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的做法

2018-05-09 11:23王寿辰山东省即墨市田横镇人民政府
中国畜牧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园区标准化农产品

文│王寿辰(山东省即墨市田横镇人民政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打造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

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营销合作为突破口,全面落实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推进措施,稳粮、强畜、优菜,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1.树立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调优调顺农业产业结构。经济学家文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突出优质粮、草畜等主导产业,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1)优质粮食产业。坚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定产能,提升水稻品质,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粮饲兼用面积。

(2)草畜产业。加大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基础母畜扩群增量和草畜基地建设等工作力度,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建设畜牧节本增收示范点。加强合作,将清真牛羊肉产业优势与创新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畜牧产业升级。鼓励养殖龙头企业引领与外地企业开展强强联合、政企合作,实现跨区域发展。

(3)休闲农业。围绕城乡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新消费、新需求,打造两小时观光、休闲、体验、创意农业圈,鼓励企业拓展农业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生态涵养等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2.发挥现代园区载体、主体作用,提升农业有效供给能力。突出农业标准化生产园区载体、企业市场主体作用,释放发展潜能、激发活力,培育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经济学家刘彦海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新需求,以“现代农业+互联网”为目标,加速智慧农业技术装备的应用。

(1)加快农业园区改造提升。做大做强省级园区、提档改造市级园区、高标准配套县级园区,形成主导产业全覆盖的现代农业标准化园区体系。种植类园区,加强田头预冷、分级、包装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现有高效设施大棚的升级改造,示范推广装配式移动新型大棚建设。养殖类园区,逐步扩大园区规模,鼓励园区推行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在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实现增值。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园区,采取合作、土地流转等方式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向上游原料拓展。

(2)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紧跟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鼓励直接面向餐桌提供商品的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专业大户和普通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吸引区外涉农企业到当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外资嫁接等途径,从生产经营、产业经营向资本经营发展。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工作,围绕优质奶产业、牛羊肉等条件成熟的产业发展联合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四星级家庭农场,创建市级示范合作社、三星级家庭农场。以合作开发电商配送和直供模式为引领,大力探索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鼓励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力争实现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

(3)积极探索“1+X”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发展PPP、众筹等新模式,建立现代农业招商引资新机制,加强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园区经济效益。

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工程

重点围绕设施园艺、草畜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依照“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准、市场有监测、质量有保障”的原则,采取“先建设实施,再申报验收,后奖励支持”的方式,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培训推广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三个关键环节的实施,着力加强现代农业标准化基础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向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1.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以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监测为基本,推行优良品种和技术示范方面遴选机制,率先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方面建立健全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各个环节的农产品标准体系,组织专家引导龙头企业制定完善的设施园艺、肉牛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种植规程,建立田间档案,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启用农产品监测点,增加“三品一标”认证品牌的数量。

2.高标准配置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引领作用,将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与无公害认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生态观赏农业园、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建设规模化、管理制度化、生产标准化、产业安全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活动,实施各级农业标准化项目,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按照“一个产业、一套标准、一个实施方案、一个品牌载体、一个工作班子、一个新型经营主体、一套物联网技术”的“七个一”要求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工作。

3.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深入挖掘农业资源,推动农产品认证工作、名牌评选工作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加大无公害产地认定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整合农业品牌,打造公共品牌。积极鼓励行业协会、经营主体打造自主商业品牌,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与多类商业企业竞相发展。支持乡镇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绿色市场认证工作,全力实施有机产品认证行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4.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优势,完善以四季鲜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为主、乡镇(园区)监测点为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建设,全面建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的例行监测体系。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登记制,探索建立主体管理、二维码包装标识、信息采集、索证索票、市场准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流通市场为重点,建立健全产销合作机制,通过对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储运、分销的全过程、各关键点进行信息记录和监测登记制度,实现快速可追溯查询,完善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可追溯管理体系。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工程

