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画圈是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追求

2018-05-14 07:40汪月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学校德育素质教育

汪月

摘 要: 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道德人格和德行品格的建构,然而部分学校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却对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理解有所偏离。学校需要创新德育观念,坚持主体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营造有利于学生德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满足学生的德行需求,建立参与式的道德评价机制。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以学生为本 学校德育

德育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学校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即必须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不仅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如今的教育新形势下,探索学校德育现状,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原则与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校价值追求是当代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德育价值观的偏离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却面临新的考验。当代科技带来多元化价值的同时吹来一些不良的风气,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问题。面对如此形势时,当代德育并没有完全抛开既往德育观念,认为学生扮演着受教育者的角色,他们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或要求,包括学校的德育要求,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现代学校德育受旧观念的影响,让学生沦落为训练和服从的纯粹客体,这种“训育”的被动性教育与当代强调的“以人为本”德育理念格格不入。综观学校德育现状,发现当代学校德育价值观存在以下两种类型的偏离:

(一)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德育目标的偏离

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的领导,初步树立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该目标的确立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但仍然存在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的现象。

1.德育目标的主体分层不明确性

每个学生的道德认知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是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却没有对小学一年级和六年级有所区分,很显然这两个不同年级学生的道德水平要求不可统一划分。这就要求学校的德育目标划分成更加具体细致的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序列。

2.德育目标过高

一些学校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德育目标,忽视其主体特征。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性格,趋向于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拔苗助长似的德育教学导致一些基本的学生道德都难以构建。老师们更愿意抓尖子生和落后生,对于班级中表现平平的学生却很少关注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德育教学的不公平性。

3.德育目标的社会本位性

从一些学校德育总体目标看,强调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却忽视让学生提高自我生活幸福感及培养正确的情感。学校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德育,才能进一步为社会整体德育目标做积极贡献。真正的学校德育目标隐含在学生的德育观念当中,隐含在学生的期待当中,隐含在学校德育的实施和评价当中。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德育的过程偏离

在当代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生应该是真正的德育主体,教师应该是指导者。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践行德育行为,把外在的道德实践转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做出良好的道德行为,最终实现德育目标。不仅如此,所有教学包含德育教学也应该讲究艺术手法。教师要将所有学生摆放在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展开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德育教学,充分理解学生,换位思考,平等相待,使学生能热爱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发展性。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当代学校德育过程并非如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并且会夸大或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1.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校德育实践课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机械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工作。在学生眼里,这种类型的大篇幅理论知识,既枯燥无味又难以应用。因此,教师们不能总是使用枯燥的口述方式教学,否则学生无法真正将这些道德规范等牢记于心并将其作为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德育课堂设计素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活动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改变教育方式机械化现状。

2.教师夸大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校德育实践课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虽然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不能过度夸大其主体性。德育从来就不是个人意愿,而是国家意志和社会行为,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階级性和历史性。然而,一些教师有时会放任学生,放弃所谓的德育标准,放松警惕,导致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德育的偏离。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自由,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夸大和忽视主体性,找寻正确有效的授课途径,实现学校德育目标。

二、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德育的原则

学校德育原则是学校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其对制定德育大纲、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改变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德育偏离现状,学校必须确立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如此,教师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学生需要肯定教师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需要怀揣感恩之心与敬重之心,教师应该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学校要保障教师的正当权利。当然,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学校不能将学生简单地视作被教授的对象,而是德育课程的参与者。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可发展性,因材施教。

(二)人本性原則

学校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人本性原则。人本性原则指的是学校把学生当作中心,需要时刻把“人”本身的理念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本质,通过人本性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获取学生的尊重信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遵循人本性原则,要求学校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人本性原则还隐含着人文关怀。正如本文所述,德育教学不是一种说教,也不是一种知识灌输,而是真情的流露。用一种爱的教育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因此,教师应该时刻牢记人本性原则,将其贯穿在所有学校德育实践工作当中。

(三)客观性原则

这里谈到的客观性与上述主观性并非悖论,正相反,客观性原则为主观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提供保障。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因此最终如何评价学校的德育教学呢?当然不能让学校再次把握主导权,家长和社会在此时转化成了权力主导者。也就是说,家长和社会在评价学校德育工作时应该紧紧把握客观性原则。家长不能只关注每学年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仅仅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导致评价的偏颇。因此,家长和社会要从多角度客观地评价,例如:家长要关注孩子日常行为是否规范,道德品质是否良好等,不可局限于分数。

三、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的实现

学校需要在德育过程中遵循主体性、人本性和客观性原则。学校想要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必须围绕学生画圈,重新建构学校德育新理念,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对学生的主体价值进行时代创新。

(一)构建有利于学生德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仅仅将德育知识、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直接传授给学生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在这期间,教师需要营造适合学生德行发展的社会环境。所谓社会环境指的是学生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习条件和其他集体性社团等。社会环境对学生德行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学生的德行活动给予社会环境深刻的影响,学生本身在适应社会德行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德育大环境下,学生相对于成人而言,更像是德行品质的体验者,并非真正的设计者,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德行的全面发展。学校需要对学生的主体价值进行时代创新,要按照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伦理进行本质优化。学校德育要求不要过度强调社会本位,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价值,让学生从自身德育发展促进社会德育发展,真正实现学生自身品德和精神的时代超越。

(二)满足学生的德行需求

学校在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之前,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德行需求,分析学生的德行表现形式,这样才能为德育科学化找出理论支撑。学生的德行需求可以提供学生在德行实践中改造自身精神世界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德行的追求与期待,是学生表现出来的自我精神追求。德育需求并不是普通的需求,想要提高德育实效性就必须先满足德育需求。学校要了解德育需求的层次性。德育需求是有层次的,在满足了低层次德育需求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德育需求。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搭建德性需求与德性行为之间的桥梁—转化机制,从社会实际出发,普遍遵循和切实满足德育要求。当学校满足了学生的德行需求后,学生才能更积极地转化自己的道德行动。

(三)建立参与式的德育评价机制

学校需要建立参与式的道德评价机制。学校应该多次举办德育主题活动,开展主题班会,成立校管会和家庭委员会,交流学生的德育成果。在过去德育评价中,教师都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印象给出的。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很难排除教师缺乏相关经验素质,导致评价的可信度极低甚至完全颠倒。有的教师只是单纯地依据成绩分数给学生评定德育水平,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发现学生的道德行为,自然无法评判。在如今的德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活动要由教师和学生双边组成,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评价,并将其记录在最终德育评价结果中,使学生成为德育评价机制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N].光明日报,2010-07-30.

[2]高峰,洪棋文.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与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53.

[3]冯文全.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赵志军,张树广.论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J].教育探索,2006(9).

[5]高琰.中小学德育中“主体性偏失”及矫治探求[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6]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46.

[7]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19.

[9]赵志军,张树广.论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J].教育探索,2006(9).

[10]邹秋月,康钊.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中学德育新观念[J].基础教育研究,2015(3).

[11]邹成林,欧红英.对学生主体观下德育的辩证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1(7).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学校德育素质教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