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抗战救助工作的困境及经验剖析

2018-05-14 07:40张玲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张玲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占全国人口半数的中国妇女肩负起神圣的抗日使命,迅速、有效地组织战时救助工作,配合国家战争的需求,为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残酷的战时环境、保守的传统思想及松散的妇女团体组织是动员、组织中国妇女参与抗战救助工作面临的困境。然而,中国妇女从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提高队伍素质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全国性的妇女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培训妇女工作者的领导能力和战时服务技术,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组织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国妇女参加抗战救助工作。中国妇女参与抗战救助工作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妇女工作的重要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开展妇女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战救助 妇女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是近代中国妇女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最积极、最高效的历史时期。“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紧迫的战时任务让政府无力全面主导抗战救助工作,民间力量的配合显得非常重要。占全国人口半数的中国妇女在恶劣的战争环境里快速实现自我成长,围绕抗战救国的大局,承担起战时救助大任。广大杰出妇女工作者紧紧抓住抗战时机,从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提高队伍素质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妇女社会救助工作水平,采取各种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社会救助工作,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促进了妇女的发展进步。那么中国妇女力量是如何迅速、高效地参与战时救助工作的?她们动员、组织全国妇女的工作经验又有哪些?本文拟就抗战时期中国妇女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困难、成功实施抗战救国的经验进行剖析研究。

一、妇女抗战救助工作的困境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传统文化厚重,想在短时间内发动绝大多数长期处于沉寂状态的妇女投身抗战绝非易事。动员、组织中国妇女参与抗战救助工作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残酷的战时环境

抗战救助工作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要求占全国一半人口的妇女投入民族解放战争的巨大洪流中,这种参与的广泛程度在中国妇女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交通阻隔,区域分裂,让各地妇女之间难以畅通联系,全国范围内协调二万万妇女一致参加抗战救国工作是相当困难的。另外,抗战救助工作要求全面多样、专业迅速,工作强度大、任务重,有的工作还要亲临战区前线,随时威胁到妇女工作者的生命安全。但是,众多女性在战争中遭受了敌人的残酷迫害,她们手无寸铁、流离失所,失去丈夫、孩子和家人,身陷战火,是战争中的主要受害者。在腥风血雨的战火中,中国妇女参加抗战救国工作,必须把安危、生死置之度外,突破战火荆棘与坎坷,具备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方能完成。

2.保守的传统思想

组织中国妇女参与国家救助工作不仅受到战争环境的制约,还有传统力量的阻挠。中国传统社会对妇女角色有着严格的定位,以父权、夫权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被广大妇女所接受,生活缺乏主体性。尽管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战争的烽火,很多妇女仍然坚守着传统的枷锁,有的不愿意出来活动,认为战争是属于男性领域,与女性生活无关;有的因为受到来自家庭的阻力,怕家人反对,不敢加入妇女工作;再者,当时许多妇女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教育、参与组织的机会非常有限,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机会更少,即使有部分妇女家破人亡,内心充满抗战救国的热情,却对如何参与、怎样参与国家救助工作不甚了解。尽管国家需要每一位妇女积极投身抗战救助工作,但是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妇女参与抗战救亡工作举步维艰。

3.薄弱的妇女力量

中国妇女参与抗日救国运动依赖于中国妇女力量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才能实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各地成立了许多民间妇女组织。然而,已成立的妇女团体会员人数比较少,且大都限于上层妇女,底层妇女参与人数不多,工作内容多围绕如何为妇女本身谋利益①,并非为了配合战时环境,因此不能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许多妇女团体呈现出一定的自发性、分散性,工作难以持久、有效地发挥作用,形成不了统一的力量。要带领社会各阶层妇女投身于抗战救助事业,必须借助庞大的、全国性的组织系统实现和推动,从而将分散的妇女组织整合到战时共同体中,形成全国性的救助网络。另外,还必须有一大批优秀的妇女人才引导和动员,将更多分散的、习惯于家庭生活的女性尽快发动起来,完成其传统意识形态的改造,使之成为符合战时救助工作要求的社会妇女。

二、组织就是力量

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战争,在民族命运遭遇危机和人力、物力极度缺乏之时,面临日本发达的武器和强盛的国力,中国人民必须统一资源、统筹调配,如此才能使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地支撑战争,“团结全国救国力量,统一救国方策,保障领土完整,图谋民族解放”②成为当时各界妇女的共识。1938年5月,58名全国妇女领袖及知名女性代表共汇聚江西庐山,共商妇女抗战救助工作。大会决定建立妇女界抗战统一战线组织,“这个全国性的妇女组织,不管名称如何,而她的性质是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职业,不分贫富贵贱的;是包括各界各党派各省各区妇女代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妇女组织”③。至此,全国妇女抗战救助工作有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机构延伸到中国妇女力量所及的每个地方。著名妇女工作者史良曾欣喜地说:“我们不论在前方后方以及敌后,都有有形无形的妇女组织……妇女组织,已打进任何一个区域。”④这种广泛性的妇女统一战线组织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未曾有过。

