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使用特点趣谈

2018-05-14 07:40牛潇昆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言美

牛潇昆

摘 要: 外语学习和使用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学得好又用得好,实非易事。外语学习者在潜心学习的过程中,对中西文化的特点和不同的语境要求应细心体会、多多咀嚼,在语言运用方面才会避免出现语用失误。本文从意象转换、译闻趣事、译法不拘一格、追求语言美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学习者在用外语进行文化交流时,绝不能忽略语言和不同文化语境的关系。

关键词: 意象转换 译闻趣事 译法多样 语言美

一、英汉互译的“意象”转换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谁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译”。说到翻译,简而言之,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实际上,它包含两层任务:一个是表层、字面的信息传达,而且应该是准确的信息传达;另一个是兼顾语言形式本身的深层意义传达。表层意义通常指的是利用语言中相应的词汇和句法转换语义,强调字面意义的等值;深层意义传达指的是深层意象的合理转换,換句话说,就是将原文的含义和寓意等值翻译为译文的含义和寓意。请看以下这些成语,它们在深层意象的转换方面非常典型:

英语“Love me, love my dog”,汉语译为“爱屋及乌”;“Teach fish to swim”译为“班门弄斧”;“Kick down the ladder”译为“过河拆桥”; “Spend money as water”译为“挥金如土”;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译为“挂羊头卖狗肉”;“Tread upon eggs”译为“如履薄冰”;“Drunk as a sailor”译为“烂醉如泥”;“Black sheep”译为“害群之马”;“The apple of ones eye”译为“掌上明珠”;“As timid as a rabbit”译为“胆小如鼠”; “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译为“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duck to water”译为“如鱼得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显然,以上这些成语都不能直译,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用的“意象”不一样。在译文中,都把原文的“意象”做了相应的转换处理,换成了汉语读者能够认同、接受的“意象”。英、汉民族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其文化差异会导致人们使用不同的“意象”传达同样的象征性含义。为了实现形象功能等值转换,学习者或译者要对“意象”做灵活的转换。英汉互译时的“意象”转换,实际上是翻译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

翻译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在两种文化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处理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译者在熟悉两国语言文化的基础上通透地理解自己面临的文章或者要译的惯用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及要传达的感情,从而准确又恰当地译出那种应有的“意象”。再比如:“Man Friday”,应译为“男忠仆”、“男随从”;“Girl Friday”,可译为“得力助手”(尤指女秘书)。这是因为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逊把在星期五遇到的一个黑人奴隶叫作“Friday”,因此,“Friday”就被赋予“忠仆、随从、助手”的意思。倘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不了解其中的故事,恐怕就不会想到“Friday”原来是这个意思。还有一个惯用语,“MAN BITES DOG”,西方人常以此戏谑一些畅销报纸,认为它们经常登载一些类似“狗咬人”的事件来哗众取宠。这个惯用语来自于“When a dog bites a man, thats not news. But when a man bites a dog, thats news.”一文。对语言中这些有趣的现象,甚至对整个翻译,杨绛先生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译者所从事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仆二主”,即译者相当于一个“仆人”,不仅要忠于原著这个“主人”,还要忠实于读者这个“主人”。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著及其作者,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内容、风格准确地传达出来,又要想着译文的读者,译出的语言应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所有这些技巧都是不同文化语境要求的。

二、语言使用要考虑到不同的国度和文化语境

历史上有的人虽然是名人,却也有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而取得不良效果的趣事。如,英国大文豪狄更斯有一回在美国主持一次演讲,他说:“I can see many homely faces here...”(我在这里见到许多诚恳、真挚的面孔。)话音未落,听众脸上顿生愠色,有些人竟然悻然离席。为什么?问题就出在“homely”这个词产生的歧义——狄更斯本意是想用这个词表示“诚恳、真挚”,在英国英语中这样说没问题,但是在美式英语中,“homely”则含有贬义,即“形秽貌陋”(ugly, not attractive or good-looking)。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听众会当场退席。可见一个小小的用词不当,竟然引出了一场莫名的误会。面对这些语言上的歧路,外语学习者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当然要注意,不能由于粗心大意而忽略文化语境问题,不能由于不谨慎而误入歧途。

再比如,英语中表示不同颜色的词都各有习惯用语,但部分颜色词早已失去它们的本义,如今它们多用来表示人的某种心情、心态。如:“Her cruelty to the children makes me see red.”(她虐待孩子的行为让我非常气愤。)“They looked yellow at that time.”(那时他们流露出嫉妒的神情。)“How am I? In the pink, my dear chap.”(我的身体怎么样?非常健康,我的老朋友。)这些例子说明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它们已经不再单纯地表示颜色。

