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名画之鉴定

2018-05-14 07:40万芳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鉴定

万芳

摘 要: 名画作伪的出现使名画的鉴定成为必需的工作,名画鉴定的主要方法就是目鉴,即由有经验的鉴定者根据名画作伪的各种情况,以时代气息、画家的个人风格和其他辅助手段为依据,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考訂,辨明鉴定的画迹是真迹抑或赝品,是属于完全通篇造假,还是属于利用古旧书画真迹改头换面作伪,进而得出更详细、准确的鉴定结论。

关键词: 中国古代名画 鉴定 辨伪

在我国,文物作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文物作伪的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赝)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韩非子·说林下》)雁,赝也,雁鼎,即伪造之鼎。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把伪品称作“赝品”、“赝器”。宋以后,尤其到了晚清、民国时期,伪文物,即所谓假古董,更是层出不穷。所以,鉴定对于古代文物,尤其是传世的古代文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传世品和考古发掘品不同,一般都缺乏可靠的科学记录,如果不进行认真的科学鉴别,就很可能鱼目混珠,真伪颠倒。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名画之鉴定做讨论。

名画鉴定的主要目的是鉴别名画的真伪并品评优劣,具体来说就是确定古代名画的真正作者、创作时代、所画内容及作伪情况等。

中国古代名画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目鉴和考订古籍。其大致程序是:首先观察体会名画本身及其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画家的个人风格,再辅助对画迹款识、题跋、印章、质地、著录和装潢形制的辨别和研究。其中古画具备的时代气息和画家的个人风格是鉴定的主要依据,款识、题跋、印章、质地、著录和装潢形制等是辅助依据。

时代气息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特征,与作品产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并通过作品所绘人物衣冠服饰、桌椅家具的时代特征反映出来。它体现着当时人们总体的思想道德观念,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都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体现出本时代的特征,这是主流。但同一时代中也会有不同于主流的风格出现,这就要求按时代分类进行对照比较,只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苦功夫认真学习,认真观察和仔细比较、体察和研究,就可以掌握其客观规律,认识其不同的时代特征。

个人风格是指一个画家区别于其他画家而独有的画风,它的形成受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亦与本人经历有很大关系。画家所处的时代、地域、所具有的思想观念、性格、审美观点、作画习惯、使用工具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位画家,其早中晚期的画风也会因经历、师承、掌握技法的熟练程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面貌。画家的个人风格虽然比较复杂,但与时代气息相比较则相对具体一些,更容易感受。

名画辨伪的辅助依据包括画迹上的题跋、印章、质地、著录和装潢形制等,是鉴定辨伪工作的帮手。它们在具有各自特点的同时,均能体现出属于自己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并能成为鉴定者鉴定的关键性因素。这些辅助依据必须遵循如下规律:只能是后人利用前人遗留的印章、旧纸绢伪造,伪造前代名人题跋,不可能出现前人使用后代印章、纸绢,为后人作品题跋的情况,这是今人通过辅助依据鉴定名画必须了解的基本常识。

印章是书画家和鉴赏家标明身份,取信于人的凭证,包括书画家的名章、闲章和鉴赏家的鉴藏章,体现时代风格。利用它造伪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古人遗留的名章、闲章和鉴藏章作伪,比较少见。鉴别时主要通过将印章与画心内容的时代气息和画家的个人风格进行比照,同时考察印章在画上的钤盖位置是否符合规矩;另一种是伪造假印章造假。鉴定者应当了解造假的方法,通过本身体现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主要是篆文刻法、印泥色泽及其在钤盖后显示出的印质特征等提出疑问,鉴别真伪。

古人利用题跋造假名画屡见不鲜,大致有三种情况:在赝品上伪题前代名人题跋是彻头彻尾的赝品,不足而论。利用真迹的画心配伪跋和从其他作品上剪裁前代名人题跋作伪古画则真假参半,鉴别起来比较困难。应首先从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人手,考察其作为题跋这种形式在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上与画心是否相同。其次,从题跋人所处的时代、身份分析题跋的真伪。如果题跋确系作者同时代的亲朋好友所题,即使在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上不够典型,也可将该书画作品定为真迹。倘若是后人的题跋,则要像看鉴藏印章一样,认真考虑题跋人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古代卷轴画,又称纸绢画。在名画质地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以元代为界,其前绢帛一直是绘画作品的主要底子,其后方为纸张所代替。鉴赏者一是需要辨别画迹是否为后人利用古旧纸张作伪而成,二是研究画迹是否可能是新纸作旧的产物。对于前者,鉴于纸绢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特点,而且画家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表现技法特点等选择画的质地,因此,鉴赏者可以通过考究纸绢的质地与画迹的时代气息与个人风格是否一致辨别真伪。对于后者,鉴赏者则可以在熟悉造假者作旧纸的方法后发现问题,得出正确的鉴定结论。

名画装裱与鉴定有密切关系,因其时代的不同,装裱的式样也有所不同,在使用的锦、绫、绢、纸等材料上亦有较大差异。造假者利用其作伪时有两种情况:一是使用拆下的旧的名画装裱重新裱上新仿的画心作伪;二是本幅与装裱均为造假之作。对此,鉴定者在利用古代名画的装裱辨别作品真伪时,主要是考察其是否具有当时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特别应当注意考察本幅与装裱部分的时代风格。一般来说,如果该画本幅与装裱均为后人仿造的,其在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上与所造的古画必然有较大差距;那些以旧装裱换上假画心的伪作,其古旧装裱与新仿画心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亦必不一致,主要是容易蒙骗那些看到是旧裱便不再仔细考察画心的粗心大意者。另外,有些不了解历代装裱知识的造假者,也会造出不符合古画装裱格式的作品,明眼人一望即可以看破。

