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词·学写文·承美德

2018-05-14 07:40周大琳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对接传承赏析

周大琳

摘 要: 古典诗词教学存在重视应试技巧、轻视学以致用的问题。古典诗词是一座文学宝库,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语言凝练,情感充沛,思想深刻……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多维的启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找到赏析文本的切入点,更要帮助学生树立借鉴诗词学写作的意识,学习诗词中传达的人生观、世界观。本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在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游记散文与咏史怀古词写作思路上的相似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赏析 对接 传承

目前诗词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往往根据考试说明设计题型,让学生解答,学生只是生硬地套用解题模式贴标签,对诗词文本的理解肤浅,停留在字句翻译上,缺少画面美和意境美,对诗词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很片面,更没有将诗词学习与写作相对接的意识。基于此,我认为古典诗词是一座文学宝藏,山水景物,思乡怀人,怀古伤今,送别宴饮……无不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多角度启示。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找到赏析文本的切入点,更要帮助学生树立借鉴诗词学写作的意识,学习诗词中向我们传达的人生观、世界观。本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在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游记散文与咏史怀古词写作思路上的相似性,让学生铭记历史,永葆一颗爱国心。

教学目标:

1.品典析法,体悟词人内心世界。

2.学词写文,增强文本运用意识。

3.立志圆梦,践行爱国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毛阿敏演唱的《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

导入:正如《历史的天空》所唱的那样:“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辛弃疾就是中国历史天空中一颗闪耀的明星,他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同体会“词坛飞将”的赤诚情怀。

一、自主学习,析本识人知古事

1.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600多首,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权贵韩侂胄(tuōzhòu)当作号召北伐的旗帜而起用,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积极准备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他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不少建议,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3.根据辛词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通过小组3分钟的学习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二、课堂交流,品典悟情析方法

1.品评人物。

(1)帝王组:反观南宋现实

A组:孙权(仲谋)——英雄无觅

刘裕(寄奴)——朝廷无能

B组:刘义隆(元嘉)——执政草率

拓跋焘(佛狸)——百姓忘耻

词人通过以上典故借古讽今。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兴师北伐,大败而归,目前南宋正处于内忧阶段:英雄无觅、朝廷无能、百姓忘耻,词人从南宋现实考虑,如果执政者轻敌冒进,那么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再让学生由词中百姓祭祀异族统治者联想到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而教育学生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2)将领组:体会词人际遇

词人用廉颇的典故怀古伤己,意在表明自己虽然被弃置不用,壮志难酬,但仍壮心不已,正如陆游《长歌行》中所云:“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自有声。”我们在体会辛弃疾内心愤懑的同时,深切体会出他满腔的爱国热情。

2.总结写作手法。

用典、借古讽今、怀古伤己、对比、虚实结合。

3.探析词人情感。

(1)对英雄人物的仰慕;

(2)英雄无觅失望;

(3)对朝廷无能、偏安江南的讽刺;

(4)对轻敌冒进做法的否定;

(5)对百姓忘耻的忧虑;

(6)对收复中原的急切;

(7)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8)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决心。

三、拓展迁移,词文对接学写作

【写作实践】苏轼在赤壁怀古,辛弃疾在京口怀古。当你驻足历史遗迹,倾听历史的回声时,你是否有自己独特的遐想和感悟?请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

咏史怀古(诗)词写作思路: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苏轼立足黄州赤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风光,由此联想到三国时期功名早成的周瑜,从而抒发自己人生迟暮、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最后,词人用“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结,洒酒祭月,从江水长流中得到解脱,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苏轼的旷达和洒脱。

思路:立足古迹——描写古迹——古人古事——议论抒情。

游记散文写作思路:景点——描景——联想——感悟。以余秋雨的《洞庭一角》为例,请同学判别下列三组分别对应游记散文写作思路中的哪一部分:

A组:他们(被贬官员)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傳,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感悟)

B组:范仲淹《岳阳楼记》、吕洞宾岳阳楼题诗、游人岳阳楼写长联。(联想)

C组:洞庭湖上的君山岛:树木、封山石刻、古庙废基、古钟。(描写)

(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穿云裂石、壮怀激烈的杰作,下面让我们通过诵读领悟这些荡气回肠的文字,获取力量,阔步前行!)

四、诵读体悟,立志圆梦报家国

A:男生齐诵

满江红·写怀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jìng)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què)!

B:全班齊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总结:同学们,亭台楼阁、山川草木不仅凝聚了历史的瞬间,更凝聚了有志之士的家国情怀,希望同学们以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运用思路成华篇

以“启东圆陀角”为景点,描写圆陀角风光,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悟,写一篇游记散文。

六、阅读链接,广泛涉猎扩视野

梁衡《把栏杆拍遍》、蒋勋《蒋勋说宋词》、金治平《辛弃疾的剑》……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不仅掌握了辛词的主要内容及咏史怀古词中用典的作用——借古讽今和怀古伤己,还体会到了辛弃疾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复杂的思想情感。再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就可以将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跟咏史怀古词联系起来,只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行文,一篇不错的游记散文就会出现在学生的笔下。通过诵读经典爱国诗篇,学生激情澎湃,华夏子孙的民族感溢于言表,他们一定会积蓄力量、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J].文史哲,1987(01).

[2]王美玲.试论辛弃疾词豪放中见悲壮的成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猜你喜欢
对接传承赏析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