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首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8-05-14 17:43周志成何侃侃晏宁
关键词: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

周志成 何侃侃 晏宁

[摘 要] 应对社会思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首都高校大学生为样本,探索大学生对当代社会思潮的知晓程度、知晓渠道和认同程度的特征,并尝试分析原因,提供对策。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应对社会思潮的效果较好,而部分教育手段则适得其反。为降低社会思潮对首都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在内容、途径、方法上精准施策,综合应对。

[关键词] 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18)03-0100-09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价值观对中国未来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十分重大。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与我国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大学作为思潮传播的“晴雨表”和“前哨站”,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场域,首当其冲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了高校做好社会思潮应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保持警惕、有效防范,防止以各种形式在高校抢滩登陆[1]。为有效应对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我们开展了“当代社会思潮对首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本研究以当代社会思潮对首都大学生的影响为主要内容,思考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路径和方法。

二、文献回顾

(一)当代社会思潮的界定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中,“社会思潮”一词出现的时间较晚。当前学术界对于社会思潮概念的界定和特征的表述存在较显著的差异,一方面说明研究者对于该问题保持着积极关注,同时也显示了对该问题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从学术界研究来看,国内主要存在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综合说”,一种是“中介说”[2]。两者各有特点,但也各有明显缺陷。本研究把社会思潮定义为: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的,在一定社会变革时期内某一阶层和群体中影响较大、流行较广的一种思想观点或倾向。

在这样的界定中,社会思潮具有如下特质:一是社会思潮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完善,但其本质上是对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起消解作用的思想观点。二是社会思潮产生的背景条件是一定的社会变革时期。只有当社会酝酿着或者实际经历着深刻的变动,思潮才可能应运而生。三是社会思潮既需要理论基础,也需要社会心理基础。它需要利用回应现实诉求和矛盾来形成某一阶层的社会心理基础,并借此得以传播和流行。

(二)研究现状

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是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重点内容,此类文章多、视角多,属于研究热点和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

其一是以大学生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性阐述。此类文章近年来数量较多,主要研究方法是重点分析某些对现实社会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和本质,认为大学生容易受到这些思潮的误导,重点分析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成长的危害性。多数类似文献重复上述观点,缺乏创新点和参考价值。此类研究的特点是试图对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的各种影响进行概括和凝练,但部分缺乏内在逻辑性和学理性,简而述之。

其二是以大学生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如:佘双好(2010年)的研究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选取北京、上海、湖北、四川、广东多地的高校,考查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学历、年级、政治面貌和专业的高校学生对社会思潮的知晓度、影响度和认同度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人口学特征[3]。这类研究为评价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提供了重要参考,但社会思潮认同程度的测量方式仍有待改进。

其三是以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学历层次、成长成才的某些方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这些研究拓宽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研究范围,但各角度的研究数量和深度都还很有限,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本研究将沿着上述第二条路径,以首都高校大学生为样本,探索大学生对当代社会思潮的知晓程度、知晓渠道和认同程度的特征,并尝试分析原因,提供对策。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变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西方思想观点的涌入,结合国内思想舆论的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場。理论界研究的社会思潮不下二十种。本研究选取当代社会思潮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的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及了一系列社会思潮的错误观点,中央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多次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进行过通报。这些都是当前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第二,近年来意识形态研究领域高度关注的社会思潮。2013年至2016年,《求是》杂志社权威刊物《红旗文稿》每年对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综述。这些直接反映了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关切。第三,近年来与大学生思想实际联系较多的社会思潮。部分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者对近年来与大学生联系密切的社会思潮进行了梳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校园内社会思潮传播的情况也有直观感受。需要结合这两者进行分析判断。综合以上因素,本研究选取了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西方新闻观、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等八种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对比。

本研究构建了“知晓度—认同度”研究模型,从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知晓程度和认同程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中知晓程度又分为两个层次,即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概念知晓度侧重考察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社会思潮相关概念的朴素知晓情况,观点知晓度侧重考察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社会思潮核心观点的深层次知晓情况。引入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两个变量可以克服以往研究中用概念代替观点的局限,为剖析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影响情况创造了条件。

