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听力课的实践策略

2018-05-14 07:40王亮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英语听力

王亮

摘 要: 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发展面临着制定新的专业标准这一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新标准制定的背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文章通过对新国标培养目标的解读,分析了英语专业听力标准的改革方向与目标,针对此目标提出了“新课标”背景下英语专业听力课的三方面实践策略。

关键词: 新国标 英语听力 实践策略

一、“新国标”的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得到了科学的调整和完善。随着社会各领域的外交活动不断增多,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特别是对高水平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但是,近年来,英语人才培养质量下滑,英语专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专业标准的挑战。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在2013年—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教指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头等大事就是研究制定国家标准。也就是说,要把研究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作为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务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仲伟合指出:“目前,原来的英语教学大纲已有13年的历史,滞后于现在的人才培养、滞后于现在国家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要。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就是一个字,要‘change。新形势下,迎应外语学科的发展和变化,我们还面临教学理念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挑战、教学队伍建设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这些挑战都是我们要深深思考的重要问题。”尽管具体的“新国标”还未出炉,但教指委专家宏观方向的引领和指导为我们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此项针对听力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就是基于对教指委专家创作的指导建议的文件和国际语言标准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参考。

二、“新国标”背景下听力课改革的基本目标

经过“国标课题组”反复斟酌,《国标》终稿中对于培养目标的表述为:“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根据专家的解释,其新版本较之以前的版本克服了一些弊端,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精简地概括和突出了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语言基本功和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地位,又期望英语专业人才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等方面得以提升;其二,“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这一表述具有动态发展的意义,杜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静态描述,指明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适应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而教学机构的任务则是培养这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这种培养目标的更新具体体现在听力能力标准的基本目标上应如何阐述。在2000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听力课有如下要求:“在听力理解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初步克服听力障碍,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在一般社交场合的交谈和相当于中等难度的听力材料,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和情节,能够根据所听材料分析、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并用英语简要地做笔记。在基础阶段结束时,学生应能听懂‘美國之音(正常速度)和英国广播公司国际新闻的主要内容。”此项要求为英语专业听力能力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标准,是中等偏上的培养目标,不同级别的区分也是围绕这个标准进行高或低的描述,但听力标准并没有对各项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对于学生的听力策略也没有系统的要求。因此,在听力课本身和学习者的自身问题的特点下,在教学大纲不太明确细化的背景下,重新定位英语专业能力听力标准在明确教学目标、重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有效率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培养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国标整体培养目标的背景之下,考虑到听力课本身特点和现有听力课存在的问题,听力能力标准应该调整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应该广泛接触多领域听力内容扩充自己的背景知识;

2.学生应该基本具备、熟悉并可以应用听力所需的基本策略;

3.学生应该具备通过听力输入理解基本人文知识的能力;

4.学生应该能听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学、教育等领域的常识性知识;

5.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客观分析所听到的内容,理解说话人意图、目的、情感等;

6.学生不应该如以前一样,单纯接触VOA或BBC等新闻类的听力内容,而应该广泛涉猎新闻类,如演讲、公开课等能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听力内容。

结合以上六点,听力标准的培养目标在新的背景下,要突出“听力策略”、“人文性”和“思辨能力培养”培养与提高。通过对新标准总体目标的参考、对老标准和欧洲语言标准的借鉴,我们可以对新国标英语专业听力能力的专业知识目标和专业技能目标进行调整和预测,具体如下:

1.学生应具备听力相关话题词汇、句型和语法等;

2.学生应具备理解听力内容所需要的策略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3.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辅助听力理解的记笔记的能力;

4.学生应具备听懂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电台常速新闻的能力;

5.学生应具备听力内容的背景知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领域常见的听力百科知识和世界焦点新闻的知识;

6.学生应掌握听力内容中出现的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

7.学生应具备总结、归纳、分析、分类听力内容的基本能力;

8.学生应具备摸索说话人情感、目的、态度等能力;

9.学生应具备对听力内容进行批判式判断和理解的能力;

10.从数字指标来说,学生的听力水平应达到15分钟内做250词听写的能力和听懂每分钟150个词左右语速的熟悉话题的听力内容的能力。

三、“新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实践策略

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主要途径,听力作为一项输入技能(input)在促进其他技能的发展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听力教学或者听力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意义。根据上文的分析,在新的背景下,听力教学要突出“听力策略”、“人文性”和“思辨能力培养”培养与提高。下面将把此三项内容作为教学实践策略的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听力策略的培养

早期的听力教学主要通过教师优化语言输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教师的作用在听力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忽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忽视在认知心理学角度上,听力是一种通过运用策略而达到理解的能动的心理过程这一科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英语教学理论的研究从“如何教”转移到“如何学”,听力策略的应用和培训开始得到英语教育者的重视。OMalley和Chamot提出的学习策略分类框架为听力策略教学提供的理论基础一直沿用至今。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或情感策略),并应该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重点。结合实际的听力理解过程的自身特点,听力策略可以细化为十几项(在此不做更多的探讨)。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对自己的教学班级(大三英语专业生)进行有意识的听力策略培养,突出听力策略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全体学生进行叙事分析,总结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于听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2.学生对于听力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更加强烈;

3.学生对于听力策略与技巧有了系统的了解;

4.學生可以把学到的听力策略和技巧应用在自主听力的资料里;

5.学生对于听力活动的自信心更加强烈;

6.学生表述了继续加强听力策略训练的意向;

7.学生对于教师课堂开展的活动更加明了其设计目的;

8.学生意识到自己由听力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更加主动的地位;

9.学生提出在大一就应该接受提高听力策略的系统训练。

通过学生的积极反馈,笔者感受到学生的变化和在听力方面的进步,更加强了对听力策略培养的决心和信念,希望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把听力策略和技巧的培养更系统化、更科学化,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能力。

