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代词+都+不如”结构的量级及语用分析

2018-05-08 09:28邓嘉丽
现代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量级极值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通常认为“不如”句是典型的差比结构,且句中比较值“W”必须由具有积极语义色彩的形容词充当。当句中比较主体“X”由不定代词充当,表示泛指时,句子进入多项差比范畴。多项差比中必然存在极值,且极值可以是最高值也可以是最低值。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积极语义色彩和具有消极语义色彩的词语均可充当“不如”句中的比较值“W”。

关键词:“不如” 量级 极值 不定代词 比较值

关于“不如”句式,已有大量学者进行过多维度的分析。一般认为,“不如”为动词,用于比较,表示比不上(吕叔湘,1980/2015:102);能够同比较主体“X”、比较基准“Y”、比较点“D”、比较值“W”,组成“X(的D)不如Y(的D)W”的标准结构。其中比较点“D”和比较值“W”可自由隐现。当比较值“W”出现时,需要由带积极语义色彩的词语充当(唐厚广,1997;蒋静,2003);具有表示差比的量级特征。

当不定代词“谁”“哪(儿)”“什么”和副词“都”同时进入“不如”句时,比较值的语义色彩和句子的量级特征可以发生改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本文语料来自于CCL语料库、MLC语料库、网络及笔者内省。

一、句式结构分析

当不定代词“谁”“哪(儿)”“什么”和副词“都”进入“不如”句时,可以构成以下例句:

(1)墨墨根本没有女人气,谁都不如他男子汉。(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2)不过,最后我还是觉着哪儿都不如中国好。(1994年报刊精选)

(3)她觉得这一刻谁都不如李主任有权利,交給谁都不如交给李主任理所当然。(王安忆《长恨歌》)

(4)航母那么大,还给总统挤不出一间房吗,住在哪都不如住在自个的航母上保险。(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5)送什么都不如送健康。(新华社,2004年1月)

(6)那简直说是我们工资是最高的,干什么都不如干这个好。(黑马《惊世骇俗的劳伦斯》)

根据以上例句,在该类句型中,比较主体“X”可以由两类结构充当。一是不定代词“谁”“哪(儿)”“什么”,如例(1)、例(2)。二是由不定代词“谁”“哪(儿)”“什么”与动词等构成的动宾结构充当,如例(3)中的“交给谁”,例句(4)中的“住在哪”,例(5)中的“送什么”,例(6)中的“干什么”。

比较基准“Y”由与比较主体相对应的代词、名词或短语充当。如例(1)中,比较主体为短语“交给谁”,比较基准为相对应的短语“交给他”;例(2)中,比较主体为“谁”,比较基准为“他”。例(5)中,比较主体为短语“送什么”,如果把比较基准由短语“送健康”改为名词“健康”,句子的可接受程度会降低,并且可能出现歧义。例如:

(5)a.送什么都不如送健康。

b.送什么都不如健康。

例(5)b既可以理解为给父母送什么都不如给他们送健康好,也可以理解为给父母送什么都不如儿女们自己身体健康更能让父母感到欣慰。

句中的比较点“D”和比较值“W”可自由隐现。例(2)可增加比较点“D”,也可以隐藏比较值“W”。如:

(7)a.不过,最后我还是觉着哪儿的条件都不如中国的条件好。

(8)b.不过,最后我还是觉着哪儿都不如中国。

副词“都”在句中的作用有两项:一是表示总括全部,总括对象为表示任指的不定代词所表示的内容;二是强调语气,在语义上增强了比较主体“X”在比较点“D”方面比不上比较基准“Y”的程度。

在该类句型中,副词“都”不能自由隐现。当比较主体为不定代词“谁”“哪(儿)”“什么”时,副词“都”必须出现,否则句子不成立。例如:

(9)*墨墨根本没有女人气,谁不如他男子汉。

(10)*不过,最后我还是觉着哪儿不如中国好。

(11)*什么不如健康。

当比较主体为由不定代词“谁”“哪(儿)”“什么”与动词、介词等构成的短语时,副词“都”可以不出现,但会缺失“X”与“Y”差距大的语义特征。例如:

(12)送什么不如送健康。

(13)干什么不如干这个好。

二、量级范畴分析

事物之间量或者质的比较关系或结果可以形成量级,其中概念相近的量级可以组成量级范畴。传统汉语语法研究中多将量级范畴按照质的程度或量的多少分为平比、差比和极比,而当代学者在前人的观点之上提出将量级范畴分为平比和差比(刘焱,2004;许国萍,2007),其中极比可以看作是差比范畴的下位概念,即将比较主体“X”与范畴内除去“X”的其他项进行比较的情况,并可将这种情况称之为“次范畴的跨越”。(许国萍,2007)

