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余 静(碧桂园十里银滩学校)
探究是建立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上的,对于所要学习的主题,学生已经拥有许多相关的经验和原始观念,尽管这些观念可能是粗糙的或不太正确的,但学生绝对不是一张白纸。
在探究之前,教师应该探索各种方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前期评价。前期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提问,可以假设,可以游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比较实用的工具表。
K是Know的开头字母,即 What I know,表示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W是Want的开头字母,即What I want to Know,表示学生想知道什么;L是Learned的开头字母,即What I Learned,表示在探究过程学到的知识。
KWL表格适宜于整个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K-W-L三个阶段的情况一一罗列出来,师生之间能够达到很好的互动,便于掌握学生的学情。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探究“家庭”的时候,可以问问他们:“关于家,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将学生的答案写在小便笺纸上,贴在K这一栏;学生充分进行讨论后,老师继续问学生:“关于家,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把学生提出来的跟探究主题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贴在W这一栏;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W这一栏可以继续增加,然后把解决了的问题写上答案,并移至L栏。
图1 KWL表
C是Colour,学生可以用颜色表达自己的理解;S是Symbol,学生用标志或符号表达自己的理解;I是Image,学生还可以用图像表达自己的理解。
CSI表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可能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通过CSI表格帮助他们表达,CSI表也可以在中高年级使用,可以在探究初期使用,也可以在探究结束后再次使用,通过颜色、符号和图像了解孩子探究前后的变化。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在探究“冲突”的时候,有的学生开始用“红色”来表达,因为他认为冲突就是流血就是牺牲,探究结束后,他用绿色来表达,因为他认为冲突也可以和平解决,不一定要流血。
图2 CSI表
在探究的初期,探究资源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可以出示和探究有关的实物、图片、视频或书本等,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学生一般都会写出,“这是什么样的,我想到了什么,我想问什么?”
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在探究“信仰”的时候,老师给他们播放了一段“朝圣”的视频,学生在I see一栏写道:“我看到了很多人,在路上跪拜,有老人,有小孩。”在I think一栏写道:“我想到了一些信佛的人,在寺庙也会拜菩萨。”在I wonder 一栏写道:“这些朝圣者,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他们是在拜谁?……”
图3 I see, I think, I wonder表
W 表格是I see, I think, I wonder表的升级版,通过Looks, Feels, Sounds, Tastes, Thinks五个单词了解学生的经验和理解。
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在探究“水”的时候,老师把“天然水”“纯净水”“矿泉水”等饮用水倒入水杯中让学生观察,并写下自己的理解。通过W表格,老师了解到大部分的孩子都认为这三种水是一模一样的。于是,在接下来的探究中,老师增加用pH试纸检测水质的实验,让学生对饮用水产生兴趣,并用韦恩图记录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图4 W表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直接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搜集资料,另一方面,在观察、实验、解读或研讨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而获得,也就是需要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使用相应的调查表、访问表、参观表、实验表之外,也可以使用一些韦恩图、Y-chart来帮助学生探究。
用于显示元素集合重叠区域的图示。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对比区分同类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学生在探究动物的时候,可以用韦恩图来对比“鱼”和“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图5、6 韦恩图,又叫文氏图
在外出探究或参观的时候,根据需要,可以直接用Y型表来记录。例如在探究“光与声”的时候,让学生用纸卷筒听声音,学生说:听起来像呼呼的风声,像马桶冲水的声音,像风吹大树的声音……看起来什么都没有,感觉声音像个魔术师,像个隐形人……
而在探究结束后,老师们一般使用比喻纸、3-2-1 表等图表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图7 Y型表
探究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运用比喻的方式写下来,并列出原因。例如探究了“住宅”,老师可以问:“住宅好像什么?因为……”学生会写“住宅好像一所大房子,给我们温暖”。
这是非常适合学生用来总结的图表,例如学生可以写探究中最感兴趣的三件事;两个活动;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或一个愿望,或一个建议……根据探究的实际,帮学生设计。
图8 3-2-1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