另外一个例子,意大利某服装店在其橱窗外面挂上了一则醒目的英文广告:“Dress for street walking.”没想到被人误解为“本店出售‘妓女服装”。本来商店的原意是指“本店出售street dress(街头服饰,即休闲服之类的)”,但广告上误用的“street walking”在美语中却是指“妓女”,正因为如此,这则广告就不能不令某些美国游客瞠目结舌。

其实这种闹笑话的例子在现实中也有不少,说明外语中的某些表达方式或习惯用语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学习者要多用心,使用时一定要谨慎有加,要考虑到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否则便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语用失误。

三、一词多义,译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词汇的核心是词义,但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词义的发展和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由于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同一个词,有时在不同语境下,其意义也会产生变化。如,“great”,其基本意思是“伟大的、大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却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含义,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用,仿佛这个词的含义可以包罗万象,什么都可以表示。例如:

1.Great power(强国)

2.Great with anger(愤怒)

3.The Great Wall(万里长城)

4.The great world(上流社会)

5.A great baby(一个孩子气很重的人)

6.Things are going great.(事情进展顺利。)

7.He is a great reader.(他酷爱看书。)

8.She is a great lady.(她是个贵妇人。)

9.He is a great scoundrel.(他是个十足的恶棍。)

10.They are trees of great age.(它们是古树。)

11.He comes from a great family.(他出身名门。)

12.He is great on the subject.(他精通这一科目。)

13.Her marriage was a great occasion.(她的婚礼场面盛大。)

14.The goalkeeper is of great statue.(这位守门员身材高大。)

15.Mr. Smith is great at golf.(史密斯先生的高尔夫球打得很出色。)

16.The story happened a great while ago.(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

17.We had a great time at the party.(我们在宴会上过得很愉快。)

18.The great majority of masses are for him.(绝大多数群众支持他。)

19.The report he made was of great importance.(他做的报告非常重要。)

20.He continued to work despite the great pain.(他忍着剧痛继续工作。)

21.He wrote down the date in great detail.(他极为详尽地记录了这些资料。)

22.Thirty dollars is great enough to cover my expenses.(三十元够我开支的了。)

23.One of his great pictures was stolen last year.(他的一幅名画去年被盗。)

24.Wouldnt it be great if we could go there!(如果我们能去那里该多好啊!)

25.It is an essay that shows great ignorance of grammer.(这篇文章文法完全不通。)

26.Some great airlines can carry more than 500 passengers.(有些巨型客机可载500多名乘客。)

27.Laser guns can bring down an airplane or a missile at a great distance.(激光炮能击落远处的飞机和炮弹。)

28.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the free electrons in a material, the better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material.(材料中的自由电子越多,这种材料的导电性能就越好。)

可见,虽然“great”一词貌似简单,意思并不复杂,但在现实当中却早已变成了一个使用频繁、用法极为丰富的形容词,其中文译法繁多,不拘一格,学习者或译者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定夺这个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准确含义。

四、追求语言美是不同语言文化的共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点表现在语言上也是如此。追求语言美,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语言美有音韵美、倒装美、整饬美、错位美等。如:“Day after day and year after year, they lived and fought stubbornly in the wild mountains and forests.(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他们顽强地生活、战斗在荒山野林里。)”这是典型的音韵美;“There, in the East lies the answer they wanted.(就是在那里,在东方,存在着他们想要的答案。)” 这是典型的倒装美。整饬美,如:“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我能够奉献的唯有热血、辛劳、泪水和汗水。) 错位美,如:“Listen!The indefatigable bell sound for the fourth time!”(听!那不知疲倦的钟声已敲响第四遍了!) 按常规,“indefatigable”(不知疲倦的)是用来修饰人的,这里却用来描述具体的事物,似乎不妥,但细思量又觉得生动合理。从这些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英文和汉语在“表达趋于美化”即追求语言美,使语言富有美感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语中,笔者曾接触过一段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话,讲的是儿童学经典,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语言美:“谁都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从一批大师重新挖掘和阐释古代经典作品开始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教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余秋雨)同样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也许这段精彩论述可谓相当别致,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妙的比喻,把中西方延绵不断的“文化长廊”写活了。

五、结语

对任何语言学习者来说,在使用外語进行中西方交流时,绝不可以忽视语言和不同文化语境的关系。外语学习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学得好又用得好,实非易事。外语学习者在潜心学习的过程中对中西文化的特点和不同的语境要求应细心体会、多多咀嚼,这样,在文化交流方面才会避免出现一些由于粗心或不够谨慎而产生的语用失误,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

参考文献:

[1]毛荣贵.译谐译趣[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茌庆梅.英汉翻译中的误解现象[J].文教资料,2007(02).

[3]廖晟.英汉翻译的意象转换[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胡冬梅.让经典成为一种力量[J].语文学刊,2012(15).

猜你喜欢
语言美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