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宪政思想

2018-05-09 10:55尚书
卷宗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民素质专制宪政

摘 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毕生都在探索中国的宪政之路。曾提出很多宪政救国的方案,如君主立宪,开明专制,虚君共和,明主共和。但是宪政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思想。而且要平稳的过度到一个富、开明的国家。

关键词:梁启超、宪政思想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认为此时的国民素质不足以实行君主立宪。因此他提出了以下主张:畅民主,设议院;开民治,兴民权;这一时期梁的宪政思想是以君权为主,民权为辅。而并不是像英国,国王只是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民权的设立只是为了纠正君权的失误。而并不是实施真正意義上的民权。从这一点上来说,他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仍然不能脱离改良派的思想。但是,他对民权的倡导却是改良派所不能比的。更重要的是,梁启超抓住了当时民智尚不能实行君主立宪的事实。他构想了责任内阁制,以抑制君权,这个思想比改良派更为超前。

第二个时期是梁启超流亡时期的宪政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直到1912年回国,这一时期的梁对宪政思想做了充分的整理并逐步走向成熟。他完整的提出阐述了君主立宪思想和实行开明专制的主张。同时他认为革命对国家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破坏很大。因此他旗帜鲜明的反对通过革命达到明主共和。开明专制作为从君主专制到明主共和的过度,是梁启超对当时国情的深刻分析和把握下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反映了梁启超在宪政道路稳步推进的思想。

第三个时期是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及民国初期的宪政思想。当辛亥革命胜利的时候,清王朝已经被推翻,此时的梁转而支持民主共和。梁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能实行美国的联邦制,而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保证宪政的实施。所以梁选择与袁世凯合作,寄希望于袁世凯可以实行开明专制。后来效力段祺瑞政府也是这个目的。然而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段祺瑞的腐败使梁的思想完全破灭。

第四个时期是梁退出政治舞台之后对中国宪政道路的反思。1918年梁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欧洲游学。在游历的过程中,梁启超充分考差了欧洲的政治制度和国民素质,对国情和宪政思想作出了评价。他反复说明中国政治的进步的关键在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改变他们的政治行为。他认为民主政治的关键在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是以美英为模版,力求在中国当时水深火热的环境下探索出救国救民的道路。使中国富强独立是他的出发点。即使到了今天梁的宪政思想任然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梁对中西文明的态度是中肯的。他提出中国的宪政思想是像西方学习的,具有非内生性。如何对待西方文明自然是重中之重。梁认为中西文化实际上是互补的,他反对西方的文化仅仅是技术的优势。他认为西方的宪政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模式都值得学习,批判当时认为中学仍胜于西学的观点。同时也批判当时醉心西学,将中华文明视为糟粕的风气。他提出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西学想中学各有所长,应当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当今我国正在进行新文化建设,如何对待中西文化梁启超的思想自然大有参考价值。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他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的历史的情况下方是正确的。粱启超对与恩格斯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在引进西方的宪政制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价值观,更要重视对国民性的改造。此外,他重视到中国和西方的国情差异,在制度文化上照搬西方是行不通的。梁启超认识到适应国情适应时代的重要性这是当时是难得的。梁意识到提升国民素质是实行宪政能否实现。因此他重视国民性的改造,这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而要提升国民素质,首要条件就是改善民生,不改善民生任何形式的民主都如同流沙建屋。正如巴特摩尔指出:“尽管在不发达国家中精英集团蕤至领导者个大名声曼赫——在一定程发上这是与普通老百姓形成鲜明的对比——归根结蒂,单凭这些精英和领袖的行动还不足以决定他们所参加的发展进程的形式并使这种发展获得成功。当然,糟英和领袖人物一定是出类拔萃的,但是这还不够他们还必须真正代表占人口大多数的社会阶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再次,对梁启超的循序渐进的政治变革主张,不能一概否定。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当时人物的评价不够客观,以往的改良派也好,立宪派这些称谓或多或少都有贬义。其实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中国的富强独立,只是手段不同。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并不是评述谁功谁过。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从当时的国情来看,中国并不具备发展宪政的条件,首先是没有法制基础。中国有法律基础的时间源远流长。但真正的法制建设要追溯到民国时期。在此之前是漫长的礼治和德治。强调的是伦理教化道德灌输。这与现代的法律思想不可同日而语。没有法制,那么宪政就是痴人说梦。没有法制的背景,对宪政的理解还是不能跳出以前民为贵的老套路。进而更加不能说分权制衡,三权分立。清末搞的立宪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之后袁世凯更是直接复辟。从更深远的来说。当时中国缺少宪政索不可或缺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这个原因是最根本的,是中国不能实施宪政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土壤是不能孕育出宪政的果实的。事实上中国的独立历史就是一部求富求独立的历史。但是中国的近代史道路恰恰是走了弯路。从洋务运动到后来的五四运动。中国自强史是由开始的学习西方的技术到西方的制度最后学习西方的思想。这就像一匹病马跑不快,但是主人却以为是马鞍不好,而不去医治病马。可以说梁很好的把握住了关键所在。要先富强学习了思想,再谈宪政。

梁的思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握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具有深刻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名族主义倾向,对外反对列强的侵略。他敏锐的把握到了列强由资本主义像帝国主义过渡。因此提出了以国民之力,抵他人国民竞争之来侵。1903年以后,梁启超更是特别强调加强国内的团结,以免在日趋激烈的外境中给列强以可乘之机。此外他对革命者所认为的革命不会让列强干预的论调进行了批判。戊戌以前,粱启超就对传统政治“以独术治群”的专制特性提出了批判,流亡日本后,因确立了“国民主体”论,他明确将近代国家与传统形态的国家严格区分开来。他说:“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自治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以此衡鉴历史,可见几千年来,中国实际上只有朝廷的更迭,而无国家的进化。据此,他猛烈批判了传统的“家天下”观念和植基于这种观念之上的专制王权统治。他指出,一向被视为中国古代民主制度典范的禅让制是“以国家为君王所有物”而“私相授受”,实开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之滥觞。而此后,“数千年民贼既以国家为彼一姓之私产,于是凡百经营,凡百措置,皆为保护己之私产而设,此实中国数千年来政术之总根源也。”国会请愿运动后期,他甚至公然号召民众“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良政府”。一言以蔽之,在辛亥前十多年中,梁启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是始终一贯的。

总之,在近代中国社会愚想酌演进之链生,粱启超的宪政思想上承戊戌前有识乏士传输近代西方宪政观念之余绪,下启肇衷革命民主然和国创建实践之兆端,对推动近代中国宪政问题的理论探讨、实现宪政理论的进代转型和名族国家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侈题。

作者简介

尚书,男,19910630,汉族,研究生,西华大学,610039,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国民素质专制宪政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民素质研究的新突破
——评《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
“专制”与“民主”
论晚清宪政运动与民治精神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科学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关于国民素质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宪政视野中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
批评与赞美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