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文化惠民力度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

2018-05-07 10:31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8年1期
关键词:惠民群众农村

话题背景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各级政府都把文化惠民作为民生实事之一,旨在通过文化传递弘扬优秀传统,倡导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文明生活理念。近年来,自治区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持续开展,受惠农牧民群众20余万人;“流动数字博物馆”进沙漠、进牧区、进校园巡展,将历史文化送到百姓身边;被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每年下基层开展惠民演出7000余场。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逐渐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道风景。

网友声音

蓝蓝的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这几年,我越发感受到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戏曲辅导、乐器培训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服务送到了农村,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也让农民的心更亮堂了。

丝路花雨99: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应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通过文化下乡、文化惠民,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种子植入土壤,开花结果。

云云众生:送文化下乡给群众传授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协助他们加强队伍建设,鼓励他们挖掘本土文化,这种文化惠民是我们期待的。

高善峰:把一次性的“送文化”变成常态化的“种文化”,其实就是把文化变成民生,把文化发展变成民生工程,以文化权利的实现带给老百姓内心的满足和持久的幸福感,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老百姓的文化权利得以实现,我们的城乡便会书声琅琅、琴声叮咚、春意勃发。

媒体声音

人民网:目前,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最为需要、欠账最多的是农村。应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大水漫灌”“计划配送”的供给方式,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特点和不同农民群体实际需求,实行精准、有效供给。在公共文化设施上,既要建好,还要用好,现今存在着一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沉睡的现象,要唤醒这些沉睡状态的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光明网:文化下乡如何“活起来”?一方面,文化下乡走“按需定制”路线。唯有与“三农”相关的文化,才能赢得农民的喜爱与共鸣。另一方面,文化下乡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即便是贫困地区,也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文化内容太落伍、传播手段太陈旧,肯定是不行的。文化传承也好,文化交流也罢,都要讲究时代感和贴近性。类似农家书屋这样的文化基础建设项目或文化下乡工程,既要考量“建成率”,更要考察“落座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盘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比铺新摊子性价比更高。

猜你喜欢
惠民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多让群众咧嘴笑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惠民网:飞奔的社区O2O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