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足学生开展初中语文教学

2018-05-14 07:40冯晓聪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冯晓聪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改以来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积极打造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立足学生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为此,我们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进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认真研读语文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方向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材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透彻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标和方向是保证教学质量、效率的前提,如果教师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本知识和课文内容,那么传授知识就无从谈起,为此,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水平,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研读教材,把握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思想主旨,弄明白导致主人公命运如此悲惨的根源,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的黑暗一面,这样学生才会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一面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同情主人公,反之,如果不能将文章吃透,那么学生在学习之后只会对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报一声感叹,无法追根溯源,明白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

二、引导学生做好规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规划的目的是明确方向,有了努力的方向学生就会有努力的动力,奔目标而奋斗。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期,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还不太适应初中学习的节奏,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好学前规划,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长远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效仿文本中的主人公那样制订一个长远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具体的措施,按照计划的步骤一步步实现目标。在实施规划、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获得收获,会增强成就感和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另外,为了让学生按照规划的方向坚持走下去,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即便遇到困难也能够乐观对待,让学生在学习道路上走得更远。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是有所差异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大家,因为学生各有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差异,将教学任务分层设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任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总之,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了目标和方向,奔着目标而努力奋斗,那么课堂氛围一定会其乐融融,教学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

三、精心设計有效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无论是课前导入教学还是满足推动课堂教学的需要,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所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有效提问,掌握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问最重要的是坚持“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其次才是方法和技巧上的多变灵活。在此,我结合教学经验就提问常见的形式进行阐述:常见的提问方式有递进式提问、对比式提问、间接提问和直接提问四种形式。直接提问是指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直戳重点地提问,问和意在同一点上,学生面对这种问题只需要直接回答问题即可,无须深层次分析;间接提问和直接提问恰恰相反,如果意在解决B问题,那么提问的对象却是A问题,转移思考对象,将A问题作为解决B问题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只需要解决A问题那么B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对比式提问是指运用类比、反比、对比等方法提出思考问题,主要目的是巩固旧知识,拓展新知识,让学生思考不同的事物具有哪些不同点和相似点有所收获,达到预期的目的;递进式提问的核心是诱导,让学生思路跟着老师走,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渐深入,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提问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

例如在学习《囚绿记》这节课的时候,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递进式提问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提问:文章题目的“囚”的意思是什么?通过查阅字典同学们可以快速找出答案,是关押的意思;接着问道:文章题目中的“绿”指的是什么?阅读过文章的同学立刻就能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常春藤;又问道:文章题目中的“囚绿”是指什么?经过之前两个问题做铺垫,学生可以快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窗外囚禁的常春藤,打碎窗户可以将窗外常春藤的柔条牵引进居室内,由于常春藤的颜色是绿色的,因此,作者在此处用了“囚绿”这两个字。最后作者再次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囚绿”,目的是什么?作者对绿色有着怎样的感情?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快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另外,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变换提问的方法,从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应变求新,寻找多个切入点,让学生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收获创造性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因为思维方式不同,同一个问题和观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而且同学们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信同学们的质疑精神会成为课程的重要生成资源,好好利用,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学习《愚公移山》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总结时说道:“愚公和智叟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不同,智叟行智思愚,而愚公则是行愚思智。”这时立即就有一位同学给予了不同的意见:“愚公身上的这种精神我们需要学习,但他的做法并不合适,搬走大山是一件费事费力的工程,其实我们只需要将大山打通,开出一条山洞即可,这样效率会更高。”老师抓住机会说道:“你的想法很奇特,可见你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那其他同学是否认同他的观点呢?”一下子课堂就炸开锅了,有的认为这种想法很离谱,但也有同学认为有道理,是一种高效的办法,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讨论,积极参与,各抒己见,都说得有理有据。通过争论,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水平。

五、做好课堂总结工作,巩固强化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作用是回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但在以往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都认为课堂小结可有可无,有的只是为了教学完整而毫无目的地说两句,这样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浪费教学时间。因此,我们要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堂小结,点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课后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发现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教學过程中,我们可以围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技能与知识”进行课堂小结,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大量“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但因为在教学中很少提及,学生并不能熟练地分清楚这两种修辞的区别,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比较“反复”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避免张冠李戴,出现混淆的情况。“反复”是情感的强调,重在突出某个含义;而排比则是将语气一致、结构相似的一组句子和词语进行排列,目的是加深感情,相同点是有相同部分,区别是目的不同,形式上也有差异,排比重在加强语势,反复是强调感情,排比需要至少三句结构相似的语句连在一起,反复则需要两次词语或者句子的重复。这样,学生就能明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还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总之,教学改革过程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职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着手,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卫英.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要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6).

[2]郑海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01).

[3]洪雅敏.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之问诊与矫治[J].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03).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