以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低耗、绿色、生态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1.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划定基本农田、饮用水源地、森林、基本草原和湿地五条红线,将各类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之内,严格限制开发生态功能区、脆弱区。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加强战略性资源管控,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产业融合、土地治理及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等项目,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全面畅通灌排体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全面完善沟、渠、田、林、路、庄高标准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农村洁净水源、水源地保护、水厂管理、水库管理等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差、饮水难的问题。

2.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施高效节水工程,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化肥、农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减量化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程及绿色防控工程。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8%以上,畜禽类粪便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用残膜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推进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建设。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对秸秆还田、深松耕、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应用的支持力度。配合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打造绿色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示范推广玉米地养鸡等种养结合模式,综合应用生态种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为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打造示范样板。

4.优化循环经济的空间布局。支持企业(养殖场)投资建设农作物秸秆、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综合应用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等农艺措施,提升耕地质量。以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和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体制创新改革试点项目为引领,完成秸秆还田工程;建设秸秆肥料化生产基地,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杜绝秸秆焚烧。采取股权合作方式,捆绑使用生物质秸秆循环生产站,回收利用果树、杂树枝条;以循环示范项目为主,循环回收利用设施农业番茄秧、辣椒秧等制肥;以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为主,循环回收利用农作物其他秸秆制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

5.打造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样板。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抓好基础免疫和疫情监测,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食料监管和畜禽屠宰监管;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合理布局,对水源地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实施关闭搬迁,对禁养区外的养殖场逐步进行标准化改造。

四、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农业发展动能转化,促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以上。

1.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需求。积极争取育种、科技计划、成果孵化专项支持,解决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的瓶颈,实现科技与生产应用的紧密结合,重点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智慧农业装备、草畜一体化、产业融合和农村环境治理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攻关的重大突破。

2.加速成熟技术的转化应用。建立主推技术、主导品种遴选发布机制,支持农机推广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实现双向选择。聚焦农机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农业发展的需求,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积极争取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3.培育现代农业主导力量。以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提升、招凤还巢行动”三大工程为带动,鼓励更多的农民变市民、农民转化为职业农民。深化户籍改革,落实住房保障、低保救助、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对进城落户后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农民给予经济补偿,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改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扶持方式,由补培训机构变为补个人,降低初级资质补贴标准,提高中高级职业资格证补贴标准,大幅提高重点劳务经济行业资格证补贴标准,打造一批劳务品牌,抢占劳务经济中高端市场。推行职业农民资格认证管理制度,新建农民田间学校,在产业集中区配备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培养、培训懂技术、会经验、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社会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就业,创办领办企业,或与当地经营主体共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组织,为农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4.加快农业数字化进程。大力开展智慧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建设设施园艺、畜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实现对种养殖、加工、检测、流通、营销等环节提供一体化的数据服务,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集中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基地)范围内选取农业园区开展智慧农业建设试点工作,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逐步按园区实现智能化管理。种植业,完善土壤墒情监控、生长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检测预报防控等系统,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劳动力的物联网技术。畜牧养殖业,完善养殖环境智能监控、动物健康管理辅助系统,推行精准饲喂、在线动物疾病、二维码识别、水质监控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将农机作业融入物联网系统,提升农机作业效率。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商品流通和产品质量监管领域的应用,发展更快速度、更短距离、更少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依托政府公众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立农业信息供求平台,完善政策法规、供求信息、实用技术、价格行情、名优品种、产品推介及专家名录、气象预报等服务功能,为农村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加快区、市资源共享对接,搭建“智慧农业服务云平台”,实现农业物联网服务监管及生产应用建设的统一展现、统一调度、统一集成,激活益农信息服务点,在全国平台统一登记注册。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沟通协调,实现无缝对接。

5.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实施“现代农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电商公司运营和政府购买公益性农村信息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为引擎,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打造农产品、农业休闲旅游商品网上营销平台。整合资源,推动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造提升村级农家店、供销社网点、邮政网点,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互通,推动物流体系延伸到乡、村组。制作推广农产品生鲜储物柜,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猜你喜欢
园区标准化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标准化简述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