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艺术家

2018-05-14 11:55JUNO
生活PLUS 2018年6期
关键词:艺术家创作生活

JUNO

自由语境、知识共享热潮、实现自我价值的宽广空间正在逐渐消解艺术家们往日的神秘感。印象中的艺术家常常天赋异禀且离群索居,甚至衍生出许多传奇故事。而当下,在教育与机会的叠加作用下,公众正在形成一套成为艺术家的方法论。

本期邀请70后与80后的两位女性艺术家,共同探讨有关艺术、生活、兴趣、价值等相关话题。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两代艺术家的异同,形成有趣映衬。

张心一强调传播与开放性,更加关注当下。兰昭形则推崇在封闭状态下,表达内心世界的技法,是在遵从一种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她们的路径与方向间接证明了某段历史的进程。

由此而来的这场对谈,或许可以解答你对于“艺术家”的种种幻想与困惑。

在决定做这个展览时,我将以往的固有想法统统抛诸脑后,重新开始思索,我现在的生活面临了什么样的问题?对什么事情感到焦虑?有什么话特别想说?我们通过不断生产图像构建生活的虚拟意义,同时又在图像的消费中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我相信这是一种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危机,可是抵抗技术,追求低科技,我们就能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吗?我需要重新注视自己,夺回把握生活的权利。(张心一)

年轻的信仰

张心一的个性和她的作品颜色一样,明媚而外放。她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中,从中戏到央美,一路有名校加持。但她的每一次选择都举重若轻:“我就试试,不行就算了”“如果我不试试,怕以后后悔”,从来不一条路走到黑。

从2016年个展“ICON”到今年的“INTERESTING.”,她持续关心着当代人的思潮。作品中强烈的视觉压迫,明晰的细节和线条,可深可浅的寓意,或许正是年轻人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女性”标签,会给你的创作带来什么?

很多采访都涉及这个问题。女性艺术家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标签,如果女性艺术家会受困于自己的女性身份,那事实上,女性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有些女性艺术家从事的艺术方向可能会更偏向女性化一些,这是她自我表达的侧重点和方式。我也可能会流露出女性的特质,但在创作过程中,反而希望这是去性别化的。

从美术史上来看,优秀的男性艺术家更突出,但当代艺术,这种趋势已经没有那么明显。尤其是最近10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女艺术家。

你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考虑受众吗?

我会考虑受众。我的作品看起来比较简单和可爱,对于不同的观众,它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只被少数的艺术家和精英分子理解。作品分为很多层次,普通大众也能有一个最浅显的概念。我看到这个东西,它好像和艺术有关系,好像是有意思的,然后再深入思考背后的意义。对我来讲,作品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才是有效的。

除了绘画之外,生活中其他的事物或文藝形式,给你带来过什么启发?

除了绘画之外,我还研究互联网的表情符号。亚文化中调侃的智慧是非常有趣的。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的调侃是一种发泄。比如民国时期,报纸上有很多漫画都是用来讽刺政治的。现在用表情包,也是一种漫画,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意见。任何意见或是态度,似乎都可以用它来表达。

在读博士期间,你的导师,艺术家徐冰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我没读博士之前,徐老师就在影响我,他的很多看法和我很相似。比如他曾说:“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沉浸在自娱自乐的幻想之中,一个乡镇企业家可能比一个艺术家更了解这个社会。”

另外,徐老师依然有年轻艺术家的感觉,即便已经得到很多成就,仍然在创作实验性很强的作品。

如果把创作看成一种输出,那输入方式有哪些?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带来灵感。比如一个电视购物节目,它比任何一个荒诞剧都要荒诞。他们能指着亚克力材料说是什么玉,什么工艺美术大师,而且它的语言方式牢牢抓住了某一种中老年人的心理,每一个措辞都研究了大众消费心理学。

艺术家必须是孤独的吗?

这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艺术家也是多元化的。有才华型、学者研究型等等。我觉得我是属于那种非常像普通人的艺术家。艺术家和其他职业没有区别。我上班的时候,也很喜欢勤奋和规律的感觉。

未来的创作会关心什么样的问题?

我发现艺术家的作品只能表达自己,艺术作品一定要从自己的坐标系中生长出来。以后仍然继续表达我的经历、我感受到的事物。

兰昭形1977年生于山西

猜你喜欢
艺术家创作生活
Jazz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