(二)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问题及相关变量的设计,拟定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根据调查需要的人口学基本特征,设置了性别、培养层次、高校类型、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家庭经济状况、专业、宗教信仰、就业目标、西方节日行为等11个题目。第二部分是知晓情况。在概念知晓度层面,对八种社会思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名称的知晓程度和知晓渠道进行考察,其中知晓程度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得分越高,了解程度越高。在观点知晓度层面,对八种社会思潮(每种社会思潮包含3~5个测量条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8个测量条目)的主要观点的知晓程度进行考察,采用10级李克特量表,得分越高,知晓度越高,克隆巴赫α系数介于.73~.86之间。第三部分是认同情况。对八种社会思潮(每种社会思潮包含3个测量条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8个测量条目)的主要观点的认同程度进行考察,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得分越高,认同度越高,克隆巴赫α系数介于.79~.89之间。第四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党团组织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七个方面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与大学生对社会思潮认同度的关联性。

(三)抽样调查

本研究共选取20所驻京高校作为抽样学校,涵盖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中部属高校6所,市属本科院校12所,市属高职院校2所。每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分别邀请部分学生登录在线问卷调查系统,填写调查问卷。最终,共有1103人完成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007份,有效回收率91.30%。其中,女生占69.5%;专科生占12.6%,本科生占78.6%,研究生(含硕士、博士)占8.8%;985、211高校学生占26.6%,市属本科院校学生占61.4%,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占12.0%;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生占22.4%,文史哲类专业的学生占14.8%,经管法教类专业的学生占50.3%,艺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占12.4%;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15.7%,共青团员占78.9%,群众占5.3%,民主党派占0.1%;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占47.0%;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占36.3%;获得过助学金资助或勤工助学补助的学生占37.6%;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占8.7%;毕业后打算国内就业(包括自主创业)的学生占49.2%,打算国内学习深造的学生占34.8%,打算国外学习深造的学生占14.7%,打算国外就业的学生占0.8%,其他打算的占0.8%;经常参与西方节日的学生占4.8%,偶尔参与的学生占44.8%,基本不参与的学生占35.3%,从未参与过的学生占15.2%。

(四)数据分析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现状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及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效果的考查主要采用回归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首都大学生的影响及表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思潮的总体影响情况

首都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点认同度情况见表1。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较高,对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涉及社会自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观点认同程度略低。首都大學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思潮的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及认同度的情况见表2。相对于社会思潮,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和观点知晓度较高。与表1对比,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观点认同度也较高。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首都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能够自觉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认同。同时,不论是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还是观点认同度,首都大学生对新“左”派的认知都排在末位,反映出近年来新“左”派质疑改革开放的声音日渐减弱。

就社会思潮而言,概念知晓度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公民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宪政民主;观点知晓度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西方新闻观、西方宪政民主和民粹主义。说明首都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情况不尽相同。此外,如表3所示,概念知晓度与认同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介于.00~.15之间),观点知晓度与认同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介于.15~.30之间),说明观点知晓度对认同度的影响强于概念知晓度。上述结果提示,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简单地将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概念知晓度等同为观点知晓度,判断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程度主要依据其对社会思潮的观点知晓度,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对社会思潮错误观点的认知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应对工作。

2.部分社会思潮需要重点关注

从社会思潮的认同度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西方新闻观、西方宪政民主和民粹主义。说明这三种社会思潮对首都大学生的影响面较大,需要高度关注。西方新闻观标榜的“新闻自由”具有一定迷惑性,这种思潮长期宣扬新闻报道所谓的“客观公正”,强调新闻媒体应独立于政府,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并希望我国取消党管媒体的制度安排。西方新闻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反动,实质上是要削弱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学生往往忽视了西方媒体在意识形态上同样存在的阶级性特征,在新闻话语权“西强东弱”的格局下,容易受到西方新闻观的迷惑。西方宪政民主裹胁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群体具有迷惑性,其实质是鼓动我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走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近年来西方宪政民主编造出“宪政梦”的概念,将“宪政梦”与我国提出的依法治国相混淆,企图偷换概念,用“宪政梦”代替“中国梦”。民粹主义思潮近年来在全球表现活跃,其在国内主要关注社会底层群体,并且强调为了争取利益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漠视党的领导和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就公民社会、新“左”派思潮而言,虽然从总体上看,首都大学生群体对其观点持赞同态度的比例较小(分别为6.1%和4.3%),但对特定人群仍具有一定迷惑性。如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党员对公民社会观点的认同度均值为2.88,显著高于共青团员和群众(均值分别为2.61和2.72)。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对公民社会观点的认同度均值为2.77,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均值为2.59)。经分析认为,公民社会思潮表面上鼓吹追求广大民众的平等权利,形成一种独立于政府的力量,其实质是利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共服务与公民需求之间的不对称,来夸大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弱化执政党权力的合法性,进而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现实诉求往往与公民社会所鼓吹的主张具有词语上的一致性,因此更容易受到这种错误思潮的蛊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等概念与公民社会的观点在词语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大学生党员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会多一些,如果辨析不够,就会出现错误认识。新“左”派思潮亦有类似情形,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思潮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左”派思潮观点的认同度对党团组织教育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79(见表5),代表认为党团组织教育效果好的大学生对新“左”派的观点更加认同。虽然该系数值较小,但对于实际工作而言,亦是一种警示。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大学生在接受党团组织教育的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观点仍停留在朴素的认识水平上,因而容易受新“左”派思潮错误观点的影响。