(二)“人文性”的培养与提高

以往的英语教学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尤其像听力这样的课程,更加体现技能的培养。英语教学的发展形势要求一线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技能的培养配合以人文内涵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适应国际社会、具有国际视角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加强本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大重点。

针对《高级听力》的课程而言,教科书中的知识涉及的内容非常有限,无法达到新时代的外语人的培养要求。因此,自开展教改以来,笔者为高级听力课程听力的内容构建了一个体系,即通过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料,为学生课上听力内容和课下自主听力内容建立一个多媒体网络资源框架,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框架如下:

1.TED演讲系列

2.大学公开课系列

3.BBC英语频道英语学习系列

4.Discovery频道节目

5.国家领导人、国际机构领导人演讲、致辞等系列

6.历史名人演讲系列

7.BBC、CNN等国际频道英语新闻系列

8.英语学习网站的听力语料系列

此框架的知识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人文知识培养和提升的媒体资源综合体系。它的形成积累了笔者十多年一线的英语听力教学经验,为课上听力教学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一手教学资源,也为学生自主听力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类听力资源。对其应用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设计和积极的采用无论为提升课堂的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是增强学生自主听力的动机和效果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英语人才,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英语人才的思辨能力培养。近年来,对于中国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着两种批评的声音。一是批评中国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比较,中国大学生的批判能力较弱。二是外语类的大学生的批判能力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批判能力比较,外语类大学生的批判能力较弱。外语类专家针对外语人才思辨能力的研究层出不穷,都验证了此项结论。因此,国内专家建议开展有效地提高英语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活动,改变这一现状,使得外语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要求和时代要求。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为此项教改提出了一个疑问,就是如何通过本门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下面将依据具体改革经验和业内专家的科研成果对具体改革措施提出建议。

1.以技能训练为核心

文秋芳指出,思辨能力的层级模型包含三项核心技能,即分析技能、推理技能和批判技能。把此项层级模型应用到英语听力课程当中,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其一,培养学生对听力语料的分析能力,比如背景分析、原因分析、事态分析或者分析题型以达到较强的听力效果等;其二,培养学生对语料的推理能力,比如预测事态发展及结果等,或者针对题型的设计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等;其三,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比如学生对整个听力语料的分析、总结、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等等。此模型的应用,在听力课程中的设计体现对学生听力策略和技能的培养。

2.授课方式的转变

在授课方式上,转变以往的“三中心”原则,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启发式的、讨论式的、互商式的授课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导入话题,把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邀请进来,成为学习主体。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少提一些“展示性问题”,多一些“参考性问题”,因为后者可以使学生产生结构更复杂、语句更长的语言及能引发推理、分析、综合等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从具体的活动设计来说,教师可以从某一听力主题语料入手,从多角度提供同一主题的语料,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总结问题,更容易针对这一主题开展开放式的讨论。同时,课堂设计加之鼓励学生参与的活动,比如针对某一听力语料的迷你辩论、迷你演讲及口头评述等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学习动机,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思辨能力以情感培养为先导,通过倾听不同的声音,诚恳发表自己的意见营造互商式的语言学习环境,无疑可以增强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升情感因素,发展批判思维。

3.以内容和主体为依托

以往的英语教学过多地强调了语言的交际性,而忽略了语言的内容和其体现的人文性。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强调将学科内容和语言学习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水平。近年来许多学校提倡的“CBL”正是对这一模式的支持。对于听力这种技能课程来说,往往教材固定,并非体现学科内容,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添加体现学科内容的听力语料作为辅助听力材料,比如上一部分所探讨的人文类听力资料框架就可以为听力课提供内容教学,尤其是TED演讲和名校网络公开课等。这些内容都是人文体系下不同领域和学科知识的展示和传授,可以满足听力课课堂教学以内容为依托的选材要求。

4.改革新课程考核体系

现在很多学校都改革了以往的终结性评估的考核办法,采用了形成性评估或者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为结合的考核办法。对于笔者的教学单位而言,采用的是后者。这样的评估办法让学生更注重学習的过程,形成性评估本身注重考查学生平时听力策略的应用能力、分析语料的能力、批判性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说明,笔者通过平时的测验和作业,让学生对听力语料进行批判性分析、总结,通过批判性写作或者口头报告进行输出,这都为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5.以自主学习为辅助

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模式,是对于听力课程学时有限的有效弥补,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身就是对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反复强化课堂中所学的技能,在实际操练中做到举一反三。通过内在动机、学习步调调整着自己学习探索的节拍,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自我激励机制,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困难,最终成为有效的、有能力的学习者。自古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只是抛砖引玉,学生是通过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强化从而实现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必要条件是鼓励学生加大自主学习的力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监督和宏观指导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作为一项教改立项的结题成果之一,开篇从宏观上分析了“新国标”制定的背景,对英语专业听力国标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教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通过对新培养目标的提炼,笔者提出了三方面的改革措施,即听力教学要突出“听力策略”、“人文性”和“思辨能力培养”的培养与提高。文章的主体部分针对这三方面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Kasper L F. New Technologies, New Literacies: Focus Discipline Research and ESL Learning Communities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0(2):105-128.

[2]刘贵芹.把握形势、深化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外语类专业的教学质量[J].外研之声,2013(3):4-9.

[3]韦晓保.促进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多维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8):77-86.

[4]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5]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7-133.

[6]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01):112-120+147.

此文章为沈阳师范大学教改立项“卓越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级听力》”(重点项目)的结题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英语听力
趣味英语听力 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 Top 7 Most Common Types of Bread
趣味英语听力: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Smart Home Devices◎
趣味英语听力:Top 7 Most Common Types of Bread
趣味英语听力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