历史教学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进行历史教学和研究。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是中学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新课改以前,很多中学历史课堂都是“满堂灌”或者“一言堂”,主要由教师在讲台上讲授或者“表演”,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和各类考核任务,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由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与探究方式的学习。尽管当前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不能将此作为因循守旧或者不负责任的借口。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能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中学历史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也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很多有意思的想法,这时应该主动出击,不怕艰难困苦,积极开展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历史新课程和中高考特别注重吸收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表明中学历史教师要密切关注这些前沿动态,也许我们没办法跟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相比,但通过关注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可以在新课改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难想象一个从不关注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人,可以跟上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有好的历史教师,才会有好的历史教育。总体而言,现在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还是值得让人信任的,但也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升教师的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中学一线教师不妨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根据新课改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成长为一名让人放心的合格的历史教师。

参考文献:

[1]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内涵与成长路径[J].历史教学,2017(3).

[2]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7-3-23(6).

[3]陈志刚、翟霄宇.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7.

[4]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13.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新课程改革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