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情怀·史实情感·史料情结

2018-05-14 14:57彭琪惠
关东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刊学术研究学报

彭琪惠

1978年7月18日出生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袁洪权老师,今年恰逢他的不惑之年。从现有的学术发展状态来看,袁洪权老师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少数民族研究者中的佼佼者。他先后在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师从著名文学史料专家郝明工教授、陈子善教授攻读硕士学位(2001-2004)和博士学位(2007-2010)。2001年7月至2010年9月,袁洪权老师工作于西昌学院中文系。2010年9月之后,他调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工作,现为中文系教授,担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他还加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2010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06年)、中华全国文学史料学会(2009年)等学术团体,并担任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理事等学术兼职。

身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术领域的青年研究者,袁洪权老师秉承着朴实无华的学术品格、勤勤恳恳的学术姿态和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在学术研究领域结下了累累硕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术视野。他集中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兼及人民共和国历史研究与文化研究。目前,他主要专注于共和国初期文艺界的“内部清理”研究、“新文学”的当代转型的学术研究,和现代作家日记与书信的考释,曾在《文学评论》《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现代中文学刊》《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鲁迅研究月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关东学刊》《点滴》等学术刊物,以及《北京青年报》《中华读书报》《人民政协报》《天津日报》《藏书报》等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部分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新华文摘》等重要期刊转载,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获得绵阳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奖三等奖和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开明书店版‘新文学选集丛书专题研究1951-1952”,在研)、教育部课题1项(“人民共和国初期文艺界的‘内部清理——‘十月文艺丛书专题研究”,已完成,被鉴定评为优秀)。此外,还主持了多项省厅级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多项。

基于其学术品格,再结合其学术成果,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他的学术研究:

第一,融于血脉的学术研究情怀。关于“情怀”的分类可以有多种,诸如热爱家国的情怀、思乡怀人的情怀、豪情壮志的情怀等等,袁洪权老师有一份独特的情怀却不同于此类,而是一份早已与他的生活融为一体的学术研究情怀。这种情怀主要表现为对学问的不懈追求与坚持。可先述其学术研究兴趣的源起。早前,还在西昌学院工作的袁洪权老师和同事们常常到图书馆,整理、翻阅了大量旧时的文献资料,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接触到这些一手的旧时材料后,阅读量大幅积累起来,他发现这些少有人翻阅的材料,透露出鲜为人知的文学史实和现象,从而对学术研究萌生兴趣。从此,便投身于学术研究,且一直坚持至今。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便体现出他敏锐的学术视野,如《萧红的“寂寞”情结》,发表于《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文章从三个面(人生的寂寞、写作态度的寂寞、不被同时代人理解的寂寞)分别展开,论述了一代才女萧红的“寂寞”情结。再如《边缘姿态的写作——析萧红的香港时期文学创作》,发表于《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在文章中,将萧红的香港时期文学创作与战时主流文学相对比,在对比分析中阐明了在40年代萧红与众不同的边缘姿态的写作。又如硕士论文《左翼、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创作及差异论》,从1927-1936年间的左翼和新感觉派的都市小说人手,分析它们的对应性和差异性,从而探讨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文学现象。

可是,他的学问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4年,他报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尽管这一次没有考上,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再接再励,不断完善自我、丰富学识,加深学术素养的积累,选择继续考博。终于,于2007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师从著名文学史料学者陈子善教授。至2010年6月,他在读博期间发表了《<大众文艺><西南文艺><红岩>演变的文学史思考》(《西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革命者与女性的深层焦虑——关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思考》(《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巴拿马的斗争火炬)写作前后》(《现代中文学刊》2009年第1期)、《“统一战线”政策下的“整合”》(博士论文,2010年4月完成)等颇见学术功底的文章。