笔者认为,“极比”这一下位概念的设置并不十分合理。如果在范畴内随机选取一个比较主体“X”与其他项进行比较,并不一定能够得出“X”是范畴内所有项中的极点这一结论。之前提出的“极比”实际上是将范畴内所有项进行比较之后,选取极值项作为比较主体“X”,再与其他项进行比较,得出“X”是范畴内所有项的极点这一结论。这一过程中实际进行了两次比较,“极比”实为第一次多项比较之后进行的、有确定结果的二次比较。

划分比较的类型可以有多种依据,如图1:按照比较结果的不同和比较项的多少进行的划分。这里的比较项是指范畴内进行比较的分组的数量,而不是参与比较的事物的数量。也就是说,当多种事物进行比较时,是构成两项比较,还是构成多项比较,取决于分组的数量。

根据图1,比较构成的量级范畴可根据比较结果的异同分为平比和差比两个次范畴,再进一步按照比较项数量的多少,将平比和差比分别区分为两项平比、多项平比和两项差比、多项差比,如图2。其中,多项差比中一定会出现极值,极值一定是进行多项差比的结果。

在现代汉语中,多数学者持“不如”为动词的观点,认为“不如”一词的语法化过程十分漫长,尚未完成向虚词的过渡,但由于使用频率高,学术界也认可“不如”句式是一个典型的差比结构。

“不如”句可以看作是通过对平比“如”的否定,表示事物在质或量上存在不同,同时加上由性质形容词充当的比较值“W”,进入差比范畴。进入差比范畴后,根据比较项数量的不同,“不如”句既可构成两项差比,也可构成多项差比。当比较项数量为两项,即比较主体“X”和比较基准“Y”均为有定的对象时,这时“不如”句进入两项差比范畴;当比较主体“X”采用不定代词或由不定代词构成的短语时,比较主体为任指形式,泛指其他所有对象与比较基准“Y”进行比较,这时比较项数量为多项,进入多项差比范畴,并产生极值。例如:

(14)小王不如小李好说话。

(15)谁都不如小李好说话。

例句(12)是比较主体小王同比较基准小李在比较点“好说话”的程度上进行比较,得出小王好说话的程度不及小李好说话的程度。这一句中比较主体“X”和比较基准“Y”均为单项,两项差比只能得出某一项的质或量超过或不及另一项。

例句(15)中的比较主体为不定代词“谁”,表示泛指除小李以外的其他所有人,比较主体为多项。这些人好说话的程度分别与小李好说话的程度进行比较,均不及小李好说话的程度。因此,小李好说话的程度是多项比较后得出的极值,即小李是比较范畴内最好说话的人。

同两项差比句式相比,“不如”句在进入多项差比范畴后,句式的语义转向更加突出比较的结果,即极值,而不仅仅是表现各比较项进行比较这一过程,因此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句意的表达同说话人的心理预期紧密相关。

这一句式中的副詞“都”表示对所有任指对象的总括,这同时解释了为何在这一句式中,副词“都”不能由“更”或者“还”替代。

(16)哪件衣服都不如这件衣服好看。

(17)*哪件衣服更不如这件衣服好看。

(18)*哪件衣服还不如这件衣服好看。

三、比较值语义色彩向消极转向的情况

唐厚广(1997)和蒋静(2003)认为“不如”句表达的是比较主体“X”在比较点“D”上,比不上比较基准“Y”,因此二者相比,“X”的比较值可以记作“-W”,“Y”的比较值可以记作“+W”。“X”不如“Y”,即“-W<+W”。为了满足这一条件,该句式中“W”只能为正值,语义特征要符合人们的普遍倾向和欣赏方向。因此在“不如”句中,“W”通常需要由具有积极语义色彩的性状形容词充任。例如:

(19)姐姐不如妹妹好看。

(20)*妹妹不如姐姐难看。

在例句(17)和(18)中,比较点“D”为外貌长相,其差比范畴根据人们的普遍倾向和欣赏方向来说,长相好看为正值,难看为负值,因此姐姐的比较值应为“-W”,妹妹的比较值应为“+W”,“-W<+W”,“W”必须是正值,所以只有性质形容词“好看”才能进入上句,而“妹妹不如姐姐难看”这样的句子是不被接受的。

但是,当句中比较主体“X”表示泛指时,比较值“W”可以具有消极的语义特征。例如:

(21)不过什么东西可怕,都不如人心可怕。(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22)“支付婊”事件,谁委屈,都不如用户委屈。(来自网络)

(23)在这宫中,谁都不如他心狠手辣。

(24)哪儿都不如这儿的条件艰苦。

根据语料库显示,具有积极语义色彩的比较值“W”和具有消极语义色彩的比较值“W”在进入“不定代词+都+不如”结构时具有不对称性,前者的使用频率高于后者。使用频率的高低与能否使用毕竟不是一回事,后者使用频率低,但绝非不可使用。笔者认为,这种不对称性是由句式本身、说话人的心理预期和交际原则造成的。

