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推广的困境与突围

2018-05-14 10:31沙华中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目标定位困境

沙华中

【摘 要】儿童阅读推广中的目标功利化、内容随意化、过程真空化、评价单一化已成为不少学校的困境,这就需要学校在阅读推广中做到立意高远,要着力提升儿童的阅读乐趣、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通过审美阅读,推进“1+X”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阅读成为丰富儿童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儿童阅读推广 困境 目标定位 校本行动

2016年12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走进东桥小学,充分肯定了我们学校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他在讲座时结合当下儿童阅读的现状说:“做人要讲智慧,阅读同样要讲智慧。”这句话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不少学校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困难还是挺多的,如何通过学校的智慧引领,让儿童实现智慧阅读,如何通过学校智慧的阅读推广活动,为儿童打下美好的精神底色。这确实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儿童阅读推广的困境追因

现在,书香校园建设已经为不少学校所重视,学校的阅读推广活动此起彼伏,很有声势,很是热闹,但最终效果却差强人意,这是何故?

1.目标功利化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这是一句很流行的话。的确,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考试分数的增长是正相关的。但将阅读推广的目标只定位为提高成绩,目光又是短浅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学生离开学校后,阅读的行为就渐渐减少,在生活中,热爱阅读者已寥寥无几。在小学,也存在“考什么,就读什么,如果不考,就不读”的现象。一些学校的阅读推广只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做法上,这是缺乏教育智慧的。这种理念下的书香校园建设,因缺少高远立意,很难形成品牌。

2.内容随意化

现在学校食堂很讲究“营养配餐”,食谱不是随意确定的。同样,学校推荐的儿童阅读书籍有没有经过精心选择,是不是符合儿童的阅读口味,其精神营养是否充足,确实需要认真考量。读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方向的引领,但并没有列出具体的书目。学校在推广阅读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制订出具体的符合本校各个年级段学生特点的书目。具体书目的确定,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智慧。总的原则应符合儿童的口味,有儿童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3.过程真空化

阅读,是个过程。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主体才会产生神奇美妙的内心体验。阅读推广,同样也是一种过程。但我们发现,一些学校阅读推广只有两头,一头是开始的启动,一头是结束的考查。缺少的正是中间过程性的指导、展示与交流。这种过程管理的真空现象,危害很大。而阅读感受,需要交流;阅读体验,需要分享;阅读困惑,需要释疑;阅读习惯,需要培养;阅读情绪,需要引导。这些都是过程性的,都伴随着阅读行为本身。

4.评价单一化

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将阅读内容变为一条条“面目可憎”的考题。阅读组织,一定要防止将阅读内容试题化。在紧张的应考复习阶段,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对阅读推广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因为这告诉学生,平时是可以不阅读的,最后可以背诵阅读题目,应付考试。除此之外,读每本书都要写读后感,对阅读兴趣的杀伤力也大。其实,评价的手段应是生动的、多样的,如读书沙龙、课本剧表演、故事续写、演讲、主题辩论等等。

二、儿童阅读推广的目标定位

儿童阅读推广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定位为“无用之用”。无用,乃是大用。”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宋代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儿童阅读推广的重要使命,就是“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的阅读推广,应该努力提升儿童的阅读乐趣、阅读能力、阅读品位。

1.提升閱读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儿童爱好读书,就要让儿童产生阅读的乐趣。当代作家聂震宁在《阅读力》一书中说:“读书,作为一种私人化程度颇高的社会活动,读以致乐却是其第一要素。”“读以致乐”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也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全民阅读的宣言中曾说:“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读以致乐,应成为学校阅读推广的基本立足点,这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理想。

2.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个综合性的概念,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说:“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大量的阅读实践过程中,脱离了阅读实践的“读”与“思”,靠大量的“刷阅读题”是不可取的。读的时间长了,读的内容多了,阅读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这是基本理念。我们反对经常性地开展阅读单项能力的机械训练。

3.提升阅读品位

不是所有的读物都适合儿童阅读。在校园周边,确实存在一些低俗、粗制滥造的读物,这些读物不但没有营养,还会将儿童引向歧途。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阅读就是与高尚的灵魂对话,就是关心人类命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世界、审视自我、展望未来。说到底,高品位的阅读过程,就是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就是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过程,就是打好人生底色的过程。

三、儿童阅读推广的校本行动

文学总是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的全身心、全人格,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为此,我们开展了“审美视域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并顺利立项为2018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我们实施了三大行动。

1.课内阅读支持行动

基本策略包括三个方面:

(1)文本解读策略

其中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认知维度。文本所呈现的是作者自己的经验世界,读者进入这个经验世界,需要认知加工,还原作者的经验世界。某种程度上,这是审美经验的呈现。二是情感维度。理解、体验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是审美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所在。这个过程就是审美情感的体验。三是价值观维度。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融为一体的。这应该成为文本解读的价值追求。