第二,贯穿始终的文学史实情感。在其学术研究历程中,袁洪权老师一直十分注重文学史实的客观真实性。确实,在学术研究领域,一些研究者在缺乏客观文学事实依据的情况下,随意发挥,写出了缺乏真实性的文章。秉承着严谨踏实的学术涵养,袁洪权老师对此现状不以为然,并身体力行地坚持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揭示出真实可信的文学史现象。无论是《宗派主义:左翼“潜在”影子在当代文学(1949-1966)中》(《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还是《被“遮蔽”的文本——对周扬<文艺与生活漫谈>的分析及反思》(《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无论是《开明版<赵树理选集>梳考》(《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还是《开明版<丁玲选集>梳考》(《現代中文学刊》2013年第4期)、《开明版<郭沫若选集》梳考》(《郭沫若学刊》2013年第4期);无论是《共和国文学中“组织”运作下的文学阅读——以<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还是《“统一战线”政策与胡风的理解错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1期);无论是《<中国新诗选)(1919-1949)的版本、编选与代序修订》(《现代中文学刊》2014年第5期),还是《沈从文缺席1949年文代会考》(《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年第13辑)、《<臧克家诗选>四种版本梳考》(《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无论是《鲁迅拟<苦闷的象征>最初出版广告及译著出版时间新考》(《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3期),还是《开明版<胡也频选集)序言的“隐秘事实”——胡也频“济南之行史实梳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第3期);……在这些文章中,袁洪权老师揭示出来的种种文学史现象都有理有据,可见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扎实的研究方法、清晰的逻辑思路,进而使得其学术成果真实可信。

第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文献史料情结。袁洪权老师曾专门就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进行过论述,写成《文学史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文,发表于《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文章中,他论述了文学史料的发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点意义:1.“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2.“是对过去文学研究错误观点的纠正”;3.“可以为现当代文学目前研究的乏力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4.“可以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品格和学术人格”。后又在《作为当代文学史料的作家日记与书信》(《文艺争鸣》2016年第8期)中,表达了他对于作家书信和日记这一类史料的情有独钟。从其近年来的研究可以看到,他确实是这样做的。相关研究成果见于《“文艺建设丛书”的命运与共和国初期文学的场域——以丁玲1952年致厂民信考释为中心》(《现代中文学刊》2016年第1期)、《“新文学讲义”的命运与<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卷的生产——九月十八日朱自清致叶圣陶信件考释为中心》(《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共和国初期现代文学史的生产与建构——以五月八日王瑶致“叔度同志”信件考释为中心》(《文艺争鸣》2015年第6期)、《老舍等致巴金便条信写作时间梳考》(《关东学刊》2017年第2期)、《夭折的<预言>修订版及其背后的文事——以1952年1月9日何其芳致巴金信札考释为中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考古学家夏鼐的“元旦日记”》(《人民政协报》2017年12月28日,第10版)、《朱自清1934年、1935年日记误记举证二则》(《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王林日记中的<腹地)出版始末》(《天津日报》2015年11月10日)、《胡适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艰难”演讲》(《天津日报》2015年5月12日)等文章,以作家书信或日记为研究中心,进而去发掘背后的真实文学史现象,完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史实叙述。与此同时,他殷切地希望着作家书信这一类史料能够进入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袁洪权老师还写过一些书评文章。与当前大多数书评文章带有的吹捧姿态相比,他的这些书评文字更能针砭时弊,突出问题意识。2008年,在偶然阅读了崔晓麟的著作《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他写作了《“小”题“大”做的一部研究力作》,对崔著的学术贡献提出自己的看法,也为他进一步从事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某种契机。而他对陈子善先生的学术著作《边缘识小》的阅读与评价(书评文章为《<边缘识小>:独特的文学史视点与考证功夫》),更为他后来的学术姿态提供了某种启示,也体现出他师承的重要途径与真正文脉。2010年以来,他重点关注过谢泳、商昌宝、陈徒手等学者的学术著作,选择了谢泳的《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商昌寶的《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吴琦幸的《王元化晚年谈话录》等书进行学术评价(书评文章分别是《知识人和国家的苦难关系》,《二十一世纪》2010年10月号;《丰富的文学史,痛苦的思想史》,《二十一世纪》2012年10月号;《追求学术本真的王元化先生》,《北京青年报》2013年8月30日),为他当前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可切入的特殊路径。

都说“文如其人”,从袁洪权老师十多年以来用心撰写的这些学术文章来看,朴实的文风、严谨的论证和清晰的思路等,都显示出他端正的学术态度、高尚的学术品格。

猜你喜欢
学刊学术研究学报
《旅游学刊》2020年度优秀论文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再添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