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及相关贫血原因探析

2018-05-09 02:51李明瑛郑志燕聊娜娜
当代医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营养性辅食缺铁性

李明瑛,郑志燕,聊娜娜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属于临床儿科常见病之一,其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最高,持续存在的贫血状况会严重影响儿童体格健康,并对其智力发展产生抑制,降低其免疫力,最终继发其他疾病,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对患儿成长发育形成非常消极的负面作用。由于其病症在不同儿童之间的特征各有差异,只有将诱发病症的关键性原因辨别出来,才能制定科学适宜的治疗方案,保证儿童健康成长[1]。本文选取700例接受系统调查的婴幼儿作为观察对象,现作以下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本中心儿童保健门诊的700例接受系统调查的婴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80例,女320例。年龄6个月~1岁者365例,年龄1~2岁者215例,年龄2~3岁者120例。入选儿童的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所在,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血常规检查方法 采集所有入选儿童的耳垂血,通过多项目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查血常规情况,以《儿科学》[2]中的有关标准为依据,其中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显示为90~100 g/L时,判定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显示为60~90 g/L时,判定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显示为30~50 g/L时,判定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显示≤30 g/L,判定为极重度贫血。

1.2.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方法 完全符合WHO及我国小儿血液组制定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相关诊断标准,则确诊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3],具体临床表现为:①血液检查结果显示,MCHC、MCH、MCV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②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显示≤110 g/L,6个月以上的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显示≤110 g/L。

1.2.3 辅食添加情况 在对儿童进行体检时,需向其家长询问婴幼儿辅食添加情况的相关信息,有无添加米糊、菜尼、蛋黄等辅食。在婴幼儿出生4~6个月时若家长为其添加了辅食,则判断为辅食添加及时。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不同年龄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检出情况进行观察;②对不同程度贫血情况百分比进行比较;③对不同喂养方式和不同辅食添加情况时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患病情况比较 6个月~1岁婴幼儿组、1~2岁婴幼儿组、2~3岁婴幼儿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8.77%(105/365)、20.93%(45/215)、14.17%(17/120),经统计比较,6个月~1岁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1~2岁婴幼儿组和2~3岁婴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患病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revalenc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2.2 不同贫血程度比较 700例婴幼儿中,未检查出极重度贫血和重度贫血患儿,共检查出450例中轻度贫血,百分比为64.29%,120例中度贫血患儿,百分比为17.14%。

2.3 不同因素影响下患病情况比较 不同喂养方式的影响:母乳喂养贫血患病率为13.33%(52/390),人工喂养贫血患病率为15.48%(48/310),经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辅食添加情况的影响:添加不合格引起的贫血患病率为30.77%(64/208),添加正常引起的贫血患病率为37.60%(185/4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因素影响下患病情况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reval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3 讨论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其属于小儿群体“四大营养症”类型,是当前婴幼儿疾病防治的重点。相关研究发现[4],该病与早产、先天性储铁不足等铁摄入量不足等存在密切关系,由于胎儿从母体中无法获取充足的铁,致使出生后铁摄入量严重不足,婴幼儿时期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会相应的增加铁摄入量,若铁摄入不足,则会直接影响婴幼儿健康成长,甚至引起铁吸收障碍等不良情况。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与婴幼儿家庭因素关系密切,其中喂养习惯的不同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相关文献报道[5],家庭经济条件越差,该病的患病率越高。对其患病原因进行分析,其中一个因素是日常饮食不恰当,另一个因素是患儿家长对贫血疾病和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较少。若想对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进行改善,就必须做好其家长对保健知识的宣教指导工作,提高其重视度,并对成长过程中,婴幼儿缺少的营养进行及时补充。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6个月~1岁婴幼儿患病率明显高于1~2岁、2~3岁婴幼儿,分析可能是婴幼儿年龄越小,营养补充的难度越大,故大大增加了患病的危险。另外,在贫血程度比较上,轻中度贫血占比为64.29%,中度贫血占比为17.14%,这充分说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轻中度贫血为主,纠正起来比较容易,在这一阶段要做好科学指导和规范性的临床治疗,使患儿病情逐步改善。在不同喂养方式和不同辅食添加情况比较上,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正常添加辅食的婴幼儿患病率略低于辅食添加不合格婴幼儿的患病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可能是本组研究样本较少导致的,需临床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和证明。

加强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科学预防及早期诊治,做好辅食添加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尽量选择母乳喂养的方式,因为相比于人工喂养牛奶等,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更高,且母乳作为最理想的婴幼儿天然食品,营养丰富且充足,婴幼儿消化吸收良好,再加上母乳中含有的多种免疫物质,会对婴幼儿形成保护功效,提高其免疫力,降低体内铁流失发生率;②进行喂养科学指导和宣教,如果婴幼儿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或只能予以人工喂养,需要将含有丰富铁剂且吸收率较高的辅助食品及时添加进去;③将适量铁剂适当的添加在婴幼儿食品中;④针对早产儿,特别是低体质量的早产儿,在出生1~2个月后需要及时补充铁剂。除此之外,要对婴幼儿家长进行集体性的营养知识的学习指导,开展专题讲座,对如何添加辅食和保持膳食平衡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纠正其以往错误的或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及时并正确的为婴幼儿添加辅食,保障婴幼儿各方面的营养需求都可得到满足[6-7]。

综上所述,6个月~1岁是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高发时期,以轻度贫血为主,家庭因素及不同喂养方式是主要原因,科学合理的改善措施,可对病情恶化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麦文英,谢笑英,廖桂桃,等.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114-115.

[2] 杨源,赵艳.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1):123.

[3] 黄秋红.儿童保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J].医学信息,2014,38(14):108.

[4] 陈映雪.儿童保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及相关贫血原因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56.

[5] 陈俊伟.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监测结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2,2(11):395-396.

[6] 孙向华.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及原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7,25(2):35-36.

[7] 董玲.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及原因分析[J].饮食保健,2017,4(3):285-286.

猜你喜欢
营养性辅食缺铁性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七十九)——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钙剂联合维生素D3治疗儿童中重度营养性佝偻病的临床观察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宝宝教你判断辅食何时添加
辅食大作战
严鲁萍教授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的经验
仔猪缺铁性贫血的综合防治
分龄宝宝辅食添加指南
151例蒙古族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宝宝第一口辅食先别吃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