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合作有多远

2018-05-14 10:31曹亚凤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曹亚凤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且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课堂上出现了滥用小组合作、课堂表演、群体盲思等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本文略举几例新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反思和策略,谈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跳出模式,变得智慧而又灵动。

【关键词】滥用小组合作 乱用课堂表演 群体盲思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减少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一种追求表面形式的合作,不讲求合作效果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小组合作讨论非常热闹。下面略举几例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反思。

一、 滥用小组合作

在很多公开课、评优课中,我们都能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什么称是形式呢?

请看现象1:

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一文,老师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请同学自由读第2-3小节,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在阿联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呢?第二次,分三组读第4-6小节,再讨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接下来的情况是:几个学生为一小组,大家讨论,似乎在畅所欲言,可全班交流时却是照本宣科,理由差不多。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表现在: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合作散乱而盲目;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而是单凭教师的愿望,想合作就合作,想要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控。因为这只是教师的精心预设、学生的精彩表演而已。

反思:

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学生合围而坐,座位变化一下,但其实质是师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首先要自主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教师适时予以点拨、提升或帮助、评价。

合作学习用于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小组中每个学生主动发展,小组获得成功,合作学习才能达到目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协助评价为辅,更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落实了因材施教的策略。

策略:

什么时候需要真正的合作学习呢?

第一,合作者的内在动力、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等先决条件生发于自己的需要。如果按异质分组,学习成绩已将学生分化,优劣间的合作需要十分渺小。劣势者虽需要合作,但与优势者能配合上吗?而对于优势者而言,我与你劣势者合作,意义何在?第二是教学内容及问题解决要分合作性操作、研究性课程、探索性问题。第三是如果个人无法完成或不能较好地完成,需要通过协同、合作来取长补短,那才需要合作。如果离开了需要,盲目追求合作学习,则必然只是徒有外表的热闹而已。

所以,我认为:一、课堂生成了新资源出或出现了错误资源时,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时可合作;三、当意见不统一,有必要争论时,让相同观点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论。小组合作中还应分工,主持人、记录员、汇报者等职责明确,组员既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要倾听组员的意见,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二、 乱用课堂表演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用到课堂表演,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但是有的教师不选择文体,不根据课文内容,即兴让学生表演,反而弄巧成拙,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所得也少。

请看现象2:

学习《云雀的心愿》一文,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然后小组(事先已分好组)分角色表演。但是,学生没有积累好词佳句的,文章内容领会不够,几组同学轮流上阵表演,全班乐翻天。因为学生的表演只是停留在对小云雀及云雀妈妈语气的模仿上,而森林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这样的课学生上得虽然轻松、愉悦,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有多少呢?

反思:

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深刻理解文本、推敲语言文字、与文本共鸣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表演,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课堂表演,提高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整体的语文素养。如果随意插入一段合作表演,只能有形而无神。

策略: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课堂表演这一辅助手段呢?第一,借助课堂表演,理解字词。在教学中,理解字词或借助直接的具体的刺激物或利用体态语言。第二,借助课堂表演,领会课文中心。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重点难点语段。第三,借助课堂表演,完成复述。在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上表情动作,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感情处理,声情并茂地表演,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表达能力更强,想象能力更高。第四,借助课堂表演,指导作文写作。在作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的作文饶有兴趣,而且有米下锅。

当然,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精心组织、设计和引导,才能使课堂表演产生实效。

三、 群体盲思危机

课堂中,你很想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合作学习中,有一两个有主見而且“威信”较高的人说了算,其他人就得跟着点头,无需争辩,也不容争辩;或者无法达成共识,有些甚至达成了错误的共识。

请看现象3:

在开始实施小组合作时,教师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给学生组合,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言语流利,更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不善于表达,久而久之,只听不言,也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对于持有异议的少数派,他们的意见往往无法引起大家的重视;迫于从众的压力,少数派不得不屈从于主流的看法。集思广益演变成了群体盲思。有时,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片面看法,常常主宰了课堂,被学生所全盘接受。沉默往往被认为是默许。

反思:

群体决策容易导致少数人控制决策结果,合作学习中有教师,有尖子生,就极易出现盲从现象,那么合作學习也会陷入困境。因此,我们应注意小心提防,创造各抒己见的局面。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独自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前提是学习任务的难度超过了个人独自解决的力量,必须合作才能解决,否则就会干扰学习,导致散乱或群体盲思。

策略:

在群体盲思的陷阱前,组员该怎么做呢?

第一,组长要公正,形成讨论或争辩的气氛;事先确定合作决策的步骤,要求组长或核心人物最后发言,以免抑制了成员的意见。第二,群体也可以让某名成员故意唱反调,或请其他小组的成员提出挑战,给小组带来新的思路,促使群体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第三,组员质疑教材,发表见解,平等对话;营造出具有质疑、批判氛围的合作学习。

以上列举的只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其他还有诸如动态生成漫无边际或不假思索、情境创设太过冗长或无助教学、媒体运用效率低下或喧宾夺主等问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有理性的思考,既不盲从跟风,也不固步自封,丢掉花架子,练好真功夫。名师的上课风格、上课形式不一定能为我所用,因为他们有了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厚实的积淀,才给人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感觉。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提出来,因为它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不要让一些缺乏独立思考的合作和毫无价值走过场的合作,取代了原本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的问题、原本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权利。我认为合作学习要注重形式与效果的统一,该小组合作讨论的要合作讨论,该独立思考的要独立思考。只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同伴探究、交流,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另外,我们还要区别学生的合作过程是主动参与合作的,还是被动参与合作的,是实质参与合作的,还是形式参与合作的。独立学习也好,合作学习也好,主要是看学习效果如何,不能因强调合作学习而抛弃独立学习,两者都有优点和存在价值,应该灵活掌握。那种仅仅是互帮互助或追求表面热闹,不深究合作的目标,只是为了追求形式,而不考虑合作的有效性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只有在需要、积极、协同、整合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跳出模式,真正变成智慧、生成、灵动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