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2018-05-14 07:40马志伦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形旁介子繁体字

马志伦

摘 要: 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强化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实践性的加强,主要是在语文“读”这一方面。“读”的实践,当然不能只局限于提高知识素养,更需培育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的效果因语文教学实践性的加强而彰显。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读”的实践 知识素养 人文素养

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强化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实践,当然主要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也许有人会问,课堂教学如何加强实践?因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便是听、说、读、写,本身就包含着实践活动,所以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教学实践性的加强,主要是在语文“读”这一方面。通过“读”,了解和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及有关自然、社会、人生等知识。“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谓“年轻人怎么可以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由此可见,“读”的实践,一是提高知识素养(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二是培育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知识素养,需要通过“读”的实践,不断增强。增强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和把握规律的过程。比如文言实词,采用背诵的方法,效果往往不会太好,因为现代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用文言文书面写作或口头交流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更多的是用于考试,过后可能就遗忘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拼音文字,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如果按照中国古代的造字法理解、记忆字义,即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假借和转注不是造字方法而是用字方法)的造字方法学习就会有趣得多,效果也会更显著。由于汉字本身能够还原出现实生活中的形态,如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驗,就能比较好地领会其中的意义,进而在理解文字意义的同时,得到有益的启示和教育,这些单靠记诵是无法体味的。

例如象形字中的“贝”(繁体字写作“貝”)象海贝形;“豆”象古代高足食器形;“夫”象头上插簪子的成人形;都能一目了然地领悟其中的意思。会意字中有“炎”,表示火苗升腾;“赫”,表示红如火烧;“夷”表示东方之人等。不少会意字本身就提供了很多信息,包含古时的风俗展现与情感表达。像“炎”和“赫”两个字,前者是两个“火”叠加,表现远古时代的先民焚山而猎的历史;后者是两个“赤”(大火)并列,意为一片赤红(“赤”还是一种火刑,即用大火处决罪人);而“夷”,则是由“人”(代表俘虏)和“已”(代表绳索捆绑)组成,反映当时中原人用绳索捆绑被俘获的外邦人的事实,颇有蔑视的情感。指事的有“刃”(在“刀”的一撇上加“丶”,表示这里是刀边)、“音”(在“言”的“口”中加“一”,表示声音)、“凶”(在深坑的“凵”中加一个代表危险之物的“×”,表示凶险)。最多的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合成一字,形旁表意义,声旁表读音。形旁多是象形,如宝盖头(宀)即“屋”;“页”(頁)字旁,表示头面;“歹”字旁,象有裂缝的残骨,与死亡、丧事和损失有关。了解这些形旁的本意,对于理解形声字的意义很有好处,如“战”字,形旁“戈”表意义,像一种长柄勾刃的兵器之形,声旁“占”表读音。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一些形旁因为简化的缘故已经看不出其原来的意思,比如“丬”(爿)字旁,有表示与“床”有关的,如“将”(將)中“爿”字旁表示“床”,“将”(將)意为双手忙碌,照顾卧床的老弱病伤者;有表示与“筑版”有关的,如“牆”中的“爿”字旁表示“片”,“牆”意是用筑版垒起的粮仓土壁;也有表示与疆域、边界有关的,如“牂牁”中的“爿”字旁表示地域或水域,意指古地名(夜郎区域之前的古国,也指汉代的牂牁郡),或古水名(古指贵州的乌江,后来指贵州六盘水的牂牁江)。这些用“爿”组成的字词,需要仔细辨析它们的形旁意义,如从造字法还原其本来的字形结构,就比较容易理解它们的意思。

在认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过程中,有时要把现在的简体字和以前的繁体字联系起来分析。因为汉字的本义很多在繁体字中十分清晰,比如“审”字,现在似是形声字,下面是读音,上面是意思(表示在屋内),但很难和“察看”及“仔细”联系起来;在繁体字中“審”是个会意字,“宀”,房屋,番,兽足,表达屋内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的意思。再如“丑”,繁体字写作“醜”,“酉”,酒也,“鬼”,面目可憎者,酒醉后疯狂可恶的神情昭然若揭,难怪很多王朝的帝王要施行禁酒令(有文字记载的我国最早的禁酒令,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时代的《酒诰》),一则节省粮食,二则避免及杜绝酒后当众出丑从而误事甚至误国的情形出现。原来略显枯燥乏味的一个字如能解析出这样的信息,就觉得很有趣,同时能受到诸多启发和教益。繁体字中不少原先是两个不同的字,现在却简化成一个字。如“复”字,繁体字的写法有两种:“復”和“複”。前者表示“往来”,后者表示“重衣”(有夹层的衣服),分得很清楚。另外如“汇”,繁体字有写成“匯”和“彙”的,“匯”由盛器引出“积聚”之意,如“汇合”,“彙”则由杂食野兽引出“会聚”之意,如“汇聚”。当然简体字并非一无是处,有些就是古字的复原,如“电”(象神秘而令人惊恐的霹雳或朝各个方向开裂伸展的闪电)与“虫”(蛇形),形象明白,胜于“電”和“蟲”。再如“泪”,眼里流出的水,何等清晰,繁体字的“淚”,右面是戾,变成了形声字,“戾”是“曲”的意思,两者的意义当以简体字为优。把“滅”简化为“灭”(会意字:用“一”将“火”压制),把“雙”简化为“双”(会意字:“两”只手并列),笔画简单意义明了,并不逊于繁体字。

