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 现实分析及实践路径

2018-05-14 17:33曹学娜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

曹学娜

〔摘要〕 进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党和国家的自觉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民族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对坚定文化自信作出了新部署。面对近代的文化危机影响、当代的文化竞争和挑战、未来的文化走向不明确的现状,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要做到塑造文化之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守文化底线,履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筑牢文化之基,增强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打通文化之要,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互鉴。

〔关键词〕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新部署;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4-0097-05

古往今来,大国的兴起之路,必然伴随着文化的高度自信。大汉之风,是捭阖中外的文化气度;盛唐景象,是包容互鉴的文化底气。没有或缺乏文化上的高度自信,国家和民族便底气不足、精神不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该报告从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深处,从国运兴盛、民族强大的历史向度,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并进一步作出新部署。

一、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新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繁荣活跃。我们党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积极推进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于文化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自觉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涵不断丰富,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第一次提出要“增强文化和价值观自信”,其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众多场合对文化自信进行了论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随后,2016年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一起提出,文化自信成为继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的角度,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阐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布局指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文化不可或缺。十九大报告在论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作为文化自信生成的理论内核和内在根据。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形成并广泛传播。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价值观自信。没有凝神聚气的价值引领,没有引航前行的价值坐标,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所以,要更好地构筑中国价值,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使文化自信更有底气。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怎样坚定文化自信作出了部署,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而指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条件所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就在于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坚定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协调发展”。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变的遵循,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按照主要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并发展的共同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人文理念、核心思想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1 〕,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我为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现实中的文化建设显然滞后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相协调。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上看,要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这就要解决现实中文化发展滞后的问题,解决硬实力高速发展而软实力明显存在短板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危机与文化传承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自信,一个重要前提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的清醒认识。近代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走向衰弱。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面前探索救亡之道,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直至新文化运动爆发,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最终将中国的落后归因于由传统文化所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与批判,中华民族出现文化危机。救亡图存的急切,使一些仁人志士认为要矫枉必须过正,走向了文化激进,“有人提出来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有人主张废除中文,甚至‘人过四十一律枪毙” 〔2 〕,一时“全盘西化”论被一些人所信奉。全盘西化的主张对于彻底清除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糟粕有积极作用,但连带把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一起抛弃了。是时,与文化激进相对应的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以何炳松、陶希圣等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为标志,出现了封建复古,这实质上是文化危机的另类表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激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全盘苏化”。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是机械地照抄照搬苏联经验,僵化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我国的革命当中,对我们的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害。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激进心态并未彻底消除,在“文化大革命”中,文化激进再一次使传统文化蒙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国门再次打开,面对极大丰富的西方物质世界,文化领域出现蓝色文明与黄色文明孰优孰劣的论争,一些人重提全盘西化的主张,认为尽管传统文化有合理之处和优秀内容,但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和现代化是对立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自由、平等、民主的现代价值理念完全相悖,会阻碍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模仿、追随西方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着装打扮一时成为时尚,中华文化再次面临危机。在一次次的文化危机当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了问题,一部分国人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么表现出“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文化自卑,要么表现出“自满自足、故步自封”的文化自负。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文化古迹、文化名胜、名人故居被人为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雷同的城市建筑,人造历史文化景点不胜枚举。这种对文化遗产麻木无知、对历史文脉冷酷无情的表现,即是文化自卑的外在演化。同时,抱残守缺的文化自负仍潜藏在一些人内心中,诸如“不可更改的祖宗遗训、难以撼动的世俗规约、习以为常的生活陋习、点石成金的蛊惑妖术” 〔3 〕等,这样的文化心理至今固化难除。

(二)文化挑战与文化应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生态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外来文化的进入,而这成为文化自信分析的重要视域。当一国出现外来文化并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时,人们的文化心理也会悄然发生变化。人类整个近代历史,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一直以优越地位示人,以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自诩,而东方世界则被看作是愚昧和落后的代名词。在这一历史环境下,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形成强大冲击,文不如人的文化自卑心理在很大范围内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多元文化并存成为常态。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国调整对外战略,进行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国际战场,国家间意识形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约瑟夫·奈指出,“倘若你用武力征服一个国家,还不算彻底的征服,如果你用文化和价值观念征服了一个国家,才是彻底的征服”。美国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快餐如同四路大军冲向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借此向外输出其文化价值观。而中国,向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文化输出、价值观渗透的重要目标。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发达的传媒优势对我国展开文化价值观的攻击,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激烈。“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修正论”“中国问题论”等各种论调层出不穷,拜物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各种言论鼓噪不断,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各种主义大肆兴风作浪,给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带来极大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引导、文化应对显然不足,国际舆论呈现西强中弱之势。一些国人出现崇洋媚外的文化心理,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崇尚喝洋酒、穿洋衣、过洋节。令人堪忧的是,“文化领域遭遇多重困境与选择性盲区,西方道路在部分学者面前被奉为‘圭臬和‘典范,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失去信心。企图颠覆优秀传统价值观,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失语‘失声‘失踪” 〔4 〕。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一些领导干部也出现了理想信念的动摇迷失。诸如“一些干部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信心不足,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有的干部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 〔5 〕。总之,受近代以来西强中弱的文化心理影响,在西方国家进行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的环境下,国人的文化自信受到冲击,一些人表现出向往西方世界的文化心态。