3.不同类型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同程度有所差异

不同类型学生社会思潮认同度对比分析结果见表4。

专科生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度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从培养层次上看,社会思潮观点认同度得分呈现“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趋势,即从总体上来看,学历层次越低的大学生越容易受到社会思潮错误观点的影响,对其认同度越高。这一结果与日常判断相吻合,即学历层次高的学生综合素质要高一些。

理工农医、艺术体育类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从专业类别上看,理工农医类大学生对本次调查的大多数社会思潮的认同度最高,艺术体育类大学生对西方宪政民主和普世价值的认同度最高,而文史哲类大学生对所有八种社会思潮的认同度最低。经分析认为,这个特点与理工农医及艺术体育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有关,也与理工农医类学生的直线性思维方式、艺术体育类学 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有关。理工农医类学生总体上缺少政治敏锐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观点存在盲从的情况。西方艺术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文史哲类学生由于对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因而对社会思潮能够进行较好的辨析,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较小。

非党团员、有宗教信仰、家庭经济条件好、打算出国、热衷参加西方节日的学生对部分社会思潮的认同度相对较高。如: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对全部八种社会思潮的认同度较高;非党团员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对除公民社会之外的七种社会思潮认同度较高;有出国打算的大学生对西方新闻观的认同度较高;热衷参与西方节日的大学生除对公民社会认同度与不参与西方节日的大学生差异不显著之外,对其余七种社会思潮的认同度均较高。这一结果与日常判断相吻合: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较高,抵御社会思潮的能力也较强;享受助学金资助或勤工助学补助的学生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得到了国家的资助,对党和国家怀有更加深厚的感情,因而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度更低;打算出国的学生群体,往往会更多地了解西方社会,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好感程度会高于其他群体,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给予更好的评价;热衷参加西方节日的学生对西方的文化认同度高一些。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盛行的各种西方节日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西方文化渗透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需要高度警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效果及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效果见表5。不可否认,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应对社会思潮影响方面效果突出。如: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呈正相关影响,即认为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好的学生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育人与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西方新闻观、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认同均呈负相关影响,即认为实践育人活动效果好的学生对上述社会思潮的认同度低。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业已显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对民粹主义的认同呈负相关影响,即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的学生对民粹主义观点的认同度低。这些均表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在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方面是有效的,可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然而,同时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组织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应对社会思潮影响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干扰作用。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的认同呈正相关影响,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好的学生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同度高一些。课堂教学应当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主阵地,一定程度上却成为社会思潮的传播阵地(也有可能是在批判过程中的传播)。很有可能是因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没能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些特征同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鼓吹的一些所谓民主、自由市场的优越性区分开来,致使学生对两者有所混淆。党团组织教育与对新“左”派的认同呈正相关影响,即认为党团组织教育活动效果好的学生对新“左”派的观点认同度高一些。原因与上述情形类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与对公民社会的认同呈正相关影响,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動效果好的学生对公民社会的观点认同度高一些。很有可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平等、公正的描述与公民社会鼓吹的社会公平在话语体系上的相似性所致。这些现象提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加强包括课堂教学、互联网、报刊书籍及各类媒体在内的阵地建设和管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拓展了社会思潮知晓度的测量维度,区分了社会思潮的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突破了以往研究用概念替代观点的局限,可以更好反映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知晓程度。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各样本校校内采用方便抽样,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样本的代表性。未来研究需要设计更加精细的抽样程序,细分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存在着“一招鲜”的方式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务工作中,高校各级党委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重要地位,齐抓共管,久久为功,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中减少社会思潮错误观点对大学生群体的蛊惑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5页。

[2] 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3]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0期。

[4] 周志成、李焱:《着力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北京教育(德育)》2017年第9期。

[5] 何侃侃:《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Abstract: Coping with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study takes college students in capital universities as a sampl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knowledg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and their knowledge of channels and identities, and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auses in order to provide counter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knowledge status and identities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and presenting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cope with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are more effective, while some of the education methods are counterproductiv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on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precise formulate and comprehensive respond in terms of content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Key words: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y; college student; values

(責任编辑 刘永俊)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