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与实践的思考

2018-05-14 11:23田福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田福来

摘 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同时在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也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梳理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结合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突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十分关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全新时期与关键阶段,如何在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审视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根基,有着不可再生性与不可替代性的特征。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留下了诸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总量非常大,分布广泛,资源多样,保护任务极为繁重,文化遗产保护也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立法,通过设立与完善专业职能机构等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奠定根基。同时,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工作方针,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截至目前,我国已开展3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以及1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摸清了我国文物资源的总体情况,构建起了中国文化遗产清单制度。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展大量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如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提升工程、正定古城工程、承德避暑山庄保护工程等。总体来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成就,文化遗产多层次保护体系也已形成,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经费、人力投入也日益重视[1]。但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受到较大冲击。如何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2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突出问题分析

历经数年探索,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不小成效,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但在保护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对文化遗产保护认知不到位,对文化遗产内在价值挖掘不充分,对其文化价值、人文精神、核心思想的阐释缺乏深度。部分地方将文化遗产价值与经济价值划上等号,把文化遗产视作摇钱树,为经济效益而牺牲遗产保护。这也导致诸多地方文化遗产因保护性破坏而陷入消亡的困境。其次,部分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一些文物遭受严重破坏,火灾、地震损害等隐患仍然存在。文物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无法杜绝,如近年来发生的北京明十三陵失窃案、河北清东陵文物被盗案等,都引发了极大反响。部分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较差,容易遭到毁坏。再次,文化遺产保护工作同社会经济融合有待进一步提升,文物资源与非物质遗产的活力不足,促进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途径较少。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难以找到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逐渐被遗忘,失去发展空间,人才断层,面临传承危机。最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管理能力有待提升[2]。虽然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日渐完善,但一些地方落实不到位,且现行机构以及人才队伍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文物保护工作需求。同时,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机制缺乏,导致参与深度与有效性亟待提升。

3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路径

3.1 统筹规划,保有所值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在于保护利用,保护的目的在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教育熏陶等功能。这也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统筹规划。首先,应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避免分散管理、多头用力,在经费投入、项目实施等方面实施统一管理,推动保护机构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为保护工作开展创造坚实基础。文物保护上,建立与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加大追责力度,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活动。加强依法保护,将文物保护等相关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同时应做到科学界定,构建起科学的文化遗产界定、甄别体系,做到保有所值。其次,应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政策实施情况的检查,重点检查梳理各级政府在文化遗产管理资金支持、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将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列入各级文化部门日常工作当中,切实做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3.2 创新体制,拓宽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日渐提高,这也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面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的现状,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创新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激发文化保护与发展利用活力,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实施PPP模式,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政府控股国有企业,对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与管理开发,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产业化挂钩。文化遗产属于人民群众,因而也有必要拓宽保护途径,改变政府单一保护模式,引导公众参与,使全民承担起文化保护重任,促进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合力。如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的走红则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引导工作的有益探索。这档节目将纪录片、舞台剧以及综艺等节目类型融于一体,使文化遗产的故事走向大众,实现创新性宣传,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再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虽只有短短三集,但一经播出便吸引数万名观众报名自荐参与故宫修文物工作。未来也应积极通过此类形式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激发公众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3]。

3.3 科学保护,合理开发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只是工匠式修复,更需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评判,借助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支持。因此,这也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利用科技力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并走入普通百姓生活。例如,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文物修复,通过VR、AR等数字化技术提升文化遗产展示力度。同时,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之上应合理开发,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正如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所说:“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应推进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如提升公共博物馆开放服务质量,民营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对外开放等,让更多文化遗产资源走近大众。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如基于文化遗产资源寻找灵感,开发文创产品,将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内核展现出来。也可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融合,统筹利用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产业升级,通过与产业、产品的密切配合,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4 结论

总而言之,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渐重视,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文化遗产既应当加强保护,也应促进合理利用。既要文化传承,也要经济效益;既需要国家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也需激发公众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够使文化遗产保护好、“活起来”,进而造福社会与人民。

参考文献

[1]张红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对策思考[J].魅力中国,2017(13):82.

[2]贾云飞.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困境[J].人民论坛,2017(8):136-137.

[3]霍秀媚.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J].探求,2017(3):129-130.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