(三)文化两极与文化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发展,成为未来文化发展能否充满自信的前提条件。只有立足于丰富、健康、活跃的当下文化,立足于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根基之上,才能够对未来文化发展充满信心。一直以来,我们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两极心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我们过度地强调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了其商品属性,应该由市场发展的文化产业受到了严重束缚。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度时期我们又过度地强调了文化的商品属性,忽视了其社会效益,文化市场以点击率、收视率作为衡量尺度,追求文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出现了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倾向。在这样的两极化倾向影响之下,不少人对于文化缺乏清晰的判断尺度。面对多元纷乱的文化现象,人们对于未来文化的走向与发展呈现出左右摇摆之态,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缺乏文化自信,两极化倾向导致文化发展的定力不够、底气不足。现如今我国已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强弱的直接反映,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自然就会充满自信,反之则自信心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文化上的两极心态,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概而言之,面对未来文化发展,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还未全面建立起来。

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塑造文化之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文化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 〔6 〕,“文化是价值观的表现和反映,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7 〕。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价值观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借助其传媒优势对我国展开价值观攻势,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带来了价值观上的冲突和混乱,成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急需应对的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尤为关键的是塑造文化之魂,建构我国文化的价值内核。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强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项基础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积极亮剑的时代关口,鲜明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回应人们的思想疑虑和困惑,纠正价值偏颇和文化自卑心态。在当前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动荡多变,人类面临共同的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之际,向世界传达我们的价值观,有助于提振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坚守文化底线,履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

领导干部对待文化的态度和立场,会影响公众的文化自信。面对当下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功利化、庸俗化文化现象,文化是着意于“化人”,还是急功近利“化钱”?是着意于养心,还是止于养眼甚或乱心?是着意于引领大众,还是一味迎合世俗趣味 〔8 〕?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如何认识文化,在行为上如何对待文化,是否能够坚守文化底线。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潮流下,领导干部要强化文化底线思维,在实践中重视文化,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底线思维,其实质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强化文化底线思维,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有所为,就是要遵循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规律。有所不为,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坚守,要注重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守住我们的文化根脉,保持文化生成发展的原生态环境和条件不改变。强化文化底线思维,首先,要有文化原则意识。推进国家建设,要明确基本原则,要有方向和定力。国家的根在哪里?民族的魂怎么塑造?国民的精神是什么?正确回答这些问题,都要有文化的支撑。这就需要坚守我们的历史文化根脉,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领导干部要切实树立文化原则意识,重视文化建设。其次,要有文化短板意识。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从当前来看,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短板。面对千城一面,城市越来越雷同、文化特色不再彰显的城市建设怪相,领导干部尤其要强化文化短板意识,增强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再次,要有文化边界意识。要注重文化与其他领域的边界,尤其是文化与经济的边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领导干部尤其要把握住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边界,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为代价。

(三)筑牢文化之基,增强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在广大公众身上,而广大公众很难自发形成文化自信。欲要文化自信,先要文化自觉。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9 〕。文化自觉的实质就是要懂得一种文化的过去、当下和未来。人们只有深刻认识到我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当下面临的时代境遇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才能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发展,对做好文化宣传、文化引领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培育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这个“讲清楚”指出了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人们客观全面地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也就是要明白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本来,我们獨特的文化和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里的两个“讲清楚”就是要求宣传工作要讲好一种文化的当下价值,也就是让人们懂得我们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个“讲清楚”就是要求宣传工作要让人们懂得我们文化的未来。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根植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有机融合。概而言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讲清楚我们文化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四个讲清楚”包含了深深的文化自觉意识。培育文化自觉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求,不断强化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夯实坚定文化自信的大众思想根基。

(四)打通文化之要,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互鉴

文化自信的重要彰显,体现在我们的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保守的,而是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发展和面向世界发展具有同步性、同时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着中华文化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对坚定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机制不断完善,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我国已经在海内外广泛建立各种人文交流机构,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交流关系,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加快建设。同时,“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极大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新时代,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成为坚定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费孝通提出文化交流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现已成为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理念。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互鉴,一要各美其美,坚守中华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各美其美是一种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向来主张“以我为主”,强调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正确看待中华文化,发扬其长处和优势,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和展示良好国家形象。二要美人之美,积极借鉴他国文明中的有益成分,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实际上,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辅相成,引进来是为了更好走出去。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历史发展中积极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当前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文化展览活动,更好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三要美美与共,构建多层次文化交流平台,追求文化大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平台。要进一步扩大国际文化合作,打造官方与民间互补、线上与线下互融的宽领域、多层次文化交流格局。

〔参 考 文 献〕

〔1〕朱康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N〕.中国政协报,2017-11-20(10).

〔2〕王 蒙.王蒙谈文化自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2.

〔3〕王继荣.论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J〕.领导科学论坛,2013(10):43-45.

〔4〕王 成,邓 倩.理论意蕴、内在属性和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多维解读〔J〕.理论导刊,2017(12):40-46.

〔5〕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EB/OL〕.(2014-07-21).http://www.cssn.cn/dzyx/dzyx_tt/201407/t20140721_1261171.

shtml.

〔6〕张岱年.晚思集:张岱年自选集〔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2:13.

〔7〕耿 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3.

〔8〕仲呈祥.文化自信的力量〔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4):60-61.

〔9〕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2.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