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2018-05-14 07:40王纲陈艳君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实践教学

王纲 陈艳君

摘 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新媒体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主动与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持久、互动的产学合作关系,培养和造就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完善高校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制、创办高校校内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是新时期高校新媒体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专业 实践教学 创新路径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型媒介形态开始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体专业便是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传媒类新专业,其专业特殊性在于需要学生具备极高的大众传媒综合素养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育部对设立新媒体专业的支持下国内高校纷纷开办新媒体专业。2013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开办院校就达到了43所”[1]。虽然各高校都在专业教学中寻找不同的优势和特色,但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却得到了众高校的普遍认同。

一、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而言,主要体现为四大特性:其一,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文字、图片等形式,又包括视频、音频和符号等多媒体形式。读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多维度获取相关资料,扩展阅读。其二,交互性与即时性。新媒体信息通过众多平台进行交互传播,实时掌握不同地域的最新情况,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其三,海量性与共享性。新媒体通过数字化技术存储和传输,海量信息,资源共享。其四,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传播人人平等,彰显个性,凸出喜好。在此背景下,各种虚拟社区、网络群团相继出现,形成了网络生存状态。由此可见,新媒体实际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升级换代,是借助互联网而产生的新飞跃。

新媒体行业体现出的特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创新优势,必须具有多媒体操作与运用、数字化传播及技术应用的能力,掌握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新媒体内容策划、制作与传播等多种实操技能。但是,目前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出现了泛化和同质化现象:人才培养内容过于陈旧,与以往的新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区别,无法体现出新媒体的特征;培养的学生无法在实践上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人才供给不平衡等。因此,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途径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媒体专业要依据信息化社会及网络发展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着力培养和造就理论知识体系完备、实践经验丰富、具备新媒体应用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

二、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兴办新媒体专业,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日渐突出,只有突破这些瓶颈,才能实现新媒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教学思维和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目前,大部分高校新媒體专业仍沿用传统媒体的教学思维和理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不能适应新媒体行业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无法充分利用专业理论知识适应新媒体行业业务的要求。因为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高校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紧跟行业动态,教学思路与理念需要不断更新。从短期看,高校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侧重于网络服务实务和新媒体技术掌握为主;从长远而言,宜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迎接未来的技术变革,提高学生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第二,实践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实践课程教学效果有待增强。现在一些高校的新媒体专业仍然沿用传统媒体的课程设置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虽是新媒体专业,但体现不出新媒体行业跨学科、重融合、看市场的特色,更是缺乏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而适时调整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在高校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但要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讨,更要强调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察。只有在课程体系中将理论性的讲授、文本性的研读、技能性的训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中心,完善实践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让学生真正及时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课程的设置要突出新媒体行业的特色,有目标地培养对口的新媒体专业人才。比如动漫设计、声效处理、后期剪辑等应纳入实践教学课程。此外,还要增加案例教学,选择新媒体行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独立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第三,实践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是高校新媒体专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一些开办新媒体专业的高校缺实践课程教师。新媒体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人才储备有限,新媒体专业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从新闻、中文或艺术类专业调整而来,缺乏新媒体行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不强,自然无法胜任实践技能型课程的要求,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一些具有新媒体从业经历的专业人士因为学历、职称等问题,无法在高校任教,实践技能型教师荒的局面亟待改善。建设实践课程师资队伍,要求高校提高教师的创新水平和实践水平。首先要转变传统的高学历、高职称观念。在新媒体专业教师的遴选中,以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与新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为重要依据,增加专业实践型教师的数量。其次要重视兼职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与新媒体行业相结合,吸引优秀从业人员系统参与实践课程讲授。再次要不断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拓展师资培训渠道,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四,缺乏“产学互动”,产学脱节。一些高校过于强调理论性,缺乏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机制,与新媒体企业联系不紧密,不了解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不相符,没有把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行业也无法发挥对专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学非所用,造成教育的低效率,无法有效服务行业发展。新媒体专业应该按照行业需求培养人才,需要高校主动融入新媒体产业链,强化对接行业发展的意识,建立产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现与行业的对接,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新媒体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没有企业的参与,难以保证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产生良性互动效应。

三、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第一,完善高校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制。改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是基础,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是面向新媒体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开展实验与实践技能教学的平台。例如多媒体实验室、融媒体实训室和后期非编工作室等,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能获得基础的实训训练。高校依据各自的培养计划与目标,建立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制定完善的实验教学规章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管理机制,完成校内教学任务。其中实验教学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是关键。新媒体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投入大量与专业实践教学相匹配的设备和仪器,并配置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各高校高度重视软硬件建设,不断加大对新媒体学科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引进实践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及行业从业人员加强指导,改善教学条件,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达到培养高质量新媒体人才所需的标准。

第二,创办高校校内实践平台。新媒体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实践在教学环节中尤其重要。实践教学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托。校内新媒体实践平台的建立,能为新媒体专业学生提供有利的实践条件,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使校园新媒体平台在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傳播等功能的同时更具应用价值。高校应该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创办校内新媒体平台,挖掘校内可供新媒体专业学生进行实践的多元化平台,诸如学校网络电视台、网络广播电台、微信和微博公众号及各种网站等。整合并运用各种平台,将实践教学与新媒体平台结合,积极探索新媒体实践平台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将新媒体专业学生充分吸收到新媒体平台的创作、运营和维护团队中,通过多层次的平台互动,有效利用新媒体实践平台,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新媒体平台及其运作流程,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基地,为新媒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校应积极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常见的形式有创客空间、创新工作室和多功能孵化基地等。打造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不断完善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及基本办公设施等多方面的支持,配置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校教师进行各种创新创业指导。同时,设立创业实践项目基金,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扶持学生创业项目。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基地搭建的创业实战平台,强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创业实训,尤其是依托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实用的创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降低自主创业风险,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为日后踏上就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推进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是推动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切实可行的路径。双方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借助社会力量办学以实现产学合作的最有效途径,而产学合作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通过产学合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同企业的用人计划相吻合”[3]。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渠道。学校应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聘请新媒体企业的骨干做兼职教授,传经送宝,促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后积极参与新媒体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环节。“在这种校企互动中,既有学校管理机构与企业管理机构的互动、指导教师与校外导师的互动,又有学生与校外导师的互动,最终可归结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和教学与研发的互动。它以能力为本位,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4]。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高校可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紧跟用人需求,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夏丹,霍淑芬.大数据时代传媒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81.

[2]张真弼,胡胜强.网络新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传媒,2014(3).

[3]陈寿灿.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38.

[4]李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产学互动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cjyzd20174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实践教学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