(2)课堂教学策略

主要包括:朗读感悟、创设情境、想象补白、对话辩论、拓展迁移等。朗读感悟,以读见悟,是小学语文的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文本、品味文本;想象补白,有利于激发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他人及己的角色体验;对话辩论,是鉴赏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度阅读的重要指导方式;拓展迁移,指向知识与能力的重组与建构。在这些策略中,朗读贯穿其中。朗读是语文审美教学的本体方法,不可缺少。

(3)自主阅读策略

大体遵循“细读——入境——生情(明理)——迁移”这样的流程。读,是学习的起始阶段。通过“细读”,体会文本内容的语言和意向,甚至连文本的标点也不放过。通过“细读”,实现与文本的沟通。“入境”,是审美阅读的重要桥梁。“入境”,可以让学生学习由平淡跃到高潮,让学生得到心灵战栗的美感享受,实现思维的进一步跃升。“生情(明理)”,在入境的基础上,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间的辨析交流,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情味、意蕴和境界,使学生与文本情感共振,明白道理。“迁移”,学生不仅生情(明理),还会考究文本的表达方式与语言运用的精妙,并努力在实践中运用。

2.课外阅读推广行动

(1)研制“1+X”主题阅读校本序列

阅读校本序列体现主题化与可选择性。所谓“1”,就是一个年级一个学期所有学生都要在教师指导下阅读一部长篇文学作品;“X”,就是各个年级、各个班级自由推荐的多种阅读书籍,也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或学生家长推荐的阅读书籍。我们研制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分别指向认知、人际、自我)主题化阅读校本序列。

(2)建构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主要包括好书推荐课、师生评点课、诵读揣摩课、读写迁移课、对比导读课、成果汇报课等。以师生评点课、诵读揣摩课、读写迁移课为例,教学模式为:

师生评点课。教师明示目标,点明欣赏点→学生自读点评→学生深度交流→课堂总结提升。

诵读揣摩课。学生自读品味→师生探讨文本内涵→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录像→熟读成诵,表演展示。

读写迁移课。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路)→讨论鉴赏(组织讨论,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妙的语言)→拓展创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探索文本空白,大胆进行创写,或续写)→展示评点(展示创写内容,组织评析、评比)。

(3)开发阅读指导手册

聚焦“1+X”中的“1”,为学生阅读提供帮助。以四年级秋学期《爱德华的奇妙之旅》(部分内容)为例:

第一部分《爱德华在阿比林家》(1-4章)。

策略1:绘图,目的是梳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提示:画一画思维导图,主题是“爱德华在阿比林家遇到的人”。

策略2:比较,目的是通过比较,读懂作品,形成观点。提示:在阿比林一家讨论计划中的旅行时,阿比林的父亲和祖母佩勒格里娜都说了:“如果爱德华不在谁来保护阿比林呢!” 你认为谁的话更像是说给爱德华听的?为什么要说给爱德华听呢?

策略3:融合,目的是通过对相关内容信息的梳理、整合,在故事复述中加深情节记忆理解,发展思维,锻炼表达能力。

3.阅读环境营造行动

(1)主题阅读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主题阅读墙和文学微景观。主题阅读墙,指聚焦“1+X”中的“1”所进行的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环境布置,这种布置在传统的阅读环境基础上,突出引导深度阅读、审美阅读的提示。比如提示学生阅读曹文轩的《蜻蜓眼》,在好书推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如下内容:阿梅的奶奶奥莎妮经受了哪些苦难?小说为什么用“蜻蜓眼”作题目,曹文轩自己是怎么想的?这部作品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从这部作品中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这样营造深度审美阅读的环境,对学生加以影响。

文学微景观,主要指围绕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典型场景进行物化再现,形成永久性的人物雕塑或场景呈现。文学微景观散落在校园花丛或角角落落,学生一见此景观,自然就会想起文学名著中的相关场景,潜移默化地影響着学生的阅读兴趣。

(2)共享专用教室建设

学校开辟了三个共享专用教室(对多功能教室、图书阅览室临时挂牌,进行一室多用),为走班制背景下的阅读与分享提供支持。一是潜心阅读共享教室,二是主题沙龙共享教室,三是成果展示共享教室。一般而言,学生依次来到潜心阅读共享教室、主题沙龙共享教室、成果展示共享教室,但学生也可先到主题沙龙或成果展示共享教室去感受一下他人的阅读状况,然后再去潜心阅读共享教室学习,这样因受到别人的感染,自己的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

(3)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我们学校与校外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了阅读网络资源平台。教师和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以及成果(如对文章的赏析、读后感、教学案例、文学续写,等等)都及时上传到阅读资源平台上,形成丰富的资源数据库,供师生学习使用。阅读资源平台将学习、交流、展示、诊断与评价有机融合起来。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审美视域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目标定位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试论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和目标定位
关于不同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提高师资水平的思考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无源雷达信号处理及定位系统研究
神奇的设计师
浅谈会计目标定位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