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语专业学生中德人文交流能力的培养

2018-05-14 07:40匡洁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匡洁

摘 要: 中外人文交流成为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承担着中外人文交流的使命。新媒体教学手段因其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互动手段可以促进大学生中外人文交流能力的培养。本文在界定中外人文交流能力和新媒体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微博、网络电视和微信三种新媒体教学案例为例,探讨新媒体教学在中德人文交流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高校德语专业 中德人文交流能力 新媒体教学

一、问题的缘起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人文交流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刘延东指出,在現代国际关系中,人文交流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一道构成国际关系的三大推动力。与后两者相比,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它与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1]。

提高中外人文交流能力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挑战。由于外语教学并非仅是学习语言,而应是语言与文化并重,因此高校外语专业承担着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命。从课程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外练习活动,外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学生中外人文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应对中外交往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中外人文交流内容广泛,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以往外语教学手段难以满足中外人文交流内容的传播;近年来,互联网或者以手机为用户终端的新媒体因其内容的即时性、海量性与交互性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成了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作为高校德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和制作学生易于接受的中德人文交流教学内容,通过新媒体的各种优势设计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提高他们对中德人文交流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中德人文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中德人文交流能力的目标。本文在界定新媒体和人文交流能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微博、三种新媒体教学案例为例,呈现三种新媒体对中德人文交流能力的建构与培养方式,探讨新媒体教学在中德人文交流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与意义。

二、基本概念

(一)中外人文交流能力

有学者指出:“人文交流按其字面意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2]也有学者指出:“人文交流一般包含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其目的是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了解,从而塑造区域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最后达成区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3]基于对人文交流本质的认识,结合我国人文交流的现实需要,张红玲教授提出了建构公民人文交流能力的四个核心层面,即“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交流沟通和学习创新。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交流沟通指的是增强公民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帮助公民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跨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学习创新需要参与者既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又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探索和学习,从课堂上学,从书本上学,从同伴身上学,也可从实践中学”[4]。

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本文将中外人文交流理解为中外交往之间的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将中外人文交流能力理解为中外人文交流认知能力、共情能力和行动能力三种能力的综合体,其目标是增进中外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了解,从而促进中外之间顺利交往。与之相应,本文中的中德人文交流能力就是中国与德国交往之间应该具备的上述能力。

(二)新媒体

新媒体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发表的“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演讲。在该演讲中,麦克卢汉提出了“新媒体”这一概念[5]。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体。”[6]综观新媒体的演进,可以发现,新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三个阶段”[5]。

本文分别选择微博、数字电视和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数字广播电视媒体和移动媒体三类新媒体中的代表性媒体作为新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案例分析的具体情况,呈现中德人文交流能力建构与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三、基于新媒体的中德人文交流能力培养案例

(一)微博与中德人文交流能力

笔者在讲授《德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时,将本章节的课程内容发布在班级公共微博中,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首先阅读该微博内容,并应用微博的留言回复功能,将自己的理解与疑问留在公共评论区。这样,上课前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对本章节学习内容的期待与困难,以便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讲解。利用微博的功能,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发表观点,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每个学习者都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与加工者,可以挖掘学习者的潜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此外,通过加入微博班级功能,各学习者之间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微博上的学习资源相互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发布到网上,使信息得到充分的共享。对于文化差异,我们应该摈弃狭隘和偏见,培养开放、包容、尊重、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同时,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态度转化为行动,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主动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微博平台的记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二)网络媒体与中德文人交流能力

教学资料陈旧和短缺是制约中德人文交流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较好地解决了小语种视听教学资料的收集问题,能够及时收看语言对象国的电视节目。比如,德国主流网络媒体WWW.ZDF.de(德国第二电视台网站)中有大量关于德国的新闻、文化、生活和德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等各种题材的视频材料。这些新鲜生动的材料可以极大地补充课本中传授的德國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德国认知能力。通过观看有关德国人对中国的评价等视频资料,学生也可以通过从外部视角的观察,补充本国文化观察事物的视角及反思中德交往之间的问题。这些视角与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中德人文交流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德国人的价值观,还可以培养学生中德人文能力交流的敏感性,提高学生中德人文交流的情感能力和行动能力。

(三)微信公众号与中德人文交流能力

微信平台作为当下主流的通讯交流工具,以其功能多样、传播内容丰富和便于交流等特点,深受大家欢迎。微信公众号的学习模式可让学生利用课下“碎片化”的时间扩大中德人文交流知识,将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目前,上海同济大学已经推出“中德人文交流”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为中德人文交流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同样可以建立相关公众号,为本专业的学生提高中德人文交流能力提供帮助。本节以微信公众号在中德人文交流教学中的运用为例,阐述微信在中德人文交流能力建构与培养中的应用与意义。

通过创建班级或专业中德人文交流微信公众号,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该公众号发布与中德人文交流有关的内容和资讯。这些资讯一方面具有及时性,可以帮助师生了解中德人文交流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具有互动性,因为在留言板块,师生可以看到其他人对该信息的理解和思考,有助于信息交流,扩大思维空间。通过公众号的“关键词”回复功能,学生还可以回顾查找往期内容,复习巩固相关知识点。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功能,师生间可以看到彼此的学习心得,增进师生间的彼此了解。

四、结语

中外人文交流能力为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微博、网络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上述三种新媒体教学手段,笔者发现,新媒体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学习组织者提供的素材,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中德人文交流知识,提高学生在情感、知识和行动等三方面的中德人文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开创亚洲人文交流新局面[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11.

[2]邢丽菊.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困难与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16(06):6.

[3]许利平,韦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4.

[4]张红玲.公民人文交流能力的建构与培养[J].神州学人,2016(05):22-26.

[5]周茂君,彭铁鑫.新媒体概念辨析[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4(00):236.

[6]熊澄宇.新媒体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5SJD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