通过中国古代造字法来理解字义,会学得很有趣,因为其中大量的字本身有故事,留下了我国先民的诸多生活实践,如能就此追索,更能记住其确切的意思。例如简化字的“坛”,古代有两种写法,一是“壇”,古代为祭祀、朝会、盟誓而筑的塔台;另一个是“罎”,加盖的盛器。前者涉及精神领域,比如祭坛,是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筑,反映了先辈最初对世界的理解。后者则与物质活动有关,比如坛子,大多是用陶土做好胚子之后烧成作为腌制菜品或盛放物品的器物,那是先人必不可少的用器。文言文中表示“靠近”的意思用“即”,就是一个人接近一个酒坛,意为就餐;表示完成的意思则用“既”,就是一个人在酒坛旁,但是头往回看,意为吃好了、吃饱了、不要吃了。

“读”的实践,当然不能只局限于提高知识素养,更需培育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深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导向作用,既学语文知识,又学做人道理。例如学生对于人的称谓有些了解,多是因为有考试要求才记忆的,比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等,至于其中显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礼仪和其中的积极意义就语焉不详了,相反对于西方或邻国的一些称谓倒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一个民族不会消亡,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是要保有独立的语言和文字,二是要保有独立的宗教和文化,否则就会失去民族的特征,长此以往,其结果是令人担忧的。

如何让学生牢牢记住本民族的传统称谓,不能简单地只是让大家熟知几个名称。可以通过阅读古代诗文进而亲身实践潜移默化。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比如古代一般人自称,常用“愚”(不聪明)、和“鄙”(学识浅薄)等表示谦虚。读书人自称,则有“小生”、“晚生”和“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和“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和“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和“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和“舍侄”等)。其他自称有:“在下”(因为古人座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老人自称用“老朽”、“老夫”和“老汉”等。他称则用“尊称”,比如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等。“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和“大人”等。

中國的传统称谓,反映出谦逊文明的良好风尚,也反映出对于先贤崇高品行的弘扬。比如“足下”是敬称,关于“足下”的来源,有一个故事:据说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有一次他想吃肉,但是此时的重耳已不再拥有公子的身份,当然也就不再享有公子的待遇,他只是一个流亡者,无法弄到肉食。这时他手下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熟了给重耳吃。得知真相后,重耳非常感动。后来重耳回晋国登上王位,即为晋文公。他想让介子推做官,然而介子推坚决不肯,并且和母亲逃至山里不出。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说: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就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原本是想让介子推就此出山做官,想不到介子推没有下山,活活被烧死。晋文公非常难过并且歉疚,于是让人将介子推抱树而死的那棵树砍下来,做成一双木屐,每次起床穿上,就能想起介子推:足下别来无恙。后来“足下”一词就成了对朋友的敬称。为了表示对介子推的尊敬和怀念,晋国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清明节的前一二天),晋国民间禁止生火,大家吃冷食,是为寒食节。

这样的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礼仪烙印的传统称谓,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理应传承下去。对于中国传统称谓的传承,除了需要发掘其中的积极意义之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深入体味。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同样也会勾起我们思乡、思亲的情怀,进而加固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信念。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阅读和实践,水乳交融,没有生活实践支撑的阅读难以为继,阅读之中更觉生活实践的不可或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效果因语文教学实践性的加强而彰显。人文素养需要知识素养为基础,知识素养应尽可能地转化为人文素养,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价值。

参考文献:

[1]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袁庭栋.古人称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形旁介子繁体字
你知道形声字吗
哈哈镜
形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优势作用*
略论古文字义近形旁的通转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大型强子对撞机检测到B介子衰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