根据上一节内容,当“不如”句中的比较主体X由不定代词“谁”“哪(儿)”“什么”等充当时,“不如”句进入多项差比范畴。多项差比中一定会出现极值,极值是说话人心理预期之最,根据说话人心理预期的不同,这个极值可以在人们通常倾向的方向,也可以在人们通常不欣赏的方向。这是因为说话人在谈论对象某一特征或属性时通常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一般来说符合人们普遍倾向和欣赏预期的为正向预期,反之则为负向预期。但在具体的语境下,说话人可以临时调整心理预期的正负向标准。这时极值所在的方向随之改变,因此“W”的值可为正亦可为负。充任“W”的性质形容词可以是具有积极语义色彩的形容词,也可以是具有消极语义色彩的形容词。例如:

(25)那件最小号的衣服只能给小李穿,咱们班谁都不如她苗条。

(26)你就别再吃了,咱家现在谁都不如你胖了。

通常情况下,心理预期以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取向为基础。以当今大众审美为标准,对于身材的正向心理预期为“苗条”,负向心理预期为“肥胖”。例句(25)便是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使用的。说话人的心理预期为“身材苗条”,多项比较是以“身材苗条”为正向预期的极值项。小李身材苗条的程度高于班上其他所有人身材苗条的程度,即在以“身材苗条”为正向心理预期这一语境下,小李身材苗条的程度是所有比较项中的最大值,因此比较值“W”由“苗条”充当,具有积极语义色彩。例句(26)中说话人的心理预期为“身材肥胖”,多项比较得出的便是以“身材肥胖”为正向预期的极值项。句中“你”的身材肥胖程度高于家里其他所有人,即在以“身材肥胖”为正向心理预期这一语境下,“你”的身材肥胖程度是所有比较项中的最大值,因此比较值“W”由“胖”充当,与例句(25)不同,具有消极的语义色彩。

(27)你真是有公主病,谁都不如你矫情。

例句(27)中“矫情”一词带有强烈的消极语义色彩。以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取向为标准,一个人性格的正向心理预期通常为“豁达”“开朗”“乐观”等,负向心理预期为“矫情”“做作”“小气”等。但在例句(27)中,说话人的心理预期做了临时的调整,将“性格矫情、小气”作为临时的正向心理预期,多项差比中的极值方向随之改变,多项差比得出“性格矫情”程度的极值,因此比较值“W”由具有消极语义色彩的“矫情”充任。

前面谈到的多项差比中一定会出现极值,极值方向会随说话人心理预期方向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在多项差比句中,充当“W”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具有积极的语义色彩,也可具有消极的语义色彩。但有时也会有例外的情况出现。例如:

(28)就你有本事,我们这儿谁都不如你。

在例句(28)中,如果比较值“W”出现,则必须具有积极的语义色彩。

(29)就你有本事,我们这儿谁都不如你厉害。

(30)*就你有本事,我们这儿谁都不如你差。

而在例句(31)(32)里面,比较值w必须具有消极的语义色彩。

(31)他一上课就睡觉,班上谁都不如他懒。

(32)三十年了没见他请过一次客,咱小组谁都不如他小气。

上述例句中比较值W可由积极或者消极语义色彩的形容词充任的情况,多与句子的语境有关。在例句(28)中,已出现“你有本事”这样的预设,即说话人的正向心理预期为“本事大”,因此后面的句子必须符合前方预设的情况,即比较基准Y同比较主体“X”相比,应当是在以“本事大”为正向心理预期下,“有本事”程度的最大值,因此只有句子“谁都不如你厉害”是可接受的。在例句(31)中,语境预设为“他一上课就睡觉”,那么“班上谁都不如他勤快”这样的句子便是不符合心理预期的。

英国学者Leech曾提出交际会话中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其中包含一条赞誉准则,即在会话中要减少对他人的貶损,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具有消极语义色彩的比较值W在进入“不定代词+都+不如”结构时,多含批评、贬损之意,使句子不符合礼貌原则,这也是其使用频率低的一个原因。

四、结语

量级范畴可分为平比、差比两个次范畴,并进一步划分为两项平比、多项平比和两项差比、多项差比。其中进行多项差比时一定会出现极值,这个极值方向随说话人心理预期方向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根据比较项的数量,“不如”句既可构成两项差比,也可构成多项差比。当构成多项差比时,“不如”句中的比较值“W”便不再受两项差比中“-W<+W”这一条件约束,并且根据说话人心理预期方向的不同,比较值“W”既可由具有积极语义色彩的词语充当,也可由具有消极语义色彩的词语充当。

作者简介:邓嘉丽,女,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量级极值
通过函数构造解决极值点偏移问题
例谈解答极值点偏移问题的方法
极值点偏移问题的解法
构造函数解决极值点偏移问题
21连胜
极值问题新宠:极值点假设
也谈谈极值点偏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