利用著录辨伪要查阅古人著录,若该画确实被古人著录过,则需要进一步翻阅著录书籍了解著录人对该画迹的看法,还要考察该著录人的眼力如何,不过,与通过鉴藏印章辨伪一样,有时眼力高的鉴定者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漏眼”,或者故意将赝品定为真迹。因此,今天的鉴定者在通过古代著录辅助辨伪时,不能过于轻信前人的结论。

有时,由于时代过于遥远和画家仅存孤品等原因,会导致今人难以找到合适的画迹与所鉴定书画进行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的比照,使得辅助依据上升為辨别画迹真伪的关键性因素。换言之,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辅助依据已经成了画迹提供给鉴赏者的唯一信息。但其使用必须与其他相关因素结合起来综合比较,慎下结论,尤其是在鉴定那些可能是半真半假的伪作时,更不能仅仅依据某一方面的真伪妄下结论。

一般来说,在对完全通篇作假的古画的鉴定工作中,最令人感到棘手的是代笔画的鉴定。由于这些画迹基本上是十分熟悉画家画风的人所捉刀,大致面貌与画家本人之作相当接近,甚至能够准确体现出画家某一时期的创作风格,往往能够骗过鉴藏家的眼睛,蒙混过关。若仔细观察仍然能够从画迹笔墨细微之处寻找出代笔者不经意留下的属于自己的笔墨技法特点,从而根据同一画卷中存在两种不同笔墨风格提出质疑,最终断定画迹真正的作者。实际上,传世至今的大多数代笔画是由功力不逮者为名家代画,偶有例外。无论代笔者功力高低,其所作的代笔画与被代笔人的画迹都不仅存在技法习惯上的差别,还会显示出绘画功力的差距,是可能辨别出真伪的。

另外,水平较高的“冒造”和临摹之作的鉴定工作也有较大的难度。“冒造”高手大都专学某一名家,不仅熟悉掌握了所学者的笔墨技法风格,而且融会贯通。如果不幸功力不逊于所学者,其“冒造”画迹即基本可以乱真。其中的佳作,即使让被“冒造”作品的名家去鉴别,也会着实伤一番脑筋。对有稿本的“冒造”之作的鉴定,可以尽量在画迹中寻找属于作伪者自己的特点,发现其与所“冒造”画家作品不同的内在气氛,注意考察其墨色是否灰淡而飘浮在纸的表面,从而判定真伪。对无稿本的“冒造”的画迹,则可以根据其时代风格寻找疑点。临摹之作分为当代人和后人临摹,同为高手之作,则尤以前者难以鉴定。好的临摹之作,其实不失为精品。由于有稿本可以对照,因此在画面内容、题款和印章位置、装裱形式等方面均不会出现大的疏漏。这类伪作的问题是造假时需要对临,虽然真实,笔墨却必然板涩,缺乏生气和神采。同时,容易具有伪作墨色灰淡、浮于纸面的特点。当然,今人所能见到的绝大多数“冒造”和临摹作品的水平都不高,“冒造”者不乏与原作者笔墨风格不一致、内容舛误百出的现象;临摹者则死气沉沉,甚至随意更改原作内容。至于笔力纤弱,则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质量极差的伪劣赝品,明眼人一看即破,毫不费力。

在鉴定利用故旧书画改头换面作伪的作品时,鉴定者可以根据作伪者采取的不同手段开展鉴定活动。例如,凡是被作伪者分成数段的古画,不仅在内容上可能出现缺无,而且会使全画失去整体的连贯性,显得不见起始,意犹未尽,气势上有被硬性断开的感觉。那些曾被作伪者补景、补款和换款的古画,所补换的内容在墨色、纸绢颜色上很难完全保持一致,地位不如原画自然,在格式气韵上绝不可能与原画达成协调统一,自然会使鉴定者感到不够完美和谐,从而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又例如,采用揭二层手法作伪的古画,因为曾被揭开分成两张或者数张,揭出后又被填补墨色的画迹表面常常带有浮毛,笔墨略显凝重呆板,墨道上有许多小的墨斑。有经验的鉴定者可以由此分辨出画作的真伪,并且确定该画采用的作伪方法。

此外,凡是古人以旧纸采用酒盅扣住蛀虫手段作旧的赝品,蛀洞整体分布基本呈圆形,而且比较集中。凡是今人采用旧纸通过在画面上撒白糖引来蟑螂、蚂蚁蛀洞作旧的赝品,有蛀洞的画面上会留下白糖化开后形成的污迹,二者均较易鉴别。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想要比较准确地鉴定古书画,必须拥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了解和熟悉诸如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和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知识,掌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断揣摩,反复比较,仔细品味,多方考证,方能不至于“漏眼”。

参考文献:

[1]史树青.名画购藏与鉴赏[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4.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余秋雨.藏着的中国[M].北京:百苑文艺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鉴定
基于刑事诉讼法视域探讨法医DNA证据问题
韩国引进水稻品种的鉴定与利用评价
无毛黄瓜同源四倍体诱导及鉴定
古籍版本鉴定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