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牧草产业发展对策

2018-05-09 11:23任波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草原工作站
中国畜牧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榆阳区草业种草

文│任波(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草原工作站)

一、发展现状

榆林市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土地面积7053平方千米。全区辖24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487个行政村,总人口49.8万,其中农业人口32.1万。近年来,榆阳区根据土地资源广阔、饲草料资源丰富、养殖条件优越、住户相对分散、广大农民群众有着悠久的养畜历史等特点,区委、区政府把以羊、猪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列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一大主导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榆阳区草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全区羊饲养量达226.4万只,其中存栏136万只、出栏90.4万只;生猪饲养量达108.6万头,其中存栏44万头;牛饲养量达8.01万头(其中奶牛0.8万头);家禽饲养量达207.4万羽。

大搞人工种草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和保证。为此,自2000年以来,榆阳区每年以完成人工种草20多万亩(水地种草1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一是抓长城沿线以沙打旺牧草为主的规模种草。二是抓以高产优质牧草为主的水地种草,引进示范推广种植新品种牧草5万多亩。三是抓牧草引种示范园建设,已建成示范园300亩,引进国内外优良牧草品种52种。四是项目带动,近几年,榆阳区积极争取实施了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退牧还草项目等,充分利用国家补助资金,推动榆阳区规模种草的发展,开展草产品的简单加工工作,促进了草产业的发展。

二、问题分析

1.产业规模不够大。当前,大部分规模种草户刚刚起步发展,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对周边农户还未形成有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农民组织程度低、经营管理较落后,千家万户的分散种植仍然是草产业的主体,尚未形成批量大宗商品输出的饲草规模种植基地,经济效益不够显著。

2.草产品加工规模小,深加工能力低。农民认为“种草不如种粮有保障”,除项目区外,农民种草只是为了受灾时或季节性牲畜的补饲,各家零星附带,自给自足,没有大面积连片种植。牧草收割后,不能进行技术加工制成草粉、草颗粒等草产品,产品结构单一,没有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不强。

3.牧草商品化意识程度低。全区经过各级政府的一定资金投入和草业工作者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工作,每年开展一定数量的人工种草工作。但是将草产品作为商品这种意识还不强,饲草利用还采用粗放方式,部分地方的过剩饲草没有被作为产品进行深加工利用或当作商品销售。

4.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区还没有一家专职的饲草营销公司。种植公司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组织,营销流通体系不完善,产品转化为商品存在断档,价格波动较大,销售渠道不畅,降低了草产业发展的质量。

5.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榆阳区支持发展草产业的财政资金主要靠争取国家项目,投入有限。同时,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信用担保较难,自身能力不足。再者,目前草产业效益不高,各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不强,制约了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牧草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1.畜牧业结构的转型。当前,榆阳区畜牧业结构不合理,以“青贮玉米+精饲料(豆饼等)”等方式为主。所谓的粮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是饲料安全问题。榆阳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玉米,而所产玉米90%又用于当地养殖业中,大型养殖场多靠外调玉米来发展养殖业。这种过分依赖饲料粮的畜牧业结构亟须转型,尤其是草食畜禽生产,应以人工草地和牧草产品为基础,逐步改为“优质牧草+低精料”日粮模式,减少对玉米和其他粮食作物的依赖。畜牧业转型后,优质牧草饲料的需求会增加,必然带动牧草产业的发展,提高牧草种植户的积极性。

2.适应当地的牧草良种和配套技术研究。榆阳区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牧草种植区域主要在北部风沙草滩区,占全区土地总面积75.1%的为沙质土壤,种植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在榆阳区发展牧草产业,必然对草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要求不一样。筛选最适合于牧草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和牧草种子生产技术,组装、集成和熟化技术成果并建立示范基地,带动辐射周边地区草业的发展,是发展牧草产业的技术保证,也是推动牧草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建议

1.增加投入,扩大人工种草面积。草原畜牧业已成为榆阳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要促进草畜平衡发展,减少养殖数量已不太现实。应加强人工草地建设,扩大人工种草面积,把发展人工种草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结合退耕还草和京津风沙治理工程,建设高产饲草料基地,支持和鼓励农民平衡发展种草养畜。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人工种草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人工草地建设步伐,购买草种或对农户小块种草予以财政补贴,让农民积极开发荒山、荒坡、二荒地、轮歇地种草,扩大种植面积。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要尽可能扩大退耕规模,引导农民种草。这样才能满足人工种草的需求,奠定草产业发展的基础。

2.扶持牧草产业中的典型模式。牧草产业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企业、种植大户等牧草优势团体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牧草产业体系建设中,必须建立和扶持典型代表。例如,在人工草地建设中加大建立示范基地的力度,使之推进周边人工草地建设的进度;在草业企业中推出典型企业代表,推广其成功经验和模式,如推动规模种草企业实现粮草轮作,合理和有效地利用土地,从而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种植户中扶持典型大户,从而带动其他种植户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草畜配套技术,推出一批草畜结合模式,加快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3.草产业与畜牧业相结合,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综合发展之路。规模化种植是草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要依靠生产基地的建立来实现,基地应有较为优越的基础设施和标准化的生产能力。在项目区,应建设大面积的连片草场;在非项目区,以户为单位组织生产,形成草专业村、专业户的产业格局,形成应有的规模。在市场的引导下,通过典型示范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吸引区内外资金投资草业开发,建成一批草业开发实体和牧草种植基地,实现草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加强草产业与畜牧业的结合,可充分利用对畜牧业的扶持资金,强化养殖业中的饲草利用,如可将扶持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其养殖场订购优质饲草,这样既可拓宽饲草的销售渠道,又可提高肉食品的品质,保障畜牧业的安全。

猜你喜欢
榆阳区草业种草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陕西榆林榆阳区:盘活伙场资源 拓宽增收渠道
青海草业
宁南山区草业机械化推广应用策略
榆阳区文化馆:“魅力榆阳 多彩非遗”榆阳区首届泥娃娃节系列活动
致力草学,推进草业,共创辉煌
——庆祝湖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建系20 周年
草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节日“种草”
美容须防被“种草”
追赶超越看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