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探析

2018-05-14 09:06张敏陈瑞玲
丝路视野 2018年15期
关键词:兴盛元杂剧

张敏 陈瑞玲

【摘要】元杂剧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兴起和繁荣,与元代的社会情况有密切关联。

【关键词】元杂剧;兴盛;社会原因

杂剧的发展在元代达到顶峰,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元杂剧可知剧目730多种,存近200种,题材丰富,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杂剧在元代的兴盛,既有戏曲演变发展的内因,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有元一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贵族和市民的娱乐需求日益增长,促使杂剧的创作和表演走向繁荣,出现了大批剧作家和表演者,最终确立了元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一代之文学”。

一、城市经济的繁荣

元朝国力强盛,幅员辽阔,《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序》云:“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横跨欧亚的广阔疆域,为对外交往带来有利条件,其时,元朝同欧洲、中亚、东南亚地区文化经济交流十分频繁,大量的异国商人、传教士来到元朝,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贸易机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元统治者以大都为中心在全国各地修建驿站,开辟东南沿海航道,开放贸易港口,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一中国后,元朝统治者一方面恢复受到战火破坏的农业,一方面发展官私手工业。由于蒙古对商品的需求,元朝提倡商业,保护商人和工匠,将工匠集中在大城市里劳作,使得大城市里商品荟萃,商贾云集,贸易发达,城市规模日渐扩大,大都、杭州、扬州等城市都呈现出十分繁荣的景象。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大都、杭州等地的繁荣,“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市民工商阶层的扩大,使民众的娱乐需求日益增加,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固定的商业性集中演出场所勾栏,并迅速遍布于人口集中的州县,百姓的观剧热情也十分高涨。夏庭芝的《青楼集·志》记载了元代观剧活动的盛况:“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如土。”戏剧作为富于观赏性的文艺形式,符合市民的审美娱乐需求,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样,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相对稳定,城市的繁荣,人口的集中,杂剧表演的商业化,为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二、民族和阶级矛盾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推行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元朝百姓分四种,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最高等为蒙古人,最低等为南人,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差异巨大,蒙古人和色目人受优待,汉人和南人受歧视。据《元典章》记载:“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若蒙古人杀死汉人,仗五十七,付死者家属烧埋银;而汉人打死蒙古人,则处死刑,并“断付正犯人家产,余人并征烧埋银。”在科举考试中也有“左”“右”榜之分,蒙古人和色目人同属“右”榜,而汉人和南人则属“左”榜,两榜的考试内容、场次和难易程度都有所不同,“左”榜难而“右”榜易,中央和地方官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蒙古族对汉人和南人的生活也做了严苛的规定,不得执弓矢,禁止集会、结社、祈神、打猎,还需承担繁重的赋役,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并且,元代官员的素质低下,“蒙古色目人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更“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再加上元代州县官吏俸禄极少,并“无田可拨”,导致吏治黑暗,盘剥严重,冤假错案不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激起了广大下层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情绪,杂剧作为群众性较强的艺术活动,最能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寄托人民反抗种族歧视和阶级斗争的愿望。乐与政通,严酷的社会现实为杂剧的兴盛提供了豐富的创作素材。

三、文人作家群的出现

蒙古入主中原后,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元代社会实现了空前的文化大融合,而这种交流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原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意识更加活跃,为杂剧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

元朝统治者重实学、轻文学,导致了元代文人地位低下,民分十等,儒为末流;元朝的种族歧视政策,也使汉族文人受到残酷的民族压迫;科举制度的长期废弛,更是阻断了他们的致仕之路。“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元朝的文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屈辱,他们的理想和精神只有在杂剧创作中才能得以慰藉。长期的底层生活,使文人得以深入了解百姓的生活情况和情感诉求,同时,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受到异族文化冲击,让文人的思想得到解放,大量的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中。元代的杂剧作者,大部分生活在山东、河北、大都等北方一带,因此杂剧的演出也主要集中在北方一带。当时的大都、山东东平、河北真定等都是勾栏的集中之地。在元代,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4]李修生.元杂剧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敏(1983.11—),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兴盛元杂剧
元杂剧中的妓女形象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从战国 秦汉 唐宋时期浅谈古代“蹴鞠”的起源发展和兴盛
中国漆画装饰风格兴盛的原因分析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元杂剧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与超越
明清时期临清城市的兴盛与衰落
浅析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
诵诗的崛起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吟诵之风的形成