三、干部就是发动机

中国妇女工作一直以来由一群素质高、纪律性强、工作专业的女性干部引领。20世纪初,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随着新思潮、女子放足运动及女子教育的发展,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妇女领导人物,邓颖超、何香凝、宋庆龄、宋美龄、史良、李德全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批新式女性受欧风女性解放思潮影响,具有为国家民族前途担忧的忧患意识,相对于国内依然处于传统社会关系之下、保持传统思想意识的大量妇女而言,这部分人虽然数量不多,但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成立女子团体、创办妇女刊物,着手推动中国妇女解放,成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的中坚力量。抗战爆发后,由于国家抗战救助工作需要动员占全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参加,包括全国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的所有妇女群众都必须积极投身于抗战救国大业,但是发动数量如此之大的社会妇女投身抗戰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妇女干部去动员,一批受过良好锻炼的妇女干部成为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保障。妇女干部是妇女总动员的“发动机”,是笼络和吸纳社会妇女力量的“酵素”,她们可以在妇女参与抗战救助的过程中,“运用她们的才能和精力的途径,到庞大的民众中间……(对中国妇女)而加以指导”⑤,“用各种宣传方法引起妇女们做救亡工作的热情与政治上的兴趣,进一步使他们参加救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训练与组织,更积极地参加抗战”⑥。

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组织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国妇女参加抗战救助工作,并要求她们打破传统思想习惯,从家庭走向更广阔的抗战活动,承担起更加伟大的社会职责,需要唤起她们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宣传教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抗战时期妇女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认知。这一时期,中国妇女知识分子创办了许多优秀妇女刊物,她们撰写文章,宣传抗日思想,将中国抗战救助与妇女自身解放联系在一起,强调妇女只有投身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通过英勇奋斗和自我牺牲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才能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实现自身解放。当时中国妇女团体创办了数量众多的妇女报刊,仅“妇指会”编辑出版的就有《妇女新运》、《妇女新运周刊》、《妇女新运双周刊》、《妇女新运通讯》等一系列刊物,其中《妇女新运》是当时“妇指会”的会刊,每个月刊发一期,内容多用以指导开展各省级妇女群众团体的工作,相互交流经验;而地方上出现了许多省级刊物,例如河南省《现代妇女》、湖南省的《湖南妇女报》、四川省《妇女正谊》、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岗位》在当时影响比较大;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影响的刊物则以《抗战妇女》、《战时妇女》、《妇女呼声》、《妇女生活》为代表⑦。这些报纸杂志的内容大多以动员妇女参加抗战救助工作为主旨,在宣传和动员妇女抗战、揭露日军暴行、刊登各地妇女抗战事迹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妇女在这些宣传的启发下,离开家庭,追随先进女性,为求自身解放走上革命道路。

五、以人为本,人文关怀

抗战时期妇女参与救助工作如此快速、有效,其重要原因还在于妇女工作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抗战救助工作强度大、任务重,有的还需要亲临战区前线,生命安全随时受到威胁。为解除其后顾之忧,许多妇女团体出台了一系列工作保障制度,保障妇女工作者的权益。例如对救助工作中出现工伤的状况,制度中明确承诺:本会职员在参加抗战救助工作中因公积劳致疾者,补助相关医药费;对因公负伤者,其医药费得由本会担负,其薪给可照领,治疗后,如仍须有相当时期之休息、调养,除照领原薪外,酌予补助医药费;因公损命者,则可以获得二个月至五个月薪津作为一次性抚恤金。这些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妇女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爱护。

六、结语

社会救助工作是中国社会公共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妇女一直是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主体。抗战时期,中国妇女团结抗战,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回顾中国妇女参与抗战救助工作的历史不难发现,不断完善妇女组织,培养妇女干部队伍,提升妇女社会属性的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妇女的切身利益入手,方能实现妇女力量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事业服务。中国妇女力量参与波澜壮阔的抗战救国大潮,不仅带领广大妇女实现了抗战救助的历史任务,还谱写了推进妇女解放、促进男女平等的历史新篇章。如今,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距今已有七十余年,社会救助工作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妇女参与抗战救助工作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妇女工作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一个重要时期。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推进更多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公共保障事业是当前需要我们一直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注释:

①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一二·九”运动看女性的人生价值[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119.

②周天度.救国会史料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8.

③全国妇联.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

④史良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55.

⑤宋美龄.我将再起—爱国之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143.

⑥史良.妇女动员中的一点意见[J].妇女生活,1938(8).

⑦王国紅.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4):25-34.

基金项目: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ZMZC 201766),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225810),浙江树人大学引进人才项目(2011R007)。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第一卷)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可喜成果——“抗日战争史丛书”首批著作出版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抗日战争研究》创刊三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