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研究生教育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2018-05-14 07:40刘应春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构建途径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

刘应春

摘 要: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为关注的重点,研究生的学术成就与导师密切相关。然而,一些学校的师生关系却逐渐被异化,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从属关系、附庸关系、可有可无的关系。只有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正确的民主平等理念,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学校管理层完善导师考核,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才会更融洽,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师生关系 研究生教育 构建途径

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研究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精英人才,然而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却出现下滑趋势,其中师生关系是研究生质量的关键,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体现在老师对研究生知识的传递,带领研究生进行科研课题,以及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的指导,和谐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激励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一、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解释是:和谐相处,和睦相处,在此文中和谐师生关系指的是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相辅相成的良好关系。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1]在研究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天性,改变动辄灌输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自主探究,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充当的只是引导者。要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必须建立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涉及生活、学术科研等各方面,促进师生的相互了解,进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科研任务。“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主要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连接着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不仅存续于学习阶段,还会持续终生,而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2]。导师在研究生心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研究生在和导师的长期接触中,学到导师做学问的方法,为人处事的态度。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互相在沟通交流中受益,真正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并对其诉求做出回应,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更存在学生对教师的反哺。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导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术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受到启发,灵机一动或醍醐灌顶。

二、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关系成为从属关系

荀子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中国传统的教师地位受到尊崇,师道尊严成了师生交流的隔阂。教师渊博的知识,丰硕的科研成果,多年的教学经验成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容不得他人挑战。一种现象是:大学老师上课一般都是照搬自己的教案进行念经式教学,动辄灌输,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懵里懵懂,虽说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获得丰富的基础性知识,但没有老师的循循善诱,何谈获得真知?何谈创新?学校老师无论是凭职称还是职务上的升迁,所依据的更多的是老师科研上的成就。所以即使教学独特,但没有科研成就,也就失去流动的机会,从而导致老师对待教学敷衍了事,课堂成为老师一个人的平台,很少给研究生空间,使学生沦为老师的附属品,师生之间的这种从属关系成了对话交流的一道鸿沟。

(二)师生关系成为雇佣关系

研究生入学就会选好导师,接受一对一的导师负责制。导师的学术素养、治学态度、生活作风等以默会知识形态影响着学生。随着高校教师之间的竞争日趋竞争激烈,科研能力强的导师课题科研经费充足,科研能力较弱的老师处于比较弱势群体。因为职称评定依据更多的是科研能力与课题经费,所以老师都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争取课题和科研项目,争相发表论文,导致导师工作缺位。導师的科研项目一般都会让研究生协助,但有的导师却成为研究生的老板,让研究生为自己打工,给予廉价的报酬。某些研究生毕业时甚至都未见自己导师一面,而只能以劳力的身份接受导师分配的任务,负责机械的部分工作,形成单一僵化的知识脉络,而科研组织与整合能力却得不到提高。导师关注的是能尽早提交课题,完成科研项目,根本不关心自己所带研究生是否提高了科研素养,学术沟通交流也就成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三)师生关系成为可有可无关系

另外一个现象是,一些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只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有的导师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不闻不问,甚至对论文不予指导,导师可能因为忙于科研或因能力较弱无法把精力放在研究生身上,从而造成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缺位,导致研究生的主体性缺失,所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也就大打折扣。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一)构建民主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来源,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需求。老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从而师道尊严的思想受到挑战,并不是要求我们不再尊敬师长,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急需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相互沟通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探索,形成批判性思维。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多方位思考。高校老师面临着重大的科研任务和繁杂的教学工作,和研究生沟通的时间有限。所以研究生应主动向老师提出疑问,无论是科研上的疑难还是生活上的困惑,导师均该耐心解答,对学生进行疏通引导。所谓导师不仅仅是研究生期间的老师,更是你永远的导师,让你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解决迎接挑战,克服重重疑难困惑。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教育方法,让他人在问题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研究生独立意识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对新的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及与同辈群体的影响等因素,都成为他们与导师在文化传承上相较量的资本”[4]。不仅导师可以在学术上和生活上基于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而且在爆炸的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所获得的知识可能超越导师的领域,学生的同辈之间的交流沟通所获得的知识也呈现年轻化,符合时代的变迁。所以在某些方面,导师可以谦虚的姿态向学生学习,在这种后喻文化之下,师生可获得更广泛的视野和猎取广博的知识。

(二)改善科研环境

构建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方式需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导师需要在科研过程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建立导师与学生的相互对话。正如弗雷尔所描述的那样:“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5]通过对话交流,指导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学习知识,熟悉科研的整个流程,让学生通过科研获得浓厚的学术兴趣,从而更深一层地挖掘研究,形成学生自己的学术逻辑思维,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和成长。

导师一个人的知识视野有限,研究局限于某个领域,时间精力不足。如果学校在行政化的推动下或者老师自愿成立导师组,导师不局限于学生的指导。研究生除了自己的主要导师之外,还可接受导师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与不同的老师交流沟通,这样就打破了知识局限,在学术领域形成百花开放,百家争鸣。在自己原初的丰富的基础知识上,受到各位老师的循循善诱,思想火花碰撞,最终收到的效益也会可观。学校也可聘请其他高校做学术做得好的老师做兼职导师,与本校老师交流探讨,集百家之长。

18世纪“洪堡传统”其习明纳教学方式至今被许多大学视为办学的方向和原则,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借鉴。其采取小班研讨教研模式,小组成员对同一主题各抒己见,最后由老师做出点评。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颇多,比如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批判性思维,发现自己的薄弱领域并加强。扩宽自己的视野,并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达到创新。所以高校可以组织每个学院每周举行学术小班研讨,并安排老师做总结点评,可以给老师提供额外补助,或者作为老师的评价部分。为了形成轻松的学术氛围,可以提供自助零食和饮料,让师生们在欢乐融洽中畅谈。

(三)完善导师考核

究其原因,导师一门心思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不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方面还是与“靠课时吃饭,凭论文升职”的考核制度有关,科研固然重要,也应该加大对导师的教学考核力度,研究生有权利要求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教学。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应纳入考核,包括每月与研究生交流次数,指导研究生完成的研究项目等。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張广慧,张欣.关怀性:构建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6(1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陈俊珂.文化反哺视野中研究生师生构建之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5]蔡琼.后现代话语与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3).

猜你喜欢
构建途径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
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